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產「黑黃金」問世!中國石化大絲束碳纖維投產,千億級碳纖維行業開啟新「藍海」

2022-10-15 00:25

(48K大絲束碳纖維;圖源 中國石化) (48K大絲束碳纖維;圖源 中國石化)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苗詩雨 陸肖肖 北京報道

碳纖維,作為風電、太陽能、航空航天等新能源下游市場中高參與度的材料之一,如何更好控制原料成本、促進下游企業應用積極性,始終是行業面對的一大難題。而這一問題,在10月13日迎來了重大消息和突破。

10月13日,《華夏時報》記者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我國首個萬噸級48K大絲束碳纖維工程第一套國產線在中國石化上海石化碳纖維產業基地投料開車,並生產出合格產品。

這一消息,不僅意味着未來碳纖維生產成本更優,而且還標誌着我國碳纖維生產和裝備扭轉了被動局面,真正實現了自主可控。

《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A股市場上佈局碳纖維領域的企業市值合計已超千億元,從業內券商和中國石化處記者也瞭解到,未來碳纖維行業將進入長周期的高景氣階段,千億級碳纖維市場也將進入國產化新「藍海」。

「新材料之王」成功投產

隨着碳纖維市場需求的不斷提升,如何在國內市場提高碳纖維國產化,提升國產碳纖維高端需求以及推動大絲數碳纖維的應用,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從概念上理解,大絲束碳纖維通常指每束碳纖維根數大於4.8萬根(下稱「48K」)。據中信建投相應報告顯示,一般48K及以上被稱為大絲束(1K表示一束碳纖維絲中含有1000根原絲)碳纖維,主要應用於以風電為代表的工業領域。對比之下,大絲束碳纖維比小絲束碳纖維更具有生產原料廣、性價比高的優勢。

雖然從概念上來看,上述產品的生產並非易事,但10月13日,國產大絲數碳纖維的生產和裝備傳出了突破性的好消息。

《華夏時報》記者當日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10月10日,中國石化上海石化生產出了我國首套萬噸級48K大絲束碳纖維合格產品,產品性能媲美國外同級別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石化新聞辦在相關報道中表示,上海石化研發生產的大絲束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新型纖維材料。力學性能優異,比重不到鋼的四分之一,強度是鋼的7至9倍,並且還具有耐腐蝕的特性。

《華夏時報》記者查閲公開資料獲悉,中國石化上海石化是國內首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絲束碳纖維生產技術的企業,此次年產能1.2萬噸/年的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於2021年1月份正式開工建設,總投資達35億元。

據央視網消息,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家碳纖維市場總需求量大概在6萬噸,國產的供應量接近3萬噸,但一些關鍵的品種、高端產品主要是以進口為主。而《華夏時報》記者獲悉,此次中國石化計劃於2024年全部建成投產,屆時能達到2.4萬噸/年原絲、1.2萬噸/年大絲束碳纖維產能。量產后超過萬噸的規模,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國內用户對大絲束的需求。

隆眾資訊碳纖維行業分析師張正宜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碳纖維進口依存度較高的為大絲束,上海石化48K大絲束成功投產,已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並在碳纖維工程化及產業化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碳纖維行業或開啟高景氣周期

在重大利好的推動下,10月14日資本市場碳纖維相關概念股股價也表現爲上行,截至收盤,碳纖維主要6個概念股均上漲。

(碳纖維相關個股10月14日收盤表現;苗詩雨 製圖) (碳纖維相關個股10月14日收盤表現;苗詩雨 製圖)

不只是上述6個主要概念股,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梳理,截至目前,A股上市企業中佈局碳纖維業務的光威復材中材科技吉林化纖國恩股份等企業市值合計已超過千億元。而作為主要生產碳纖維產品的企業,風電、太陽能、航天航空等新能源市場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碳纖維相關企業的業務升級。

其中,光威復材作為碳纖維龍頭企業之一,當前在積極發展新能源民用市場,從風電延展至建築工程、工業製造等領域。吉林化纖年內與吉林碳谷合作,未來2-3年碳谷規劃也將新增15-20萬噸左右的原絲產能。

眼下,受到新能源多產業發展帶動,全球碳纖維需求穩步增長,風電葉片、體育休閒及航空航天覆蓋需求近6成。根據賽奧碳纖維數據,2021年全球碳纖維需求約11.8萬噸,同比增長10.4%,除2020年受疫情影響增速放緩,全球碳纖維需求穩步上升。

據《2021全球碳纖維複合材料市場報告》數據顯示,未來碳纖維行業的需求前景可觀,2021年碳纖維全球需求為11.8萬噸,同比增長10.4%,預計2030年全球需求量將達40萬噸。

不過,也仍需關注到,張正宜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也提醒道,面對全球日益增長的碳纖維需求,中國碳纖維產品仍存在進口依賴性,2021年,我國碳纖維總需求為6.2萬噸,其中2.9萬噸源自我國企業,佔比為47%,隨着風電技術及產業規模化發展,風電成本將不斷下行,國產替代可發展空間廣闊。同時,航空航天、光伏、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發展趨勢均利好碳纖維的增長。

財通證券研究所也在近日研報中指出,現階段,國內碳纖維總體情況是供不應求,碳纖維價格長期維持在高位,碳纖維國產化后產能快速增長,疊加成本降低后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未來碳纖維市場也能夠維持高景氣度。

責任編輯:陸肖肖 主編:張豫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