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10-09 22:02
主打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近年來,北京蔬菜在高品質上做突破,由此涌現出一波本土品牌,成為越來越多市民餐桌上的選擇。在電商崛起和疫情突發等影響下,這些北京本土蔬菜企業如何在多變中做大做強?為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市蔬菜代表企業,瞭解到這些本土企業正通過好口味、高品質贏得回頭客,採取種植與銷售端全產業鏈的運營方式立足市場。
后起新秀,一天團購紅薯2萬斤
四季陽坤是北京大興的蔬菜企業,曾依靠龐各莊西瓜起家,如今每年的銷售額達到2000萬元,涉及20多個果蔬品種。創始人劉福娟,是個地道的山東人,嫁到大興龐各莊后,在2003年,和家人一起建起了10個大棚,種植西瓜和蔬菜,十多年后,成立了蔬菜企業。
10月8日,劉福娟忙着準備第二天的團購,2萬多斤蜜薯需要籌備。劉福娟説,現在上市的南瓜、西瓜、玉米、西紅柿等受到市民的歡迎,公司上市的農產品基本不愁賣。
就在今年北京舉辦的冬奧會上,四季陽坤作為服務保障供應基地,圓滿完成了供應任務。從4月中旬持續到現在的西瓜銷售,到月底就要進入尾聲,不過劉福娟不能停,她還忙着另一件大事,籌建大興育苗基地,育苗基地建成后,將供應全北京西瓜和蔬菜種苗的需求。
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不管是黃瓜、西紅柿、茄子,還是西瓜、草莓,劉福娟十分重視果蔬產品的「口感」,對她來説,這也是能夠獲取顧客信任的關鍵,「成立公司后,最初的兩年走的是產量,后來逐漸轉移到更加註重品質和口感上。」
經歷了經營理念的轉變,四季陽坤這個品牌,在北京逐漸有了知名度,劉福娟的老顧客也多了起來。公司的種植基地從大興區,逐漸擴展到了平谷區,甚至是山東省。目前,劉福娟僅在大興就有478畝種植基地,另外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户的方式,帶動大興6000多畝農產品種植銷售。
在劉福娟的種植基地里,再有一個月,冰激凌蘿卜和草莓就要上市了。依靠良好的口感,劉福娟吸引到的顧客,基本都是回頭客,以線下銷售渠道為主。劉福娟還計劃着,開發企業的小程序,拓展線上銷售渠道。
老牌企業,全產業鏈耕耘
作為北京老牌企業,天安農業的「小湯山蔬菜」,幾乎已經家喻户曉了。從北京特菜種植基地起家,逐步發展成為如今的全產業鏈蔬菜企業。2006年,改制成立天安農業公司,如今,企業以「小湯山」為註冊商標的蔬菜品牌,每年供應北京市場約一千萬公斤蔬菜,商超市場佔有率居北京市第一。
上個世紀80年代,從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下屬的特菜基地開始,逐步發展壯大后,天安農業公司和其他企業不同,從一開始就做全產業鏈,集合了生產基地、加工倉儲、冷鏈配送等,全鏈條發展打開了北京市場,現在在各大商超的貨架上幾乎都能看到小湯山蔬菜。
天安農業相關負責人周后林向記者介紹,天安農業的生產基地分佈在北京、張北、東北、海南等地,企業自有種植基地超過1500畝,另外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户的模式,帶動小農户種植生產,有的農户和企業合作,已經長達20多年時間。
正是因此,小湯山蔬菜在保供北京市民菜籃子上有充足的底氣。
自從疫情暴發后,小湯山蔬菜就承擔了北京蔬菜保障供應的角色。周后林介紹,天安的ERP即企業資源計劃,目前採用的是國際上先進的SAP系統,可追溯系統也已經健全,在多次疫情保障供應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供應方案,一旦發生緊急情況,貨品當天就可以補充供應,保障貨架不斷供。
從生產到銷售,天安作為北京的老牌企業,一直在生產端和供應端全產業鏈上耕耘。周后林介紹,目前,小湯山蔬菜都是無公害、綠色、有機的,這些蔬菜採摘下來,進行預冷處理,延長蔬菜存儲時間,再經過加工分選、冷鏈運輸等,走向市民餐桌,從種植到銷售終端全鏈條運營,整體來看,小湯山蔬菜在同品質蔬菜中的性價比很高。
天安農業全產業鏈運營,讓蔬菜的品質得到了很好的管控,在北京市民中有口皆碑。面對疫情等因素的考驗,小湯山蔬菜在商超板塊供應量,一直處於上升趨勢。周后林介紹,產品的質量是企業的重中之重,這也是小湯山蔬菜市場份額持續增加的核心競爭力。
運營成本增加,機遇與挑戰並存
同樣是北京的老牌蔬菜企業,永順華是順義區蔬菜企業,已經有十多年發展歷史,在北京蔬菜市場中佔有重要的分量。
「在北京市場上,幾乎是有小湯山蔬菜的地方,就有永順華。」永順華總經理張瑛表示,1996年,從東郊農場的種植區開始,形成規模種植,政企分開后,註冊企業永順華,后來逐步做有機認證,永順華的知名度在北京市場上一步步打開,這一路走來,幾乎順風順水,多的時候永順華在150多家連鎖超市設立專櫃,北京超市覆蓋率達到約75%,蔬菜年銷售額達到6000萬元。
目前,永順華的種植基地分佈在北京順義,延慶以及張家口地區。在夏季,永順華主要依靠張家口基地的51個設施棚種植供應,眼下10月份,延慶區80多畝基地的蔬菜進入上市尾聲。此外,永順華還在順義區有43個温室基地進行示範種植,自有基地以及採用的「公司+合作社+農户」的模式,讓永順華供應北京蔬菜市場全年不斷檔。
目前,永順華的種植基地分佈在北京順義,延慶以及張家口地區。視頻由受訪者提供
多年來,永順華聚焦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在北京市場中闖出一片天。不過隨着時代的變遷,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困惑,「近幾年,極端天氣頻發,爲了保障種植品質,基地的種植設施也急需更新換代,以應對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張瑛表示,在這方面離不開相關部門給予指導和支持,企業也在多方謀求解決辦法。
此外,隨着電商銷售的崛起、疫情等因素,永順華在線下專櫃的銷售量受到了影響,市場佔有率有所下降。張瑛從1996年起就從事特供蔬菜行業,他向記者介紹,農業企業的人工成本在逐年增加,以前種地農人工資一個月1200元,現在5000元招不上人,專櫃的工人月工資達到8000元,這導致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大提升。
從2021年起,永順華也逐漸嘗試開拓線上銷售渠道,通過線上下單配送到家的服務獲取新的顧客羣。「顧客可以通過線上微信羣訂購蔬菜,第二天早上十點發貨,當天就可以收到菜品。」張瑛介紹,這樣可以省去中間環節,讓利30%給到會員,因此也吸引到許多回頭客。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