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為新機要「向上捅破天」,「通信設備」板塊大熱 做基站天線的通宇通訊錯漲了嗎?

2022-09-24 14:3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9月,華為與蘋果等手機廠商點燃了二級資本市場的「衞星互聯網」、「通信設備」板塊。8月31日至9月2日,通宇通訊(SZ002792,股價11.23元,市值45.15億元)的股價一改低迷走勢,上演「三天兩個板」式大漲。

  據瞭解,通宇通訊主營業務是基站天線、射頻器件、微波天線等,是華為的上游供應商,被市場冠以「衞星通信概念股」的稱號。近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公司是否有產品涉足衞星通信領域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截至9月20日收盤,通宇通訊的股價已經跌回到8月31日前的低位水平。

  下一代網絡——6G,將是一個「空天地海一體化」融合的網絡體系。要構建「天地一體」,衞星通信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家主做基站天線的上市公司,到底與「衞星通信」有多大關係?

  「三天兩個板」是錯漲?

  9月20日,通宇通訊又接待了一波券商及基金公司的調研。在這場調研活動上,「衞星通信」相關業務仍然是機構關心的問題。

  從時間線上看,8月底,知名TMT行業分析師、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對外爆料稱,9月6日發佈的華為Mate 50系列將具備「衞星通信能力」,在沒有網絡的地方,可通過北斗衞星系統發送緊急短信。9月2日,華為官方發佈Mate 50系列預熱消息時透露,華為Mate 50系列將支持衞星通信,「向上捅破天」。

  各路消息刺激下,A股衞星通信產業鏈相關上市公司股價飄紅,「衞星互聯網」、「通信設備」板塊連日上漲。

  通宇通訊的股價上漲,從8月31日開始。9月5日,通宇通訊對外發布股價異動公告稱,8月31日至9月2日,公司股票連續三個交易日內日收盤價漲幅超過20%。經覈實,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在這波上漲行情之前,今年年初至8月30日,通宇通訊股價整體下跌了22%左右。

  到9月7日,有自媒體發佈一則調研視頻稱,通宇通訊是隱藏在華為背后的天線公司,「華為Mate50手機要‘向上捅破天’,這家天線公司迎來爆發」。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通宇通訊的主導產品其實是基站天線。與通宇通訊形成對比的是,在「衞星通信」被熱炒期間,其對標企業盛路通信(SZ002446,股價8.09元,市值73.46億元)股價卻未見顯著波動,9月1日和2日,盛路通信股價累計漲幅僅7%。

  9月份以來,不少投資者湧上互動平臺向通宇通訊求證公司的衞星通信業務佈局。通宇通訊方面對此的説法是,公司衞通天線產品主要用於海事、邊遠、應急場景,配合衞星通信系統,如進行部署,可以實現災區通訊。公司衞通產品與華為手機暫無合作。

  今年8月25日,通宇通訊在接受萬聯證券調研時曾提到,衞通天線第一階段相關產品已小批量銷售。「公司將進一步加大在衞星通信領域的研發投入和產品佈局。公司逐步積累儲備相控陣技術,為6G做好準備。」

  記者瞭解到,通宇通訊的衞通產品屬於微波天線,服務於衞星地面終端。嚴格來説,應該屬於衞星通信下游應用的範疇。9月20日的機構調研活動上,公司再次強調「手機衞星通信非公司主要研發方向,暫無佈局」。

  9月21日,通宇通訊的股價繼續下探。

  基站天線業務收入已連續兩年下滑

  從業務構成來看,基站天線仍然是通宇通訊的「拳頭」產品。公司董事長吳中林於1994年研發出中國第一面板狀基站天線,經過在基站天線領域26年的積累,通宇通訊目前是國內外通信天線的骨干企業。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這個「拳頭」產品收入規模已經連續兩年下降。2020年及2021年,通宇通訊的基站天線收入分別是8.53億元、8.15億元,同比下降幅度分別為25.43%、4.38%。2022年上半年,該業務營收同比下降10.07%。

  在基站天線領域,華為雖然是通宇通訊的客户,但實際上華為也有自己的基站天線。通宇通訊方面在9月20日的機構調研中也表示,在全球市場,公司的對標公司有華為、凱瑟琳、康普、京信通信(HK02342,股價1.31港元,市值36.42億港元)、摩比發展(HK00947,股價0.193港元,市值1.57億港元)、盛路通信等。「對標同行,公司主要靠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領體現競爭力。」

  ABI Research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全球基站天線市場格局趨於穩定,全球Top3天線廠商華為、凱瑟琳、康普佔據了接近7成的基站天線市場份額。國內廠商華為、京信通信與通宇通訊均進入全球前十。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公司基站天線收入為何自2020年以來持續下降,及公司有什麼舉措進一步提升基站天線市佔率等問題聯繫通宇通訊相關人士,其告訴記者,公司暫不接受採訪,具體以公告爲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