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原創精選> 正文

一周財經日曆 | 特斯拉、奈飛財報「揭榜」!美聯儲經濟褐皮書來襲

2022-10-16 14:09

編輯:Jling

一、宏觀方面

周四公佈的美國9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顯示美國通脹壓力仍高企,強化了投資者對美聯儲將繼續堅持激進加息計劃的預期,美股起初重挫,但隨后開啟反彈,三大指數周線僅道指成功收漲。不過,未來一周美國重磅經濟數據較少,主要關注美國至10月15日當周初請失業金人數 、美國至10月14日當周EIA原油庫存等數據。

周五,美聯儲票委之一喬治表示,為對抗廣泛性的通脹,需進一步加息並保持更久限制性利率,利率峰值可能不得不提高。舊金山聯儲主席戴利則表示,如果經濟有需要,通過加息讓政策利率達到4.5%至5%「是最有可能的結果」。而未來一周,美聯儲官員卡什卡利、埃文斯、哈克也將圍繞美國經濟前景、貨幣政策等話題發表講話,這部分內容也值得關注。(注:美聯儲對2023年底終端利率的預估中值為4.6%)

此外,10月20日(北京時間周四凌晨2點)美聯儲將會公佈經濟狀況褐皮書。

除美國之外,未來一周還有中國第三季度GDP年率、中國至10月20日一年期/五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等數據值得關注。

二、新股方面

港股新股方面,未來一周預計2只新股上市。

  • 潤歌互動將於10月17日(周一)正式上市,此前暗盤交易中收漲54%。

潤歌互動為一家於中國運營的營銷服務提供商。在業務模式上,於往績記錄期內,公司經營營銷及推廣服務和IT解決方案服務兩大業務板塊。

  • 飛天雲動將於10月18日(周二)正式上市。

港股「元宇宙第一股」飛天雲動已經形成完整的AR/VR服務網,涵蓋AR/VR營銷服務、AR/VR內容、AR/VR SaaS等業務,並且還在國內元宇宙場景應用層中建立了較高的知名度。據艾瑞諮詢統計,2021年公司的AR/VR內容及服務市佔率排名第一。

美股新股方面,未來一周預計有6只新股將上市,包括空白支票公司Hudson Acquisition I Corp. ( $HUDA U)、生物技術公司Intensity Therapeutics, Inc( $INTS )、開發針對細菌真菌何寄生蟲感染免疫療法的生物技術公司Alopexx, Inc. ( $ALPX ) 、先進材料公司Aspire Real Estate Investors( $ASPI )、基金編輯生物技術公司Prime Medicine( $PRME )、以色列視頻編碼和圖像優化軟件提供商Beamr Imaging Ltd. ( $BMR )。

需要注意的是,美股IPO時間可能隨時變更(包括提前、延后等),投資者需持續跟進相關消息。

三、財報方面

港股方面,下周將有多家港股公司發佈重磅財報,包括香港交易所、長城汽車、中國電信等值得關注。

美股方面,未來一周高盛等將「接棒」銀行股財報。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華爾街各大銀行對美國經濟前景的展望越來越悲觀,許多銀行高管表示他們正在為潛在的經濟低迷或衰退做準備。此前摩根大通表示在其貸款損失準備金中預留了大約10億美元;花旗集團和富國銀行本季度也都在其準備金中投入了約4億美元。

與此同時,特斯拉、奈飛的財報也值得重點關注。

奈飛將於10月18日(周二)美股收盤后公佈2022年第三季度業績,此前10月13日該公司宣佈將於11月推出廉價版訂閲服務。市場研究公司Monness Crespi Hardt & Co分析師Brian White表示,他預測奈飛將在第三季度新增100萬用户訂閲量,最終實現2.216億訂閲用户數;第三季度收入預計將為約78.34億美元,同比僅增長5%,環比下降2%。奈飛此前預計第三季度將產生約78.38億美元的銷售額,以及約12.55億美元的營業利潤和2.14 美元的每股收益。

特斯拉將於10月19日(周三)美股收盤后公佈其2022年第三季度的業績,根據彭博社的調查統計,分析師一致預期Q3特斯拉營收223.19億美元,同比增長62.2%;調整后淨利潤36.68億美元,同比增長75.2%;經調整每股收益1.032美元,同比增長66.4%。

關聯閲讀:財報前瞻 | 特斯拉Q3績前遭「砍」目標價!分析師:財報關注這四點

 

以上就是發仔為大家整理的一周重點事件~祝新的一周投資順利~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