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9-26 10:45
轉自:企業觀察網
日前,中石化鎮海煉化正式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生物航煤適航證書——技術標準規定項目批准書項目單,標誌着中國首套生物航煤工業裝置產出的首批規模化生物航煤即將飛向藍天,中石化鎮海煉化生物航煤將向整個民用航空市場銷售。
衆所周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地溝油成為政府監管餐飲行業的重點。而生物航煤是以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生產的航空煤油,原料主要包括餐飲廢油等動植物油脂。也就是説,地溝油已經可以變廢為寶了。而且與傳統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減排50%以上。
中國民航局今年印發了《「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提出要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可持續航空燃料發展,推動民航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先驅的探索
為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早在2006年,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就開始了研發生物航煤的探索。
2009年,中石化正式啟動生物航煤研發。鎮海煉化主動請纓,承擔起「綠色航油」的孕育重任。由中石化系統內的鎮海煉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程建設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等4家單位組成的項目組隨即成立。
2011年,中石化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航煤生產技術。同年12月,在鎮海煉化杭州石化生產基地生產出生物航煤產品「1號航煤」。
2014年,中石化取得了國內第一張生物航煤適航證。
2015年3月21日,加註中石化1號生物航空煤油的海南航空HU7604航班波音737-800型客機,搭載156名乘客和8名機組人員於8:20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經過兩個半小時的飛行后,於10:50平穩降落在北京,標誌着中國自主研發生產的1號生物航煤首次商業載客飛行取得圓滿成功。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生物航煤自主研發生產技術併成功商業化的國家,中石化也成為國內首家擁有生物航煤自主研發生產技術併成功投入商業化應用的企業,填補了國內空白。
中石化本次用於商業載客飛行的生物航煤是以餐飲廢油為原料生產,並以1:1的比例與普通航煤調和而成。飛行結束后,執飛機長蒲明表示:「今天的飛行很順利,飛行體驗和以往相比沒有差別,很高興能夠執飛本次航班,見證中國民航和環境保護事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2020年8月,中國首套生物航煤大型工業化裝置在鎮海煉化建成,設計加工能力為10萬噸,採用中石化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航煤生產技術(SRJET),裝置以餐飲廢油為原料,今年6月產出首批純生物航煤600多噸。若該裝置滿負荷運行,一年基本能消化掉一座千萬人口城市回收來的「地溝油」。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航煤和石油基航煤的原料在組成上區別很大。石油主要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含氧量低於0.1%;而用使用過的烹飪用油即地溝油作為原料生產生物航煤,最大的難點在於地溝油含有大量脂肪酸類化合物,其含氧量高達10%—15%,與傳統的原料相差超過100倍。氧分子直接影響煉化裝置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此外,地溝油中還含有硫、氯、金屬元素等各類雜質,都要一一去除。
因此,加氫精制是煉油過程中脱氧、去雜質的重要技術手段。但生物油脂含氧量多,要加的氫也成倍增加。這就導致加氫精制過程中產生的總熱量巨大,造成反應器温升過大,最高温累計可達500℃以上,遠超反應器的承受力。
「控制反應温度的方法沒有前車之鑑,只能大膽地去闖!」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加氫催化劑研究室主任楊清河説,他們的研究人員基本上天天泡在實驗室,為一些技術細節反覆做實驗,直到結果出來才休息,「確實有一夜愁白頭的時候」。
最終,他們創新研發出專用催化劑和工藝,使得催化劑的脱氧活性、選擇性和氫耗可調,反應器温升得到有效控制,並經過工業規模裝置示範驗證。
「此次拿到適航證書,意味着鎮海煉化生物航煤將可以向整個民用航空市場銷售。」鎮海煉化公司代表、黨委書記莫鼎革説,在攻克技術難關的基礎上,鎮海煉化下一步將不斷拓展市場,拓展供應鏈,構建生物航煤「全產業鏈」。此前,鎮海煉化已獲得外方認證機構SCS頒發的亞洲首張全球RSB可持續航空燃料認證證書,拿到了國產生物航煤進入國際市場前的關鍵通行證。
全球趨勢
生物航煤作為航空領域碳減排的重要實現途徑備受各國關注。根據IATA 統計,從 2008 年至今,全球已有超過 45 家航空公司、37萬架次航班使用了生物航煤。
業內專家表示,生物航煤與傳統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具有很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同時,生物航煤與石油噴氣燃料調和性好,雜質含量低。
實際上,生物航煤的減排優勢早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成為全球航空燃料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向。一些歐美國家從2008年開始開展生物噴氣燃料示範飛行。
早在2008年,英國維珍大西洋航空的一架波音747客機就採用與傳統燃料混合的生物燃料,成功從英國倫敦飛往荷蘭阿姆斯特丹。
2011年,全球燃油標準機構批准了生物航煤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隨即德國漢莎航空執飛生物航煤定期航班,並持續了半年之久。
2015年,通過每年向用户提供250萬升含50%生物航煤的航空燃料,挪威奧斯陸機場成為全球首個定期供應生物航煤的樞紐機場。
目前,國外生物航煤的發展重點已從原材料生產、加工工藝研究轉向了商業應用,開展了大量試飛和應用推廣工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使用生物航煤的商業飛行已超過10萬次;美國、瑞典、挪威的5個機場已實現生物航煤的常規加註,8個機場進行了生物航煤的批次加註。去年12月,美國聯合航空順利實現採用100%可持續航空燃料的首次客機運營,航線從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ORD)到華盛頓里根國家機場(DCA),被不少媒體認為是航空史上的一大壯舉。
據瞭解,2019年,全球生物航煤產量僅22噸,而商業航線全年的航煤用量則達到3億噸,佔比尚不足0.1%。有業內人士預測,即使所有已知的生物航煤開發項目全部落地,其供應量也只能達到2030年預計全球航煤需求的1%左右。
(圖片來源:中國石化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