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0-11 01:19
作者: 魏文
[ 波士頓諮詢的研究報告顯示,到2030年,歐洲和美國的訂閲市場可能達到500萬到600萬輛的訂閲數量,佔新車銷售的15%。 ]
近期,蔚來、比亞迪等多家中國車企宣佈進入德國等歐盟國家市場,和此前登陸被稱為「橋頭堡」的挪威市場一樣,這些車企仍舊選擇了以新能源汽車入局。
「在燃油車時代,中國車企在技術、成本控制、排放等方面跟歐洲百年車企相比都沒有優勢,進入歐盟難度很大。新能源汽車是中國車企唯一的選擇,也是彎道超車的機會。」某自主車企海外公司管理層周鵬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2020年前后,歐洲各國開始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諸如免費充電、停車,免除購置税、過路費,以及提供動輒數千歐元的購車補貼,讓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擴大。中國汽車行業普遍認為,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和歐洲車企相對較慢的轉型,給予了中國車企進入歐洲市場歷史性的窗口期。
周鵬表示,挪威不是歐盟國家,税收、政策等對於新能源汽車更加友好,本土亦沒有汽車品牌,用户對於海外品牌接受度也更高。中國車企進入法國、德國等老牌工業強國,挑戰會更大。
訂閲和租賃成為新選擇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的數據顯示,2019年歐盟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新能源汽車(包括EV、PHEV)註冊量為55.80萬輛;到2021年則攀升至226.34萬輛。
目前中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汽車核心的電池、電控,智能網聯等領域獲取了部分差異化優勢,相當一部分中國車企希望抓住新能源汽車的東風,打開歐洲市場。
9月下旬以來,比亞迪、蔚來接連公佈進軍歐洲的具體計劃。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公司不僅僅專注於向歐洲普通用户售賣產品。
其中,比亞迪與汽車租賃公司SIXT簽署合作協議,SIXT將在未來6年內向比亞迪採購至少10萬輛新能源車。首批數千輛比亞迪純電汽車將於今年第四季度開始交付,第一階段合作市場包括德國、英國、法國以及荷蘭。
有熟悉歐洲汽車運營的人士向記者表示,包括SIXT、EUROCAR這樣的汽車租賃公司目前非常「飢渴」,它們急切需要更換更多的新車和新能源汽車,但當下歐洲新車供應緊張,中國車企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向租賃公司出售10萬輛汽車,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在歐洲收穫10萬輛銷量,更大的好處是,之后會有很多比亞迪的產品出現在歐洲街頭,幫助比亞迪提升知名度和關注度。」上述人士説道。
在10月8日舉行的NIO Berlin上,蔚來方面宣佈其產品、全體系服務和創新商業模式將在德國、荷蘭、瑞典和丹麥市場落地。此外,蔚來目前已經與歐洲最大的汽車租賃平臺LeasePlan簽約,推出訂閲租賃業務。
蔚來總裁秦力洪稱,蔚來在德國等四個歐洲國家市場推行的「訂閲模式」探索的是一種「一價全包」的全新商業模式。「與其他車企推出的‘訂閲模式’不同,蔚來在上述四個歐洲國家確定的租車價格囊括了除充電費外的其余費用,而別的車企採用的是把車和其他服務區分開的租車價格。」蔚來董事長李斌則表示,車本身會變成服務。
波士頓諮詢的研究報告顯示,到2030年,歐洲和美國的訂閲市場可能達到500萬到600萬輛的訂閲數量,佔新車銷售的15%,價值300億至400億美元,其中歐洲有可能成為最大的訂閲市場。目前,在歐洲D、E、F級主流高端車市場中,訂閲、租賃等使用權市場佔到近60%的市場份額。
在蔚來之前,中國品牌領克已在歐洲試水訂閲模式,提供了訂閲和購買兩種用車渠道。訂閲模式儘管不包含保養等費用,但其更強調共享,領克免費會員可依據用車需求向其他會員借車,為購車和訂閲會員帶來額外收入。
領克方面表示,截至2022年9月,「訂閲制」會員已經超過15萬,吉利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領克國際(瑞典)公司CEO魏思瀾表示,訂閲模式的收入已佔到領克歐洲市場零售額的90%~95%。
「如果品牌在歐洲市場認知度低,那如何讓用户有更好的體驗從而對品牌建立認知度就尤其重要。」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表示。
蔚來在歐洲市場推訂閲制、比亞迪和歐洲知名租車公司的合作,皆有助於提升響應品牌在歐洲道路上的曝光率,進而優化歐洲用户對於品牌的認知。
某車企海外業務負責人張磊告訴記者,目前中國本土車企中表現最好的是上汽旗下MG品牌,但MG的經驗是其他品牌很難複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MG原本是一個英國品牌,在歐洲有一定的知名度;無論是訂閲、租賃還是賣車,這都讓更多的中國品牌的汽車出現在歐洲的道路上,建立起更好的口碑和關注度,這會給未來進一步擴大市場打好基礎。
堅持長期主義
提升品牌口碑、知名度,並非一夕之功。和燃油汽車時代進軍歐洲相比,新能源汽車時代,中國車企已縮小了和海外車企的差距,同時獲得部分差異化優勢,但張磊認為,儘管現在有着窗口期,但中國車企要在歐洲站穩腳跟,必須堅持長期主義。
Insideevs的數據顯示,歐洲市場的電動汽車銷量已經在6月~8月連續三個月銷量同比下滑,未能保持去年同期強勁的增長勢頭。9月中旬,有外媒報道稱,德國的快充價格已上漲至每千瓦時1歐元。有業內人士認為,俄烏衝突等事件導致的歐洲電價大幅上漲,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趨勢。
張磊告訴記者:「短期來看,能源價格的變動對於新能源汽車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歐盟之前已經有相應的立法,推進汽車的減碳和新能源化,能源價格並不會改變歐洲新能源的大趨勢。」
歐洲車市是中美之外的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也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車企想要真正走向全球,需抓住歐洲車市新能源化的浪潮。
「部分歐洲用户非常務實,有現車和高性價比已經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吸引歐洲用户的重要原因。」張磊告訴記者,早前缺芯、俄烏衝突帶來的零部件短缺等問題,讓歐洲車企不勝其煩,不管是新能源還是傳統動力,暢銷車基本需要幾個月甚至以年計算的提車周期,有現車已經成為中國車企的一大優勢。
近幾個月以來,歐洲天然氣短缺、俄烏衝突等帶來的零部件短缺仍在困擾歐洲車企,這延長了中國車企進軍歐洲的窗口期。然而,窗口期可能轉瞬即逝,中國車企要在歐洲站穩腳跟,需堅持長期主義。
「品牌要努力做好本土化適配、完善使用和維護場景、做好汽車產品生命周期保障等,這樣可以有效提升當地用户的滿意度、避免汽車服務爛尾現象。」崔東樹表示。
和早前以單純的外貿形式出口產品不同,當下中國車企已開始注重成體系進入海外市場。包括上汽、比亞迪、蔚來等中國車企已開始建立海外運營、銷售、研發分支,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服務體系。
一位熟悉歐洲汽車銷售運營的人士向記者介紹,車企在歐洲的競爭是體系力的競爭,產品、渠道只是體系力的組成部分。
「歐洲人也不是非要買大眾、雷諾,多數歐洲人屬於實用主義,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需要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企業不能犯錯,要很謙卑對待市場,瞭解消費者要的是什麼並迅速行動。」周鵬表示,現代、起亞之前進入歐洲,可能虧了十幾年才站穩腳跟,這一批進入歐洲的中國車企需要堅持長期主義,不能出現5年、8年后車企就退出了,用户想修車也找不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