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進軍造芯,聯想醒過來了?

2022-09-23 12:03

  作者 | 南風窗高級記者 向由

  聯想是願意低調的,奈何實力不允許。

  9月中旬,聯想成功「造芯」的消息,在業內不脛而走。集微網援引的消息稱,這枚採用5nm製程的芯片已回片,並且成功點亮。預計今年年底有望導入量產。

  消息一出,業界震動。「回片」「點亮」,都是芯片在試產中的重要節點,芯謀研究分析師商君曼介紹,「回片」是指試產成功、給回樣品,「點亮」是指電流正常通過芯片。這就意味着,芯片研發的流程,已經走完了大半。

  風暴中的當事人——聯想集團,卻是巋然不動的。截至目前,聯想官方沒有對此作出迴應。

  聯想的態度,留給外界許多的解讀空間,總的來説,支持的觀點大於質疑。這不僅是因為聯想一出手,便進入5nm級的先進製程領域,更重要的是其「象徵」意義——聯想終於踏出了「造芯」路上第一步。

  對半導體業界,這或許是小小的一步,但對於聯想自身,卻是一大步。聯想承擔起了「外界對它所期許的角色」。

  這枚芯片由鼎道智芯設計,它是聯想旗下全資子公司。天眼查數據顯示,鼎道智芯成立於今年1月,至今不過8個月時間。即便「傳聞」被證明過度樂觀了,但如今來看,也沒有人能夠再否認聯想「造芯」的決心。

  根據工商資料顯示,鼎道智芯為聯想集團全資子公司

  有決心是好事。去年10月,距今還不到一年時間,在聯想敗走科創板時,就被外界歸因為「科創屬性不強」。雖然聯想方面對此否認,但事實證明了,公眾對聯想克服「貿工技」路徑依賴的能力,依然疑慮重重。

  只不過,「決心」不能解決一切麻煩。僅就目前而言,聯想「造芯」還面臨種種不確定性,甚至是巨大的難關,非一己之力能夠跨越。聯想「補課」的這條路,還有很長。

  「貿工技」轉型

  對這枚傳聞中的芯片,聯想官方沒有迴應,爆料信息也很有限。匯總各方信息來看,這枚芯片採用5nm製程,基於ARM架構。這代表着,芯片可以用在智能平板、智能手機等大眾最熟悉的終端市場。

  有知情人士透露,「聯想的這顆芯片是專門針對平板電腦應用而設計的」。

  要試水新的芯片,平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業界普遍認為,聯想的最終目標,是將自家芯片用在自家電腦上。PC(個人電腦)是聯想業務的「主心骨」,已經連續多年在全球市場份額上位列第一。

  這在今年仍未改變。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的數據,今年二季度,全球PC市場上,聯想以24.8%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惠普以18.8%位列第二。聯想領先的幅度有所擴大。

  而在聯想內部,PC業務的營收佔比超過六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主研發的芯片,無疑能為聯想PC「錦上添花」。設想一下,如果聯想電腦搭配自研芯片,不僅在性能上擁有更大可能,還能在內卷已久的PC市場打出差異化,增加產品賣點。

  另外,芯片業務一旦成功,也能減少聯想PC對英特爾、AMD等巨頭產品的依賴,進一步擴大供應鏈上的影響力。這對聯想的議價能力、利潤的提高,都有好處。

  這些好處並非空想,它是已經被驗證成功的一個路徑。沒錯,聯想能看齊的最理想對象,正是蘋果。

  從主營業務來看,聯想與蘋果都生產智能手機、平板和個人電腦。反觀蘋果,最早也是在iPhone、iPad產品上試水ARM指令集,已經大獲成功。

  2020年,蘋果將自研芯片擴大使用到自家電腦MacBook系列,擺脫了對英特爾的依賴。這一行為,不僅顯著提升了蘋果主打的差異化性能,還令蘋果更進一步掌握產品的升級、生產,同時帶來豐厚利潤。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聯想也具備成為「下一個蘋果」的潛力。

  當然了,願景很美好,但要實現還差得遠。

  儘管聯想和蘋果的主營產品相似,但在底層邏輯上,卻是霄壤之別。蘋果自誕生起,「技術」就根植於公司基因,不僅是在上世紀引領了個人電腦的初期發展,在2009年,更以iPhone徹底顛覆了智能手機的形態。

  而聯想成立至今,與「技術」卻是若即若離,甚至曾經敬而遠之。

  最受爭議的故事,仍是上世紀90年代的「柳倪之爭」。吳曉波在《激盪三十年》記錄這件往事,1994年,倪光南決心為聯想創造新的技術制高點,選中的方向就是芯片。然而,這個方案遭到了柳傳志反對。結果是,倪光南離開了聯想。

  柳傳志后來多次解釋他的決定。2018年,柳傳志在接受採訪時説,「以前沒能夠投芯片,是因為民企的底藴不夠豐富」「投了芯片以后,若干年以后才能明顯見到回報,而且也可能投錯」。

  柳傳志採訪片段

  「當一個企業一年的利潤就10個億的時候,你叫它年年有20個億美金去投芯片……」柳傳志在2018年的採訪中直言,沒有這個底氣。

  因此,柳傳志掌舵下的聯想集團,走上了「貿工技」發展路線。意思是説,以重視程度的次序排列「貿易」、「製造」與「技術」,技術成為核心能力中最薄弱和滯后的一環。

  「貿工技」和「造芯」,無疑是在天平的兩端。因此可以説,聯想「造芯」需要對自我進行一次徹底革新。然而,聯想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既成的路徑依賴?這仍不很明朗。

  到底來晚了

  往事不可追。我們也無法想象,如果聯想在上世紀90年代入局芯片,今天會是什麼樣子。

  無論如何,現在的聯想在「補課」了。儘管它看上去很被動。

  這個「被動」體現在造芯節奏的倉促上。2019年,柳傳志早從聯想退休,楊元慶擔任起掌舵者角色。至少在那一年,聯想仍未下定決心。

  2019年5月,在聯想集團2018/2019財年業績溝通會上,楊元慶的一段話再惹是非。他説,全球化進程仍將是未來的主要趨勢,聯想不做芯片和操作系統,「我們有自己的定位,目標一直是利用市場上最先進的技術,與最可靠的第三方合作」。

  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高端科技的全球化趨勢,已是一去不復返,這是宏觀層面的大背景。在中興、華為被先后加入美國「實體名單」后,美國持續加碼技術封鎖,我國在先進芯片設計、高端半導體設備進口等環節,都遭遇了「卡脖子」。

  風雲變幻下,聯想也遭遇一波接一波挫折。2021年下半年,聯想籌備已久的登陸科創板,在提交申請后、很快又撤回申請。這令公眾懷疑,聯想是因為「科創屬性不足」,敗走科創板。

  再到今年,聯想深陷與網紅的「口水戰」中,形象幾乎跌落谷底。

  但也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狀況中,聯想開始低調「造芯」。鼎道智芯在今年1月正式註冊成立。

  這當然不是完整的故事。

  現在來看,聯想是從何時起佈局芯片的?這個問題還不好回答。對於成立僅僅8個月的鼎道智芯來説,即便是一成立,公司立刻上項目,但要「回片」和「點亮」一塊5nm的芯片,時間還是太短了。

  要知道,一款芯片從立項到「流片」,常規而言,需一年左右時間。「流片」的意思是小規模試產。

  越先進的芯片製程,需要的時間越長。一款5nm製程的芯片,從研發到流片普遍要用兩年左右。據此,業界有觀點認為,聯想至少在2021年初時,就在內部進行了研發。

  聯想親自下場「造芯」,當然是巨大的進步。然而時間仍然被拖得太晚。

  如果説,上世紀90年代的「柳倪之爭」,柳的勝出讓聯想錯過了PC互聯網。那麼在今天,聯想在移動互聯網上,依然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它的角色非常尷尬。

  根據爆料消息,聯想選擇平板作為自研芯片的第一試驗田,然而,這個正面臨萎縮的市場,能夠提供多大支持?

  IDC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中,聯想以出貨量350萬台位列第四,但是2Q22/2Q21年增長率為-25.67%,在前五大平板廠商中跌幅最大。

  在國內,聯想也失去了主流品牌號召力。曾經的「中華酷聯」,早就被「華米OV」所取代。即便聯想把智能手機加入「試驗田」,以其市場份額和利潤率,能不能支撐起先進芯片的研發,都很難説。

  更何況,智能手機市場也暴露疲態。全球智能手機的季度出貨量,降到兩年來最低水平。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截至今年6月份的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9%。

  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上,「寒氣」更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2年1-7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1.56億部,同比下降23.0%。再看今年7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1990.8萬部,同比下降30.6%。

  智能手機進入下行周期,而芯片研發的高成本,勢必要高銷量來分攤攤薄。沒有足夠大的市場,這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聯想「試水」動作。

  除了手機、平板的市場衰退,聯想的「大后方」PC業務領域,狀況同樣樂觀不起來。

  雖然在2020-2022三年疫情期間,PC迎來了久違的需求爆發,但是時至今日,需求已被充分釋放。據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 數據,今年二季度全球PC市場出貨量約為7200萬台,同比下滑12.6%,錄得近九年來最大跌幅。

  「寒氣」也傳導在聯想身上。據聯想集團2022-2023財年第一季度(2022年4-6月)財報,當季淨利潤增速明顯放緩。尤其中國區業績下滑明顯,當季,聯想中國區收入達40.06億美元,同比下降11%。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何況「造芯」從來是大户們的領地。

  「達氏之劍」仍懸

  提到錢,這又是在技術之外,聯想的另一個軟肋。

  從上述財報也能看出端倪。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中,聯想實現營收169.56億美元,不過淨利潤只有5.16億美元。

  而這已經是PC等業務增長后的結果。對比四年前,聯想集團2019年三季度,收入達到135億美元,淨利潤只有也2.02億美元。

  乍看起來,聯想的賺錢能力,與它在PC市場上「老大」的地位極不匹配。

  然而PC是一個重視規模的行業。由於多年的「貿工技」路線,聯想在覈心技術上分別依賴英特爾的硬件、微軟的軟件,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這就導致,極低的利潤率並不奇怪。

  柳傳志説的「沒有底氣」,不是沒有道理。

  早在鼎道智芯成立之初,聯想因為「家底不足」,已經接收了一波質疑和嘲諷。鼎道智芯最初成立的註冊資本為3億元。這點錢在芯片研發領域,根本不夠看,導致業界懷疑聯想「造芯」的誠意。

  要知道,僅僅流片一個環節,所需花費就很可觀。通常情況下,14nm的芯片,流片一次需要300萬美元,5nm芯片流片一次4725萬美元。對於初次涉足的芯片廠商,支付的價格只會更貴。

  先天不足,加上后手難接,最具善意的行業分析師,也不得不擔心聯想造芯的含金量。

  如今「成功點亮5nm芯片」的傳聞,多少證明了聯想的潛力,但是疑慮依然存在。

  點亮5nm芯片,並不意味着聯想能夠製造5nm芯片。鼎道智芯的業務,仍然是芯片的上游環節——芯片設計。

  這意味着,即便這款「傳聞中的芯片」研發成功,聯想也不能自主製造,而是要交給臺積電或者三星等代工廠製造。那麼,在美國對半導體行業的「技術封鎖」政策持續加碼現狀下,國內芯片廠商被動的局面,仍未改變。

  誠然,聯想並不在美國的「實體清單」,現在的它依然可以選擇代工、獲得自研的先進芯片。從「設計」做起,也是實實在在的一把打開硬科技大門的鑰匙。

  只不過,「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高懸。當然,這不只是聯想的問題。

  美國實行的「技術封鎖」,範圍越來越大。芯片製造方面,被列入「實體清單」的華為,雖然擁有更先進水平的芯片設計能力,但無法通過代工將設計變為產品。美國「禁令」中的製造設備,也從12nm擴大至14nm。總之在芯片製造環節,「卡脖子」現象格外突出。

  即便在芯片設計的環節,也不是全無風險。今年8月,美國最新的技術禁令表明,對中國大陸限制出口「3nm及以上的」芯片專用設計工具EDA。這意味着,對現在的聯想來説,芯片設計的「天花板」也已蓋上,突破談何容易?

  因之,路徑依賴的魔咒、消費市場的接受度、加上技術的「含金量」之問,無論聯想對於「造芯」多麼低調,它終要回答這些問題。

  我們期待,聯想這一次的回答經得起歷史檢驗,不再成為一個遺憾。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