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萬物雲對標的北美第一大物業,淨利潤僅4%

2022-09-22 17:05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日新網Pro

萬物雲喜歡講First Service,開始於2014年。那是物業行業似有曙光,但迷霧反而更厚的年代。

當時朱保全執掌萬科物業三年多,已完成了內部整頓,開始進行公司去職能化,項目經理雲端化的變革。同時也開始了更長遠的思考:「物業管理行業40年再聚首的時候,我們這個行業最偉大的地方會在哪里?」

但「沒有國內參照物」,於是向外看,將北美市場第一的First Service樹立成自己的未來發展標杆。彼時,First Service是北美最大的住宅物業管理者。

此后萬物雲的發展軌跡,多多少少有點對標First Service。2015年,FSV分拆成住宅和商業兩家公司。去年萬物雲內部再度提起FSV,重點是這兩家被分拆的公司都分別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關注。

截至到發稿,住宅部分的FSV市盈率42.8,而商業部分的高力國際高達70。

萬物雲全球招股,按照發行價47.1~52.7港元估算,總市值大約在549.72~615.08億港元之間,市盈率可能在32~35。

01 通過收併購打江山

First Service在2021年的總收入為32.49億美元,兑換成人民幣大約是227億元。

高力國際2021年總收入為40.89億美元,兑換成人民幣大約是286億美元。

而萬物雲2021年總收入237億元。如果跟FSV對比,這波算是萬物雲贏了。但是萬物雲雖然打造出萬物梁行與萬科物業的兩翼齊飛之勢,完成「雙品牌、雙領先」的業務佈局,多多少少在模仿FSV的佈局,但畢竟沒有真的拆分成兩家公司。

FSV和高力國際收入及增長情況

跟國內物業公司實現增長的方式很像,FSV很久以前就確定了外延式的收購戰略。2018年12個收購項目,2019年21個收購項目,2020年6個收購項目,2021年18個收購項目。可謂是一直在收購,從來沒停下

這種基因大約是與生俱來,並且逐漸常態化。其最早進軍物業服務,就是從1996年收購兩家位於佛羅里達的物業管理公司開始的,隨后又在紐約和美國東北部進行了一系列收購。2008年以后將業務擴展到加拿大,高速擴張,引領整個北美市場。

截至2021年末,FSV為8600多個社區,170多萬住户單元提供服務,北美地區市佔率已經超過了6%。

萬物雲對標這家公司,大約在對標這個頭部的規模和地位。2016年初萬物雲的內部年會時,曾預測在年底可能從規模和營收超過FSV。如今萬物雲規模上可能如自述一般,已經超過了對方。但不可忽略的是中美居住環境的差異,北美住宅管理市場高度分散,FSV這個頭部基本上是穩居龍頭。

反觀國內,一眾頭部龍爭虎鬥。規模、營收、估值方面都有能與其一爭高下者。頭部梯隊者眾,且有不少處於比較活躍的狀態。

FSV的收併購,在橫向增肥之外,似乎更看重縱向增肌,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增值服務部分。每年的收併購里,佔大頭的也是這部分。

實際上如果追根溯源,用我們國內的話術來説,FSV最初是典型的供應商轉行做物業,實打實的第三方物業公司。

其兩大業務條線:住宅物業管理FirstService Residential和物業服務提供商FirstService Brands

這種劃分很容易讓人想起萬物雲的社區空間板塊內部的劃分,其實也是目前國內大部分物業公司的劃分:物業基礎服務與增值服務或者説多元業務。

在探索增值服務時,現在國內有一種聲音是,物業公司的增值服務探索遇到了天花板。另一種聲音是,增值服務一直做加法,什麼都往里面裝,什麼都不精。

FSV的Brands業務,可以翻譯成「品牌」。從2015年以后,這部分業務的收入佔比從20%擴增至了51%,超過了物業服務部分。

FSV兩大業務收入結構FSV在物業市場的市佔率已經超過了6%,幾乎是天花板級別了。

北美住宅管理的現狀是:規模增長緩慢、市場成熟且高度分散。從FSV管理8000個項目僅有170萬家庭户這個數據來對比,似乎可以窺見一二。畢竟碧桂園服務的6622個項目就有815萬戶了。

因此,繼續挖掘客户價值,拓寬業務範圍,在FSV的發展進程里,也曾是一個勢在必行的選擇。

02 擴張與收縮

如果説萬物雲在對標FSV后,打造了商企空間和住宅空間的雙驅動,同時可能或多或少研究了一番FSV是如何在1年合同期中實現95%留存率的。

那麼很可能另一家這幾年表現的更加激進的頭部物業公司,則是吸取了FSV常態化收併購的策略:擴大規模、拓展賽道。

最初,First Service的業務條線也在多元化過程中推出了很多,有住宅物管、物業服務、商業地產、綜合安保和商業外包等,但2006年起就逐漸剝離,開始圍繞物業服務拓寬版圖。2015年后更是給商業和住宅分了個家,各自在自己的領域深耕。

隨着這次「分家」,FSV的Brands業務也開始走夯實路線,賽道選擇上更加聚焦,有深刻的「補強」意味在里面。

2021年的收購里,這種意味更強烈了。18個收購標的,有10家是修復公司。

放在國內,這種感覺可能更熟悉,在碧桂園服務的大規模收併購期間,我們曾經研究了其夯實服務優勢以及拓展新賽道的規劃。去年下半年至今,行業收併購熱度稍褪,但關於新賽道的討論卻更密集起來,一些有自己獨特業務模式的公司也開始脫穎而出。

我們都知道,買買買這種行為很有點敗家。去年碧桂園服務買了幾次,吃瓜羣眾跟着提心吊膽,生怕某日有其資金鍊不足的傳聞,幫着計算了一遍又一遍。

但FSV幾乎是從1998年買到2022年,買買買的行為早已經常態化,很難不影響到公司的利潤率。

最明顯的是2019年,因為當年收購花費太高,再加上一筆長期激勵費用,直接導致了利潤率窪地。

2015~2021年FSV淨利潤變化從2015~2021年,FSV的淨利率一直穩定在4%左右。對比國內物業公司的平均淨利率14%,這個利潤率實在有點不夠看。

但奇怪的是,FSV連續多年跑贏標普,估值一直穩定攀升。

我們不止一次提到過,對利潤率的高標準正在綁架國內的物業公司,在追求高利潤時嚴重內卷。

從這幾年的行業發展來看,物業公司正在創造一個「增長快、利潤高、風險小」的不可思議奇蹟。

但即使在數據上取得這樣的成績,很多人依然陷入了「物業行業是不是一個好行業」的疑問中。

兩個現象放在一起,就成了一種令人困惑的悖論。

但研究國外成熟業態下的物業公司會發現,在戰略佈局與業務創新面前,利潤率似乎變得更加寬容了一些。FSV盈利能力穩中有升,個別年份的波動,在評論者眼中也並不是僅停留在數字本身。

或許,物業行業下半場的劇本,在更多變量的影響下,延展性與結構穩定會成為新的主旨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