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年賣出4000萬塊的智能手錶,到底有什麼魅力?

2022-09-28 12:04

  來源:DT財經

  9月6日,華為發佈最新款智能手機Mate 50系列,與9月7日蘋果發佈的iPhone 14正面對打。這樣熱鬧的智能手機新品混戰,年輕人或許愛看,卻不真的買賬。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9%,其中,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6,720萬台,同比下降14.7%。

  換手機的人越來越少,導致智能手機市場持續走低。但另一面,智能手錶的市場不斷擴張。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同比增長了13%,而在中國,智能手錶銷量同比增長了48%。

  我們好奇:在手機銷量持續走低的今天,為什麼智能手錶能成為數碼市場的新寵?

  什麼是智能手錶?

  「智能手錶」被普及是這幾年的事。

  很多人也許對它的前身「智能手環」更為熟悉。其實這兩者都是「智能穿戴」產品的一種。百度百科對於「智能穿戴」的定義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電子)設備的總稱」。

  目前智能穿戴最普遍的形式包括耳戴(包括各類耳機)、腕戴(包括手環、手錶等)和頭戴(VR/AR設備)

  智能手錶作為市面上最先進的腕帶智能穿戴設備,可以按照其服務人羣分為三類:兒童智能手錶主打精準定位、安全保障、學習輔助等功能,老人智能手錶則更側重於健康監測;而成人智能手錶可以輔助健身、隨身辦公、線上支付……功能更為全面。

  而根據功能,智能手錶還能被分為專業的健康、運動手錶,以及更全能的全智能手錶。但這些都是近幾年纔出現的細分類別,最初,智能手錶也只是運用了計算技術的「電子錶」或「數字手錶」。

  這段歷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日本精工和美國漢密爾頓鍾錶公司開發了手腕計算技術,並發表了史上第一款數字手錶「脈衝星(Pulsar)」,當時售價2100美元。自此,數字手錶不斷完善和進化成為智能手錶,並最終在2015年前后,隨着蘋果、華為、步步高等主流品牌入局,成功打入普通消費者市場。

  而直到今天,仍然不斷有新的品牌加入智能手錶市場的角逐。因為相比已經飽和的智能手機市場,智能穿戴市場仍有巨大潛力。智能手錶相關技術,也在十年內,經歷了很大的變化。

  以蘋果的Apple Watch為例:

  2015年,第一款發售的series 0,雖然能測心率、連Wi-Fi,但在功能上更多地依附於手機。在隨后幾年內,才增加了獨立GPS、游泳防水、呼吸訓練、心電圖、血氧測量、睡眠記錄、體温感應等運動和健康監測功能,並逐漸獨立於手機。

  且近幾年,隨着SOS緊急求救和車禍偵測等功能的推出,安全類功能大概也將成為未來智能手錶迭代更新的一大趨勢。

  有趣的是,第一代Apple watch面世時,蘋果曾推出一款售價12000美元以上的Apple Watch Edition,想要將其打造成和傳統表類相似的奢侈品。但無奈科技產品更新換代太快,不像普通奢侈品一樣能夠保值,願意買入的人寥寥無幾。Edition系列也在第二年被全線取消。

  大家都在買什麼智能手錶?

  單從銷售額上看,蘋果和華為是目前國內成人智能手錶市場的斷層Top,他們在天貓上的銷售額,是排在第三、四位的小米和OPPO的10倍以上。小米和OPPO因為入局時間較晚(分別於2019年和2020年推出第一款智能手錶)而更缺乏認知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銷量。

  小米其實是可穿戴領域的先驅品牌之一,早在2014年就發佈了第一款小米手環。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在2019年小米就達到了累積1億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其中腕上可穿戴設備——即小米手環——功不可沒。但小米專注手環,只在2014年投資了華米科技(即如今Amazfit的廠商),並沒有推出過完全屬於小米的智能手錶品牌。直到近幾年智能手環銷量下滑,才迫使小米加入了智能手錶市場的角逐。

  當前智能手表市場的選擇雖然不如手機多,但不同品牌之間的差異化競爭仍然如火如荼。

  目前銷量最高的五個智能手錶品牌,都下屬有不同的產品線,針對不同人羣的需求。以蘋果為例,今年九月發佈的新款Apple Watch,就有SE(性價比款)、S8(全能標配)、Ultra(户外專業)三個系列。

  但每個品牌的競爭優勢不盡相同。比如今年蘋果試圖用Ultra打入户外專業手錶的領域,卻不被很多人看好。因為以GPS起家的品牌佳明(Garmin)在這個分區有天然優勢:

  佳明的智能手錶具有太陽能充電、高精度定位、高亮度LED照明燈、熱適應和高度適應等專業級野外運動功能。與之相比,即使在升級后仍然需要一天半充一次電(Ultra電池續航36小時)的Apple Watch則顯得過於「菜雞」。

  蘋果手錶「一天一充」的續航體驗被詬病已久。國產品牌無論是華為、OPPO還是小米,在這一點上都要遠超蘋果。正常使用情況下,華為GT3的續航時間是14天,小米的Watch S1是12天,OPPO Watch 3也能達到10天。而相對於華為,OPPO和小米在價格上更為親民。

  雖然相比成人手錶,兒童手錶市場體量更小,但也佔據了相當一部分的市場份額。根據IDC產業數據,2020年中國兒童智能手錶出貨量約1582萬件,佔智能手錶總市場份額的38.10%。

  目前步步高旗下的子品牌小天才因為入局早,佔據了行業龍頭的地位,在天貓上的總銷售額超過排名第二的華為一倍以上。據前瞻數據,目前小天才在兒童智能手錶佔到了30%以上的份額,與蘋果在成人智能手錶的市場份額不相上下。

  大家為什麼買智能手錶?

  運動記錄是消費者購買智能手錶的最主要原因,67.9%的受訪用户表示有這個需求。而睡眠記錄、健康監測以及GPS定位,也都是半數以上消費者購買智能手錶的目的。

  半年前購買了Apple Watch Series 7的張天天(化名),就是爲了日常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態、促進自己更好地運動入手了智能手錶。半年過去,她覺得日常習慣確實有了改變:

  「爲了合上(健康指數)圓環我什麼事都干得出來,日常生活里會多站立多走路,而且現在回家坐地鐵會提前一站下車,這樣我就會比平時多走1.5公里,大概多消耗80大卡。」

  而事實上, 「健康」「定位」「運動」確實也是智能手錶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有61.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經常使用手錶的健康監測功能,同時也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經常使用GPS定位和運動記錄的功能。

  而那些智能手機本身就能完成的功能,例如「電話」「微信」「信息」,相對較少的受訪者表示會經常用智能手錶來完成:分別只有32.1%、25.6%、10.1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會在智能手錶上經常使用這些功能。

  在小紅書上,除了品牌推薦和測評外,功能用途和外觀設計,是智能手錶相關筆記討論最多的方面。

  大家對於一款智能手錶的顏值討論,並不亞於對其功能用途的追求。畢竟智能穿戴設備本質是要被「穿戴」在身上,成為個人形象一部分的。因此在有關智能手錶的討論中,「好看」「可愛」「高級」「精緻」等常常用於形容服飾的形容詞,也頻頻出現。

  在功能用途方面,除了運動、健康,「學習」「支付」「社交」「遊戲」等也是大家挑選智能手錶時會注意的功能。

  新晉智能手錶用户張天天就表示自己會經常用Apple Watch「和別人競賽、加好友」,以社交的形式進一步激勵自己堅持運動、保持健康的身體數據。

  正在計劃購入一款智能手錶的小魔仙(化名則考慮:如果辦公室查得緊,拿出手機太顯眼,有了手錶也能方便摸魚。

  這些相對實用的功能之外,智能手錶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看似無用、但受到一部分年輕人追捧的小技能。

  比如Apple Watch SE的老用户可人(化名,最近發現了一款叫做airshot的第三方app,可以在智能手錶穿戴者做出空氣投籃、手型打槍等動作時自動配上特殊音效,成爲了她這段時間的「社交利器」,只要見到朋友就會樂此不疲地表演自帶BGM的空氣投籃。

  而B站上,有UP主甚至用智能手錶玩起了手遊:

  隨着近幾年各品牌不斷增大表盤面積(Apple Watch從初代的38mm變盤,演變成了今年新系列Ultra的49mm錶盤,擴大近30%),更多功能也正在成為可能。

  寫在最后

  在沉浸式使用智能手錶半年,並確實有感於它對健康監測的益處之后,張天天卻略顯無奈地説:

  「感覺我被智能手錶綁架了。」

  明明是自己決定買的智能手錶,明明是自己想要通過智能手錶達成的目標,卻在執行時感到一種莫名的「被規訓」感,這在年輕的智能手錶用户中並不少見。

  小魚(化名)上周末去看電影,正看到刺激的時候,智能手錶提醒她該「站起來動動」了。有一個瞬間,她「真的在思考要不要出去走走」。

  小紅書博主@就叫一個達不溜吧 則吐槽智能手錶是「馴服人類實錄」:「有了智能手錶后就跟生產隊的驢一樣,停不下來。」

  或許自律,從一開始就是一座邊沁的全景監獄;而智能手錶,是一隻我們自願戴上的手銬——爲了更好地服役。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