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投資計劃

2022-10-11 14:57

來源:伍治堅證據主義,本文首發於FT中文網

每當市場下跌,我們環顧四周時,看到的往往都是壞消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軍事衝突不斷升級,整個歐洲為即將來臨的冬天發愁,中國和美國的關係日趨緊張,這個世界不太平。通貨膨脹迟迟不見封頂回落的跡象。爲了應對通脹,美聯儲和其他央行紛紛連續加息,甚至不惜以經濟可能滑入衰退為代價。如果通脹還是得不到控制,經濟卻陷入衰退,那麼我們可能重回上世紀70年代的滯漲局面。舉目四望,好像看到的都是利空消息。當然這些利空消息也都反映到了資產價格上。比如標普500指數(以IVV計)下跌20.7%(從年初到9月22日,下同),美國長期政府債券(TLT計)下跌26%,全球房地產信託(以REET計)下跌24%。

然而,越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投資者越不能輕易放棄或改變自己既定的投資計劃。背后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目前我們在表面上看得到的風險,都已經被消化在資產價格里。比如廣大投資者們最擔心的風險之一就是聯儲不斷升息,然而事實上,目前聯邦基金期貨價格反映的預期就是聯儲會一直持續加息到明年四月份,將基準利率提高到4.5%左右。也就是説,接下來如果聯儲確實繼續加息,只要不超過4.5%,都已經充分消化在目前的價格里了。只有聯儲的升息步伐超過市場預期,比如在4月之前就超過4.5%,那纔算得上是新增的利空因素。所以,如果我們投資者做出拋售資產的決定,只應該基於一個理由,那就是他看到了目前還沒有被新聞報道,也就是還未被市場消化的負面因素。

其次,每一個不同的資產,都有其背后的投資價值,能夠幫助投資者應對不同的風險。比如股票能夠幫助投資者對衝不算太高的通脹風險,債券能夠幫助投資者對衝通縮、經濟衰退和股票估值過高的風險,房地產則能有效應對更高的通脹。對於投資者來説,現金也是一種資產,其優點是放在銀行里本金不會損失,能夠給投資者流動性以應付不時之需。但其缺點是在高通脹環境下,現金的購買力會被侵蝕。所以當投資者放棄投資,拋售資產時,他其實就是把投資資產從股票、債券轉為現金。那麼在目前,或者接下來兩三年的環境下,現金是否為最好的投資選擇呢?這是一個任何人都很難回答的問題。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避免自己陷入這樣一種非此即彼的賭局。更好的選擇是多元分散,不同的資產類型各買一些,保持均衡,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的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第三,央行控制住通脹,長期有利於資產價格。在行為心理學里,有一個很常見的偏見,叫做「存在性偏差」,即我們人類往往被我們看得到的,當下發生的事情過度影響。在目前的金融市場,大多數人過度關注聯儲的升息決定,卻可能忘了只有確實把通脹率控制住,未來的資產價格纔可能繼續穩步增長。基於對通脹的強硬態度,很多人把鮑威爾和70年代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相提並論。事實上從1982年開始,當時的美聯儲認為通脹已受到控制,並開始放松貨幣政策。從那以后,后人充分享受到了低通脹帶來的紅利,美股開啟了長達40年的超級大牛市。目前的通脹率還沒有像上世紀70年代那麼嚴重,因此現在早點下手,也更可能早點控制,並在將來更早享受接下來的經濟好處。

第四,投資者要相信世界經濟的韌性和公司的活力,始終保持樂觀。在很多時候,股市的韌性和活力大大超出普通人的預計。比如我們回顧過去90多年的美股歷史(1928-2021),會發現一個讓人有點吃驚的結論:在美聯儲升息的年份里,股市平均年回報為9.7%。在美聯儲降息的年份里,股市平均年回報為9.6%。也就是説,升息本身並不一定會導致股市回報更差,降息也不一定會自動提升股市回報。這是因為,影響股市回報的因素有千千萬萬,比較主要的就有公司基本面,政府的貨幣、財政和產業政策,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關係,廣大投資者的情緒等等,央行的利率只是有影響作用的因素之一,但遠非唯一,或者最主要的影響因子。

從本質上來説,長期持有股票,其實就是對人類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投下樂觀的一票。回顧歷史,我們取得的歷史進步是十分驚人的。有誰能夠想得到,在短短的一年半左右時間,就有公司研發出基於MRNA的新型疫苗,幫助幾十億人類在3年之內戰勝病毒,恢復到正常生活?我們現在每個人使用的一個智能手機,其運算能力都遠遠超過了幾十年前幾個大倉庫加在一起的晶體管的運算能力之和。購買股票,就是看好人類會繼續保持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通過擁有公司股票來分享這些進步所帶來的紅利。這是一個被歷史證明了的,長期的趨勢,不會在短短几年內忽然發生逆轉。

市場的走向,從來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充滿了螺旋和曲折。每當市場下跌時,總會有不少投資者開始懷疑自己,懷疑投資策略,對未來產生過度悲觀而在錯誤的時間放棄堅持。在這個時候,如此心情下做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錯的,可能會導致自己以后后悔。聰明的投資者,應該強迫自己拋棄情緒影響,排除噪音干擾,堅持理性思考,在冷靜的狀態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決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