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家里有礦!這座江西小城,正在追逐一個8000億的「鋰」想

2022-10-14 08:50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張旭

編者按:

憑藉押寶投資京東方、蔚來等企業,合肥爆火,被冠以「最牛風投城市」。而在百年汽車產業加速觸電的當下,城市的競逐除了涉及下游整車外,也延伸至了上中游的鋰電產業鏈。在各城市加速招商引資、築巢引鳳背后,新變局正在醖釀。即日起,時代財經《新能源汽車地理》專題將從新能源車產業鏈領域,盤一盤潛力之城,看誰將再現「合肥現象」?

向來以「山水文化」著稱的江西宜春,近年來卻憑藉鋰礦資源愈發「風生水起」。

宜春市,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東接南昌,北鄰九江,總面積約1870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500萬人。歷史底藴深厚,自然環境優美,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氣如春,四時咸宜」之稱。

宜春名勝眾多,擁有美麗的明月山與月亮文化、靖安的三爪侖、樟樹的閣皂山、豐城的洪州窯等美景。大文豪韓愈在唐代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的詩句。而如今,這塊名勝之地受到越來越多鋰電新能源企業的青睞。

微信圖片編輯_20221013101439.jpg

宜春市政府官網打出「亞洲鋰都」字樣。

10月8日,宜春國軒電池二期20GWh項目開工儀式在宜春市舉行。這是繼今年5月份一期10GWh項目投產后,國軒高科再一次在宜春佈局。

按照國軒高科的表態,宜春國軒電池項目是國軒高科在宜春佈局的重中之重。二期項目規劃 20GWh,預計2023年10月將實現全部建成並投產,未來將為國內外一流整車企業和儲能領域頭部企業供應鋰電池產品。

在此番項目之前,宜春已經吸引了寧德時代、贛鋒鋰業、比亞迪等明星企業落地,投資動輒百億。在這座「亞洲鋰都」,企業「奪礦記」正在上演。

用14年走向「亞洲鋰都」

早在2008年,宜春就提出打造「亞洲鋰都「的目標,背后是宜春坐擁全球最大的多金屬伴生鋰雲母礦。

根據2013年江西省地礦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完成的《宜春地區鋰資源類型及工業應用報告》數據,宜春市及其下屬管轄地擁有探明可利用氧化鋰儲量258萬噸,摺合碳酸鋰當量約636萬噸。其鋰雲母礦約佔全國鋰雲母儲量40%左右,可生產出氧化鋰品位在4%左右的鋰雲母精礦為6250萬噸。

2021年,宜春市政府與江西省地質局聯手,歷時3個月基本摸清了家底。

據這次自然資源部門統計,全市約有氧化鋰儲量900多萬噸,相當於2000多萬噸碳酸鋰,約可以生產3萬Gwh電池,可以裝備6億輛電動汽車。這一數據相較此前有大幅提升,進一步鞏固了宜春「亞洲鋰都」的地位。

微信圖片編輯_20221013101726.jpg

圖片來自宜春市政府。

宜春走向「亞洲鋰都」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此前,由於受提鋰技術等因素影響,宜春的碳酸鋰產量,在國內佔比不高,直到2017年產量才1.2萬噸。作為對比,當年國內碳酸鋰產量為8.3萬噸,宜春佔比14.45%,其中鋰雲母製備的電池級碳酸鋰,佔全國的比重在2%左右。

從2017年以來,銀鋰新能源、江西永興新能源等公司,先后對原有鋰雲母的生產工藝和生產線進行了改造升級。同時,新建的碳酸鋰項目也紛紛投產,宜春的碳酸鋰產量近兩年來快速增長。

2021年,按照宜春市政府公佈的數字,宜春全年碳酸鋰產量為8.1萬噸,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預計到2025年,宜春市鋰雲母精礦和碳酸鋰產量分別可達700萬噸和50萬噸以上。

目前,宜春市共有鋰電企業159家,截至8月底,鋰電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558.42億元,同比增長109.53%。

有了產業集羣的宜春底氣更足。10月11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宜春市黨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俊提出,到2025年,宜春市鋰電新能源產業規模力爭突破8000億元。此外,他還一口氣提出了多個「最大」「第一」。

「未來一個時期,宜春將着力建設全球最大的碳酸鋰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正極材料基地、國內最大的鋰電池基地、國內最大的負極材料基地、國內重要的鋰電池應用基地、全國知名的鋰產品交易中心‘五基地一中心’,奮力把宜春打造成為世界級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

上中下游玩家齊聚宜春

今年以來,電池級碳酸鋰一度觸及50萬元/噸的高位,手握鋰礦就等於抓住了聚寶盆。在此背景下,從上游到下游各路玩家紛紛來到宜春「搶礦」。

2021年3月,國軒高科與宜春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1億元設立宜春國軒。2022年5月,宜春國軒以4.6億元整的報價競得宜豐縣割石里礦區礦普查探礦權。

今年9月,國軒高科董祕在投資者平臺上表示,公司將持續加大在宜春的產業投入。「公司在江西宜春碳酸鋰項目佈局涉及上游鋰雲母礦採選及下游加工冶煉。目前公司已控股白水洞礦與水南段礦礦權,2023年預計還會有數個礦權注入到宜春國軒礦業公司中,充分保證公司碳酸鋰項目實施對原礦端的需求。」

微信圖片編輯_20221013100716.jpg

國軒高科電池產品。圖片來自官網

2021年7月,寧德時代宣佈投資約135億元,在宜春建設寧德時代新型鋰電池生產製造基地項目,規劃鋰電池產能約為50GWh。

進入2022年,這一勢頭並未減弱。今年8月,比亞迪宣佈擬在宜春投資285億元,建設年產30GWh動力電池和年產10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及陶瓷土(含鋰)礦採選綜合開發利用生產基地項目。

9月29日,贛鋒鋰業發佈公告稱,公司已與宜春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構建從鋰資源開發到鋰電材料、新型鋰電池、電池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項目,總投資300億元人民幣。

按照協議,贛鋒鋰業將在宜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建設年產30GWh新型鋰電池生產製造基地、年產7000噸的金屬鋰項目,在奉新縣投資建設年產5萬噸電池級鋰鹽及鋰礦採選綜合利用項目,在豐城市投資建設年產5萬噸氫氧化鋰項目。

鋰礦項目不斷上馬,離不開宜春市政府的助陣。

10月11日,張俊介紹,寧德時代從洽談到簽訂項目落地協議僅用半年多時間,項目一期今年內將試產;比亞迪從對接洽談到簽約僅用64天;贛鋒鋰業新投資300億元項目僅洽談4個月就完成落地簽約;國軒高科「40天簽約、4個月落地、一年建成投產」,創造了「宜春速度」。

張俊還表示,自去年宜春時代、江西國軒落户,今年比亞迪、贛鋒鋰業相繼簽約后,「鏈主」企業的頭雁效應明顯,帶動了20多家細分領域領軍企業落户宜春或擴大投資,一大批項目在談待籤。

據介紹,宜春已初步形成貫通「鋰礦—鋰鹽—鋰材料—鋰電池—鋰應用—鋰回收」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宜春市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鋰電新能源主營業務收入由2020年的250億元提升到2021年的465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億元。

人才爭奪戰打響

鋰電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的就業。

國軒高科負責宜春地區招聘的李女士向時代財經表示,「如果是普工的話,高中及以上文化有工廠經驗就行,培訓幾個月,工資能在5000元左右。技術工和班組長需要大專和以上學歷,有一定專業背景要求。工資也會高一些,可以拿到6000~7000元。」

李女士還表示,2021年下半年是國軒高科第一次在宜春招聘,當時進來的那批員工相當於骨干,來得早晉升福利等方面都會有優勢。

時代財經還留意到,寧德時代也在宜春地區展開了招聘,並給出更高的薪資。一份發佈時間為今年6月的招聘啟事顯示,生產技術員崗位要求18-43周歲,不限性別,學歷要求為初中及以上。招聘啟事稱平均月薪6000~9000元,要求能夠接受夜班,工作方式為兩班倒。

寧德時代招聘.png

2022年6月的一則招聘顯示,宜春時代開出了6k-9k的月薪。

《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至2025年,全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行業人才需求達到120萬人,人才缺口高達103萬人。

為解決鋰電人才緊缺問題,宜春市建立了定期赴企對接服務機制。根據今年4月的調研測算,宜春時代需要測量、採礦、環保等專業人才近百名,國軒高科需要採礦、安全等專業人才約300名,江西昇華需要化學工程、無機材料等專業人才30至40名,今年全市鋰電產業需要技能人才達5000名。

宜春市一邊引進人才,一邊培養人才。宜春市已經和華中科大、廈門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建立長期鋰電人才供需合作關係;另一方面,推動宜春學院等本地院校與鋰電重點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國軒產業學院去年招收第一批學生266名,今年擴大招生至500名。

有宜春年輕人向時代財經表示,鋰電產業頭部企業的薪資水平「在當地相當不錯」,相關行業的擇業熱度也隨着「亞洲鋰都」的名氣一樣水漲船高。

環境問題需重視

不過,繁榮之下,並伴隨着一定發展挑戰。

隆眾資訊鋰電池部經理羅曉莉向時代財經表示,宜春的鋰礦儲量雖大,但提取過程可能會產生大量廢渣,或帶來環境問題。

國金證券報告稱,宜春的礦石資源有兩大類,一類是露天含鋰礦石,該類礦石風化程度高,雲母片大,現已能夠選別出高品位鋰雲母精礦,實現工業化生產。另一類是低下含鋰瓷石礦,該類礦石埋藏深度大,雲母片細,難選別,現只開採用作玻陶行業。

由於宜春地區鋰雲母項目多為小型礦、伴生礦,礦區規模小,單一項目鋰資源儲量較小且勘探數據相對不清晰,這使得鋰雲母中的優質項目,如宜春鉭鈮礦、松樹崗鉭鈮礦、化山瓷石礦等礦權競爭激烈。

目前,松樹崗鉭鈮礦項目勘探報告備案合計礦石量29860.4萬噸,伴生氧化鋰603813噸,約合碳酸鋰當量150萬噸,平均氧化鋰品位0.20%。

宜春鉭鈮礦是目前江西產量最大的鋰雲母項目之一。項目採礦權評估報告礦石量為14351萬噸,伴生氧化鋰561118噸,約合碳酸鋰139萬噸,平均氧化鋰品位0.38%。

茜坑鋰礦是江西地區少有的以鋰礦作為登記勘察礦種的資源項目,根據江特電機2013年公告的勘察地質報告,項目估算有礦石量11138萬噸,項目氧化鋰平均品位為0.46%,對應氧化鋰資源量51.2萬噸,約合126.7萬噸碳酸鋰。

國金證券研報顯示,由於永興材料、南氏鋰電、飛宇新能源、江特電機等四家企業在雲母提鋰技術上有所突破,國內雲母提鋰的生產成本已經從10萬元/噸下降至3.5萬-4.5萬元/噸。成本下去了,但尾渣依然存在。

有行業人士測算,以目前的雲母提鋰方法來看,150-200噸原礦可以產出1噸碳酸鋰,宜春2025年碳酸鋰計劃產量為50萬噸,屆時或將產生千萬噸級別的廢料。

羅曉莉表示:「國內對廢料的處理方式一般是用來製作水泥陶瓷,或者進一步提取其他金屬,比如鈮、銫、銣等。即使如此,尾渣依然會很多。尾渣需要修建尾渣庫,上面還需要填土覆蓋,一方面是成本問題,另一方面,尾渣庫環評安評十分嚴格,在審批建設方面可能會存在一定難度。」

因此,未來若在宜春地區建設數十萬噸的鋰雲母碳酸鋰項目,需要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廢渣可能造成的環保問題。

但「家里有礦」的宜春,依然前景光明。業內人士表示,在鋰礦的基礎上,宜春可以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到當地建設開發,這是一個加速地區發展的契機。

對於鋰的價格走勢,羅曉莉表示,展望未來一年,鋰的價格大概率不會出現大幅下降。「儘管不斷有鋰礦投產和產能釋放,但由於國內和歐洲等新能源市場需求旺盛,增量較大,供需差仍然會存在。」

她預測,由於原材料價格高漲,利潤從下游向上遊轉移,因此車企也可能會向鋰礦資源豐富的城市佈局,加入到「搶礦」陣營之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