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概念追蹤 | 我國自主研發大絲束碳纖維投產!機構:預計碳纖維需求將飛速擴張(附概念股)

2022-10-14 08:26

智通財經APP獲悉,10月13日,中國石化(600028.SH)宣佈,我國首個萬噸級48K大絲束碳纖維工程第一套國產線在中國石化上海石化碳纖維產業基地投料開車並生產出合格產品,這標誌中國石化大絲束碳纖維從關鍵技術突破、工業試生產、產業化成功走向規模化和關鍵裝備本土化。東北證券指出,碳纖維行業是供給創造需求的典型行業,隨着產能以及成本的優化,我國碳纖維需求將飛速擴張,預計2022年我國碳纖維需求有望達7.7萬噸。相關概念股:上海石化(600688.SH)、中材科技(002080.SZ)、光威復材(300699.SZ)、國恩股份(002768.SZ)、精功科技(002006.SZ)。

該產線計劃於2024年全部建成投產,屆時共達到2.4萬噸/年原絲、 1.2萬噸/年大絲束碳纖維產能。

中國石化表示,48K大絲束最大優勢在於,相同生產條件下,可大幅度提高碳纖維單線產能和質量性能,並降低生產成本,以打破碳纖維高昂價格帶來的應用侷限。

據悉,大絲束碳纖維性能優越,被稱為「新材料之王」「黑黃金」。這種「新材料之王」應用場景廣泛,如風能、太陽能、高鐵動車、飛機部件等。長期以來,中國的碳纖維發展主要是在小絲束碳纖維方面實現突破,但是由於小絲束碳纖維成本高,影響了下游企業應用碳纖維的積極性。

碳纖維國產化使得碳纖維在新能源等下游市場應用逐漸爆發, 隨着碳纖維應用率的不斷提升,相關行業將迎來長跨度的高景氣階段,有力助推了我國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相關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碳纖維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根據目前各企業已宣佈的投資擴產計劃,若所有建設項目可以順利投產落地,「十四五」末期,中國新增碳纖維產能將達 21 萬噸以上,其中新增大絲束碳纖維產能達 17.6 萬噸,中國大絲束產能擴張時代將隨之開啟。

據廣州賽奧統計,2020 年中國大絲束產能僅 0.83 萬噸,結合「十四五」期間所有大絲束項目順利投產落地的新增產能,2025年國內大絲束產能有望達18.4萬噸,則2020年至2025年大絲束產能複合增速為85.9%。

另據《2021全球碳纖維複合材料市場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碳纖維全球需求為11.8萬噸,同比增長10.4%,預計2030年全球需求量將達40萬噸。

東北證券近日研報指出,碳纖維行業是供給創造需求的典型行業,隨着產能以及成本的優化,我國碳纖維需求將飛速擴張,預計2022年我國碳纖維需求有望達7.7萬噸。而隨着碳纖製造成本進一步降低,碳碳熱場、壓力容器、航空航天新興領域有望迅速擴容。

光大證券表示,我國碳纖維工業起步早,21世紀以來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吉林省是我國碳纖維之都,全產業鏈佈局完善,國資委企業碳纖維產業鏈佈局完整,企業協同效應強,政策扶持疊加市場機遇,建議關注產能規模持續擴張、全面佈局碳纖維產業鏈。

相關概念股:

上海石化(600688.SH):是國內首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絲束碳纖維生產技術的企業,1.2萬噸/年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2021年1月份正式開工建設,總投資達35億元。

中材科技(002080.SZ):產品集中於碳纖維應用領域,包括風電葉片、高壓儲氫瓶以及部分航空航天配套產品。

光威復材(300699.SZ):我國最早實施碳纖維國產化事業的民營企業,在國內率先研發成功並實施了碳纖維的產業化,產品在航空、電子通訊、清潔能源、工業製造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國恩股份(002768.SZ):複合材料板塊已成功開發新型碳纖維與玻璃纖維混編熱固、熱塑型拉擠產品,該產品可廣泛應用於風電領域。

精功科技(002006.SZ):具備年生產1千噸以上碳纖維生產能力,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汽車交通、航空航天、風力發電、醫療器材以及建築等領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