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9-28 17:13
「卸下」萬達,王思聰商業圖譜變遷錄
有「首富之子」之稱的王思聰沒有選擇子承父業,而是創業,然而做老闆的這幾年里,王思聰經歷了從起初的創業者、投資人到被執行人的變遷,原因是什麼呢?
文|胡嘉琦 石丹
雖未在娛樂圈,但出場就是頂流。
有「首富之子」之稱的王思聰曾在個人微博上寫下了對自己人生的感受:「感謝上帝在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幫我選了個‘簡單’模式。」
「簡單」模式下,王思聰沒有選擇子承父業,而是創業。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2022年8月29日,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達集團」)發生工商變更,王思聰已退出董事職務。
楊瀾在訪談節目《楊瀾訪談錄》中採訪王健林時,曾談到外界傳言王健林給王思聰5個億創業,王健林沒有直接否認。儘管王思聰在多個場合不斷澄清,「之前説的5億元零花錢,那都是謠言,我爸拿不出來5億元現金,都是分批給的,一筆2000萬元,一筆500萬元或者一筆1000萬元的那種。」
2012年,北京普思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思投資」)成立,這是王思聰創業的第一站。同時,王思聰還是上海熊貓互娛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熊貓互娛」)、上海香蕉計劃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香蕉計劃」)的董事長、IG電子競技俱樂部老闆。
做老闆的這些年里,王思聰的名字頻繁出現在商業領域,也經歷了從起初的創業者、投資人到被執行人的變遷。近日,香蕉計劃旗下公司上海香蕉計劃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被訴至法庭,股東信息顯示,王思聰持有香蕉計劃87.13%股份。此外,據企查查顯示,由王思聰擔任董事長的熊貓互娛已經破產清算,多次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企業,因企業自身未履行法定義務被限制高消費。
王思聰的商業圖譜是怎樣的?從手握重金入場投資到公司破產又經歷了什麼?投資的業務未來前景如何?對此,《商學院》記者向普思投資發出採訪函,截至發稿日期,未收到回覆。
「首富之子」
作為大眾口中的「首富之子」、娛樂圈「紀檢委」,王思聰因心直口快屢上熱搜,不管是自己的父親王健林還是各路明星的「八卦內幕」都逃不過他的調侃。
2011年,王思聰在個人微博上炮轟大S的婚禮,在互聯網上獲得關注。此后,王思聰的言論多次登上熱搜,他曾點評王菲演唱會定價內幕;調侃父親王健林:很難有文化;批評自家的長沙萬達文華酒店是住過最差的酒店。
王思聰的敢言與父親王健林有相似之處,比如,王健林曾在接受《魯豫有約》採訪時説,自己的目標是讓上海迪士尼20年盈不了利;再比如,王健林還曾表示,年輕人想成為首富沒什麼不對,但建議先定一個「小目標」,譬如「掙它一個億」。
與王健林接受中國傳統教育、16歲就從軍的人生經歷不同的是,王思聰走的是國外精英教育路線。他從5歲就去新加坡讀小學,11歲赴英國就讀英國寄宿制貴族男校温徹斯特學院,大學就讀英國G5院校(被英國媒體報道的五所精英學校)之一的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
學成歸國后,王思聰選擇自己創業做投資,王健林曾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對王思聰創業的態度,「可以允許失敗兩次,但是不允許失敗第三次。」
同時,王健林在接受《吳小莉與行動者對話》欄目採訪時表示:「如果投資做幾年,財報足以讓我放心,也不排除將來就把萬達整個投資板塊給他,不願意接整體的班,接一部分也可以,將來看他自己興趣了。」
據企查查顯示,王思聰雖卸任萬達集團董事一職,但仍是萬達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的董事,該公司成立於2021年1月14日,法定代表人是王健林,由大連合興投資有限公司100%持股,王健林和王思聰共同持股,分別佔98%和2%的股權。
對於王思聰接班的問題,王健林曾表示,「如果他出色,當然是最好的人選,如果不一定能擔得起來,也不一定傳給他,可以交給職業經理人。」
商業圖譜
王思聰在商業領域可謂涉獵廣泛,他的商業活動主要通過普思投資來實現。
普思投資的英文名是「Prometheus」,取自希臘語,意思是「先見之明」。據企查查顯示,王思聰持有該公司100%股份。普思投資目前投資規模超過30億元,定位是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有潛質成為行業翹楚的創業型以及成長型企業,促進其加速發展。
據天眼查顯示,普思投資公開投資達到95次,投資領域包括直播、電競、影視、娛樂、傳媒、移動互聯網、茶飲、服飾定製平臺,還有大型餐飲企業漢拿山、大眾點評網、快遞直達平臺閃送、連鎖餐廳、合成橡膠公司等。王思聰投資的項目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在電競和直播賽道上的投資。
2011年,王思聰以600萬美元收購了中國知名的電子競技隊伍Catastrophic Cruel Memory(CCM),併成立Invictus Gaming(即IG電子競技俱樂部,簡稱「IG」) 。緊接着,王思聰創立了遊戲直播平臺熊貓TV(主體公司為熊貓互娛)。2015年,王思聰成立香蕉計劃,主要負責賽事運營、線上平臺運營、藝人傳媒等內容。
實際上,早期的電競並未被大眾接受,曾被視為 「洪水猛獸」。2008年經濟危機后,電競行業更為蕭條,大量電競俱樂部倒閉,很多電競選手都是坐着十幾個小時的綠皮火車,住着招待所,堅持打比賽,即使贏了比賽獲得的獎金也很有限。
在澎湃新聞的一次採訪中,王思聰説:「最早我進入這個圈子,只是覺得這個圈子里選手和俱樂部都活得不怎麼樣,我想增加選手的收入,讓這個圈子變得稍微良性一點。要不然的話,選手沒有錢拿,俱樂部也沒有錢拿,這個行業只能慢慢死掉。但是當時沒有人願意進這個圈子,所以我就來了。」
目前,王思聰在商業領域沒有往日活躍,但仍在30家公司中持有股份,在超過百家公司里有實際控制權。據天眼查APP信息顯示,目前王思聰關聯企業共37家,包括熊貓互娛、萬達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大連合興投資有限公司、珺娛(湖州)文化發展中心、普思投資等,涉及投資管理、科技、娛樂、影視、食品等多個行業。同時,王思聰任九家公司法定代表人,在22家公司中擔任董事長、董事、監事等管理職位。
競爭激烈
實際上,王思聰投資的多條賽道業務常互為補充,比如熊貓互娛旗下的熊貓TV作為直播平臺,就可以為王思聰的電競業務提供流量入口,而電競業務也可以為熊貓TV帶來流量。
時間拉回到2019年,王思聰控股的熊貓互娛轟然塌方,宣佈破產。2018年,因拖欠簽約費1.5億元被遊戲主播PDD正式起訴,熊貓互娛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企業。王思聰作為熊貓互娛的實際控制人,由於與熊貓互娛投資人之間的糾紛,也因此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2020年初,熊貓互娛進入實際破產清算程序。
熊貓互娛這家出道即因掌門人而廣為人知的公司,經歷了多輪融資。據企查查顯示,該公司從2015年11月獲得數百萬元融資開始,歷經六輪融資,融資總額達到20億元。熊貓互娛在2017年5月獲得最后一筆10億元的融資后就再無融資消息。然而,據公開資料,熊貓互娛從2015年到2017年連年虧損。
2019年,據公開報道,普思投資公佈了關於《熊貓互娛股權投資糾紛處理結果》的聲明,其中提到在熊貓互娛創業中,普思投資實控人為熊貓互娛投資者提供了連帶擔保,導致公司債務牽涉到個人。經過兩個月幾十輪的商談,普思投資與數十位投資人全部達成協議,所有投資人都得到了賠償,熊貓互娛20億元的投資損失將由普思投資和實際控制人王思聰承擔。
熊貓互娛失敗與電競直播行業的環境密不可分。華鑫證券研究所傳媒組認為,中國電競直播市場到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提升至584億元。直播平臺和其他線上娛樂平臺是電競遊戲和電競賽事的主要傳播渠道,包括虎牙、鬥魚、嗶哩嗶哩、快手直播、騰訊體育等。快手、B站等入局者通過發力版權,撬動自身直播業務。
艾媒諮詢創始人張毅分析,電競直播市場格局開始轉變,頭部企業亦需提高競爭力。當前虎牙、鬥魚等電競直播平臺依託在電競直播領域的經久發展積累了一定的底藴,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而以抖音、快手、B站為代表的視頻平臺也加入電競直播賽道,並與電競直播平臺搶奪市場份額。例如,2020年B站獲得英雄聯盟S賽三年直播合約;2022年虎牙拿下LPL五年獨播權;而鬥魚在缺失賽事版權的情況下,只能回放去年的賽事,並將以往賽事的播放順序調整為新賽季的賽程。直播平臺圍繞賽事開啟版權爭奪戰,頭部地位之爭將會更加激烈,未來電競直播市場格局或將發生轉變。
盈利難點
直播生意失利后,王思聰投資的電競業務也並不明朗。他的願景是打造一個全新的電競生態,旗下的IG是王思聰電競生態產業的核心。
起初,王思聰的IG多次奪冠。2012年,IG的Dota團隊曾贏得國際邀請賽冠軍;2018,S8中國IG戰隊奪得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的冠軍。這也是中國戰隊首次獲得冠軍。S系列賽事從2011年第一屆開始,每年各大賽區最頂尖的戰隊代表各自賽區競賽,在電競圈的重要程度堪比世界盃。
為慶祝IG奪冠,王思聰豪氣推出現金抽獎計劃,第一波拿出113萬元進行抽獎,第二波活動的獎品是67個256G iPhone XS Mas,第三波抽獎的獎品是20個20000元的純金狗牌。
相比當年的輝煌,電競業內人士向《商學院》記者表示,很多原來IG的選手現在都不在俱樂部了。2021年12月15日,IG團隊成員Ning正式發文官宣離開IG,自此,當初在S8奪得世界冠軍的6位選手,TheShy、Ning、Rookie、Jackeylove、Baolan還有Duke已經全部離開了IG。
盈利一直是電競俱樂部的難題。相比背靠電競直播平臺的虎牙以及依託視頻平臺的抖音、快手、B站,互聯網、遊戲產業時評人張書樂認為,IG場景狹小,暫時沒有太多的商業化拓展空間。
在張書樂看來,中國電競市場目前還是小眾垂直缺少衍生盈利場景的產業,更多的時候是為軟件(遊戲)、硬件(顯卡、鼠標、顯示器、鍵盤、遊戲手機等)做商業展示和廣告引流,缺少獨立性。
張書樂認為,電競行業發展難點不在於受眾,而在於產品,即:除了推介生命周期五到十年的遊戲外,並無更多商業化內容。品牌賽事和遊戲生命周期綁定,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賽事就可能隨着遊戲產品起落甚至消失。
破圈嘗試
在電競行業獲得盈利並不簡單。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認為,體育競技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通過國家體系統一培養的競技,比如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舉重等項目;另一種是完全靠市場化的方式,靠公司自身或者贊助商,靠資本來支持的競技,比如電競、檯球等。所以如果得不到常態化的支持,虧損是很正常的,因為不能一直取得好成績,不能一直有比賽可以參加。尤其近兩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很多電競比賽取消或者延期,更讓這個行業「雪上加霜」。
在丁道師看來,電競業務營收和利潤很難穩定,它的收益和它某一階段的成績是相關的。舉例來説,今年得了冠軍,明年沒有得,后年成績更差,這種情況下,投資人和合作夥伴就不會和它有親密合作,就很難拿到合作和贊助資金,這是體育競技的運作方式。
對於電競業務如何擁有穩定的盈利能力,華鑫證券研究所傳媒組向《商學院》記者舉例,目前,很多電競俱樂部積極探索「IP 化」。電競俱樂部通過將公域的賽事粉絲運營為私域的俱樂部流量資產,通過社區運營、MCN 領域、電商運營和自制欄目等方式實現用户留存,打造俱樂部品牌 IP。
張毅認為,首先,相較於從前,電競市場中的品牌方不再滿足於簡單地露出和常規的活動,而是更加重視品牌與電競文化的融合。賽事方、遊戲廠商和電競俱樂部也在IP打造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資源。電子競技將進一步融入泛娛樂生態,內容價值持續凸顯。
在這樣的情況下,2021年與電競相關的文化類產品層出不窮,均有「破圈」之勢。如英雄聯盟《雙城之戰》動畫劇集上線並獲得好評,手遊賽事生態也基本搭建完成,衍生遊戲也在不斷上線。其次,隨着電子競技賽事的不斷豐富和成熟,電子競技IP的故事內容價值將開始凸顯。藉助電子競技在年輕羣體中的影響力和較強的社羣效應,產業將進一步融入泛娛樂生態,形成更廣泛的影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