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0-12 12:11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駱一帆
【編者按】全球製造業正經歷新一輪產業變革與轉型升級。作為全球製造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轉型始終走在行業最前沿,扮演先行者與探路者的角色。
2022年,時代周報推出《灣區智造力量》年度專題,深入大灣區製造業產業帶,記錄新浪潮下的製造產業大變革,為製造型企業提供樣本與經驗。
新能源汽車大趨勢下,比亞迪不斷刷新着一項項新紀錄。據比亞迪(002594.SZ)近日發佈的9月產銷快報,9月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產量20.46萬輛,銷量20.10萬輛,雙雙突破20萬輛。
1-9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量119.16萬輛,同比增長248.74%;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18萬輛,同比增長249.56%。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117.53萬輛,同比增長255.3%。
三位數的增長數據,即便放在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亦異常醒目。這意味着,比亞迪的銷量增長,並不完全依賴於市場層面的電動化趨勢,而是更得益於其多年來的研發投入與智能製造技術積累。
「王總(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是位頗為低調的領導,平時經常身着工作服出現在工廠。比起站在鏡頭前,他似乎更喜歡深入一線搞技術。」一名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如此回憶自己印象中的公司領導。
多年來,技術出身的王傳福始終對技術、智造十分重視,在其影響下,比亞迪完成了一輪又一輪技術升級與智能創新。眼下,比亞迪不僅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頭羊,更在動力電池、軌道交通、光伏儲能等領域深度佈局,成為一家高度智能化的科技型公司。
圖源:圖蟲創意
智能製造構築底層基石
深圳市坪山新區比亞迪路3009號,這里是比亞迪公司總部所在地,這里不僅有著名的「六角大樓」,還有高空穿梭的雲軌、雲巴;高度智能化的製造工廠……無不體現着比亞迪在智能製造方面的優勢。
比亞迪坪山總部建於2006年,佔地約4000畝。有完整的四大工藝和零部件工廠及汽車研發中心。
在汽車行業中,比亞迪是有名的「親力親為」,不僅整車組裝,在產業鏈上游零部件方面,比亞迪也極少外採,堅持自主生產製造。因而在製造能力方面,比亞迪毫無疑問是國內汽車行業中的佼佼者。
此后,比亞迪坪山總部不斷升級,生產效率伴隨着智能化升級而不斷攀升,成為比亞迪全球發展的一個縮影。
如今在比亞迪總部,員工們可乘坐雲軌、雲巴快速在園區內通行。在工廠內,一列列智能機器人、機械臂不停舞動,有序完成着每一項工作。其間,智慧物流車來回穿梭,為各工位定時定量運送零件……
眼下,比亞迪進一步推出坪山工業園首個「零碳園區」項目,打造中國汽車品牌首個零碳園區總部。在追求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探索新能源汽車行業碳足跡標準,引領中國汽車行業邁入綠色發展新階段。
圖源:視覺中國
像坪山總部這樣的智能製造基地,比亞迪還有很多。資料顯示,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目前比亞迪已在全球設立30多個工業園,實現全球六大洲的戰略佈局,業務佈局涵蓋電子、汽車、新能源和軌道交通等領域,並在這些領域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能源的獲取、存儲,再到應用,全方位構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
多年積累的智能製造能力,為比亞迪實現穩定、可持續性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而人們可以看到,比亞迪不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銷量持續攀升,在面對突發情況時,比亞迪同樣有能力迅速調整應對。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比亞迪緊急轉產口罩。彼時,比亞迪迅速調集了3000多名工程師,10萬名產業工人,改造了50萬平米的淨化廠房。
在此背景下,比亞迪3天出圖紙,7天出設備,13天開始量產,24天成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商。產量最高時,比亞迪每天可生產口罩1億隻。
彼時有網友甚至打趣説道:「只要比亞迪想造,沒有什麼是造不出來的。」
如此驚人的轉產速度與效率,背后正是比亞迪多年來在智能製造領域的積累。眼下,這樣的積累仍在繼續,支撐着比亞迪在更多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
動力電池塑造核心競爭力
比亞迪在智能製造方面的優勢,並不僅僅體現在新能源汽車板塊,在動力電池領域同樣如此。其電池業務不僅在動力電池行業佔得不小市場份額,更與新能源車業務互補,形成合力,相互促進發展。
事實上,早在進軍動力電池領域之前,比亞迪便已在電池領域有所佈局。彼時,比亞迪的電池主要供給3C產品,憑藉先進設備和工藝,比亞迪大大降低電池生產成本,迅速取得市場認可,飛利浦、松下、索尼、通用、諾基亞、三星、索愛等都曾是其重要客户。
當新能源汽車行業逐漸興起,比亞迪也敏鋭切入動力電池領域。隨着相關技術不斷積累,比亞迪動力電池在助力自身新能源車產品發展的同時,也對外開放,惠及更多新能源汽車企業。
2020年3月29日,比亞迪正式發佈刀片電池,該電池採用磷酸鐵鋰技術,將首先搭載於「漢」車型。
「刀片電池」通過結構創新,在成組時可以跳過「模組」,大幅提高了體積利用率,最終達成在同樣的空間內裝入更多電芯的設計目標。相較傳統電池包,「刀片電池」的體積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也就是説續航里程可提升50%以上,達到了高能量密度三元鋰電池的同等水平。
在刀片電池基礎上,今年5月,比亞迪發佈CTB技術。與傳統CTP技術相比,比亞迪CTB技術從電池「三明治」結構變成了整車「三明治」結構,將車身底板與電池上蓋板合二為一,「刀片電池」採用類蜂窩三明治結構。
據瞭解,CTB刀片電池包的結構靈感,來源於蜂窩鋁結構。刀片電池本身非常安全,相鄰電芯可以緊密排列在一起。一排排的刀片電芯組成的結構就如蜂窩芯,通過上蓋板和底板組成類蜂窩結構。這讓CTB刀片電池包的結構強度得到突破,能夠順利通過50噸重卡碾壓的極端測試。
發佈CTB技術的同時,比亞迪推出首款搭載了CTB技術的e平臺3.0車型——海豹。作為首款搭載CTB技術的e平臺3.0車型,海豹是比亞迪在電動車先進技術領域的集大成之作,其麋鹿測試通過車速83.5km/h,單移線測試通過車速133km/h,最大橫向穩定加速度1.05g,性能表現優異。
可見預見的是,隨着技術、性能不斷提升,比亞迪動力電池將在更多新能源汽車上裝載,不僅滿足自身需求,對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軌道交通築夢未來
眼下,人們已很難用新能源車企來定義比亞迪公司。從業務構成來看,比亞迪不止造新能源車,不止向產業鏈上游佈局動力電池及零部件,它還有軌道交通、光伏儲能、3C電子等眾多跨界業務。與其説比亞迪是一家新能源車企,不如説它是一家極具科技感覺與智能化的綜合科技型公司。
圖源:圖蟲創意
之所以多元發展,是為未來做好前瞻佈局。比亞迪在此方面頗有經驗,過去幾十年,已多次前瞻佈局,把握行業風口。
面向未來,比亞迪認為,軌道交通將是解決交通問題的有效途徑,極具發展前景。
2016年10月,比亞迪歷時5年,投資50億元研發的跨座式單軌——「雲軌」,在深圳坪山總部舉行通車儀式,正式宣告進軍軌道交通領域。
此后,比亞迪再度推出耗資近100億元傾心打造的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不佔用道路資源的立體智能交通系統——「雲巴」,搭載無人駕駛系統、多功能深度集成的綜合調度系統、人臉識別等高科技配置,再度完善在軌道交通領域的佈局。
憑藉創新技術與智能製造方面的優勢,比亞迪打造的軌道交通比地鐵、輕軌建造成本更低、建造時間更短,目前,其已在重慶、銀川等地部分地區投入運營,展現出強大發展潛力。
根據規劃,軌道交通業務將成為比亞迪新利潤增長點,同時也將助力比亞迪向着智能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從傳統整車企業、製造業企業向科技智能型企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