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金融機構數字化潮流洶涌:六大行投入超千億,中小券商突進

2022-09-30 17:23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武佩璇

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提出將在三年間建立健全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2022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年-2025年)》,第二個三年規劃順勢而出。

在政策的引導下,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已經開始從「立柱架樑」邁向「積厚成勢」。隨着券商、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陸續將科技發展、數字化提升到戰略層面,科技與金融的不斷融合流通為行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温牀,大量的程序員等職位流向金融機構,這同時也使得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也開始嶄露頭角。

markus-spiske-iar-afB0QQw-unsplash_600x600.jpg

圖片來源:unsplash

金融行業的數字化已經成爲了不可逆轉的潮流,從戰略轉變到科技投入再到落地應用,身在其中的金融機構們要如何面對這場新的戰役?銀行、券商、保險三個金融行業的數字化又有哪些不一樣的發展趨勢?

銀行業的「數字化」基因

與其他金融機構在近幾年纔開始重視金融科技不同,銀行業的數字化建設一直伴隨着網絡和科技的進步而從未間斷。從網上銀行到移動支付,如今又有了數字人民幣,可以説,數字化已經成爲了銀行業最重要的基因之一。

根據時代財經統計,2021年42家上市銀行中披露了科技投入金額的銀行共有18家,合計投入金額超1600億。具體來看,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交通銀行六大國有行的科技投入佔據了行業的大頭,總計投入金額1075億元,其中工商銀行以259.87億元的投入排名第一。

微信圖片_20220930163958.png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

除了真金白銀的投入,要想推進數字化轉型,各家銀行還要制定切實有效的戰略,其中國有大行因其資本優勢及行業地位,對金融科技的觀察更為深入,也較早地投入其中。

以「宇宙行」工商銀行為例,其在2017年時,就在籌備智慧銀行信息系統(ECOS)的建設並在2018年啟動實施,開始全面推進IT架構轉型,同時,從組織結構進行改革,組建了金融科技部。

2019年人民銀行頒佈第一個金融科技三年規劃時工商銀行迅速將金融科技提升到戰略層面,首次在戰略內涵中提出要堅持科技驅動,以金融科技賦能經營管理並正式發佈了ECOS,這個產品也被工行認為是自己科技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21年的年報中,工商銀行提出了「數字生態、數字資產、數字技術、數字基建、數字基因」的五維佈局,籌劃推出面向未來的數字化品牌「數字工行(D-ICBC)」。同時,工商銀行還積極輸出金融科技助力同業風險防控,累計向近30家中小銀行、券商、保險等同業客户提供「工銀BRAINS」智能反洗錢、信貸管理系統等5大類科技產品。

而在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似乎力度空前在2021年年報中,招商銀行對於金融科技發展方面的表述是:「鼓勵支持重大、前沿、顛覆性金融科技創新」、「以洪荒之力打造金融科技銀行」。成為「最強金融科技銀行」也成爲了招商銀行重要的戰略目標。

應用落地方面,招商銀行在2022年上半年構建了業內首個零售財富管理業務投研工作平臺「財富Alpha+」,助推財富管理數字化提速。

此外,興業銀行在數字化方面也嗅覺靈敏,於2015年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開創了商業銀行成立科技子公司的先河。

中小銀行和城商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發展得益於商業大行的引領,雖然受制於資本金和人才資源的限制,但依然有規劃和目標,其中與大型互聯網企業在科技方面的合作成為典型路徑。

例如國內首家在A股上市的城商行寧波銀行便與阿里雲、螞蟻數科達成合作,近期剛剛上線了新一代全鏈路可視化觀測平臺,據瞭解,該系統可以主動預測、精準定位、故障自愈,為業務提供全方位的穩定性保障。

日前,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對時代財經指出,銀行業的數字化目前呈現三大趨勢,首先是從頂層戰略意識加強,尤其是國有大行基本都把金融科技提升到戰略層面;第二則是狠抓基礎數據建設,在數據治理上,構建大數據平臺,提升數據研發速度,搭建數據挖掘體系;第三則是對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券商「摸着石頭過河」

除了銀行,券商也是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排頭兵」,只不過在金錢投入方面,券商相較銀行「略遜一籌」。

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中國證券業發展報告(2022)》,報告顯示,2021年,證券行業IT人才已經突破3萬人,同比增長19.7%。在投入金額上,2021年證券行業IT總投入為303.55億元,同比增長26.51%。

根據中證協披露的數據,頭部券商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投入的力度更大,2021年信息技術投入排名前三的券商分別是華泰證券(23.38億元)、中金公司(18.56億元)、中信證券(17.37億元)。

微信圖片_20220930104855.png

圖片來源:中證協

但從信息技術投入佔營收比例來看,中小券商的積極性則更高。華林證券(25.17%)、華鑫證券(24.33%)和東方財富(14.26%)三家券商排名行業前三。

微信圖片_20220930104957.png

圖片來源:中證協

與銀行業相似,券商的金融科技發展也並不均衡,頭部券商的明顯更佔優勢。據瞭解,國信證券目前已經全面啟動數字化轉型,並加快提速「智慧國信」建設征程。

按照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口徑,2021年全年國信證券信息技術投入接近10億元,排名行業前列,並擁有一支超過700人的金融科技人才隊伍 。

戰略方面,國信證券高度重視金融科技的建設,2021年,國信證券「十四五」戰略規劃將「金融科技驅動發展」列入六大業務主線之一,並表示將遵循「數字化、智慧化、敏捷化、生態化」四化方向支持戰略目標達成。並從組織機制、組織結構、人才隊伍建設等領域持續優化頂層設計。

此前,時代財經採訪華南某券商CEO時,瞭解到目前券商行業面臨的兩個壓力分別在於客户量的劇增導致的底層系統不穩定以及缺乏更為詳盡的大數據來做出更精確、細緻的客户畫像。

針對這一點,國信證券自主設計和建設了基於「雲計算」和「兩地三中心」模式的數據中心,具有行業先進性、可拓展性,保障了公司系統穩定順暢運行,為各條線的應用系統建設進行新技術賦能。搭建了基於Hadoop和Spark的並行數據處理框架,實現海量數據快速運算和存儲,支持原生TensorFlow分佈式訓練、超大規模深度模型訓練和壓縮訓練,實現模型高效運轉。

目前,國信證券人工智能平臺已深度賦能智能營銷、投資和服務等領域,覆蓋9條業務線、43個業務場景,全面提升業務服務精準度,發揮了較大的綜合效益。

除了頭部券商,中小券商也試圖通過數字化轉型進行突圍,實現差異化、個性化發展。華林證券是其中一個代表,其在2021年開啟了互聯網轉型的新篇章,率先在行業內實行「部落制」改革,並從字節跳動處收購了海豚股票APP。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在券商領域,大家的數字化轉型都是「摸着石頭過河」,沒有可以複製的樣板。也正因此,在下個階段,誰能率先在金融科技方面博得先手,誰就更能在市場中佔據有利地位。

互聯網保險發展迅速

與銀行、券商一樣,保險行業向數字化轉型的目標也是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優化保險的全線條服務,實現組織架構、業務模式、內部流程的升級改造,提升服務質量。

保險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從產品設計、營銷渠道、覈保承保、理賠四個環節開始,其中營銷渠道的數字化發展較為領先,截至目前,險企基本都配備了基礎的自我營銷的線上渠道,而在承保、理賠方面,線上業務發展迅速。例如中國平安的的金管家APP,數據顯示,2021年,其99%保單業務通過線上辦理,94%保全業務在線自助完成,最快用時僅1分鍾。

從2000年開始,太保、平安、泰康三家知名險企先后開通了全國性網站,陸續實現了保單設計、投保、覈保、交費到后續服務全過程的網絡化。由此,互聯網保險這種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保險營銷模式開始迅速發展,成為中國保險數字化行業的核心參與者。

根據保險協會統計,2021年,互聯網財產保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862億元,同比增長8%,較財產險行業整體保費增速高出7個百分點。2021年,互聯網財產保險市場集中度與同期相比較為平穩,保費規模前十家保險公司合計市場份額為78%,同比基本持平。

微信圖片_20220930105114.png

圖片來源:中國保險業協會

另外,協會統計還指出,2021年人身險互聯網保費規模達2917億同比增長38.2%。從業務方式來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依然是與渠道合作為主,比如人保健康與支付寶聯合推出的「好醫保」產品。

傳統保險公司在行業數字化轉型中,也在積極發力。例如中國平安在2021年年報中就着重提到了「科技引領業務變革」、中國人壽也提出了「科技國壽」的發展戰略。

平安壽險在非傳統的展業形式方面,推出了「智能拜訪助手」、AI跟拍短視頻製作工具等等應用。2021年「智能拜訪助手」全年月均會客時長超15萬小時,同比增長超2倍。在覈保核賠環節,平安壽險2021年的AI催收覆蓋率為28.9%,AI催收的30日回退率為77%。

中國人壽則依託國壽混合雲、國手物聯網等技術創新應用,全面深化了智慧服務。

頭豹研究院在近期發佈的《2022年保險數字化廠商全景圖——從產業鏈維度深度解析保險公司數字化策略》一文中指出,保險行業數字化發展的趨勢在於,傳統保險公司將積極應用保險科技推動公司運轉,整合原有的IT和互聯網保險部門,搭建保險科技中心,籌建相關平臺。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將進一步運用保險科技來構建保險新生態,以此來開發出創新型場景化保險產品及解決方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