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9-19 11:46
豪華車這口飯,不那麼好吃。
創業邦原創
作者丨潘磊
頭圖丨智己官網
「在35萬元以上高端純電智能車中,我們實現了交付量最快破千。」
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在8月底的成都車展上説,(實現「破千」)只用了40多天,「比(所有)友商都要快」。
從2022年6月份正式開啟交付到8月份為止,智己汽車首款L7車型累計交付量為2058台(其中8月1007台)。
智己汽車成立於2020年底,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團三大巨頭共同出資打造。創始輪投資達100億元。
今年8月初,智己汽車以接近300億元的估值,完成了A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交銀資本、工銀資本等。
智己汽車作為上汽集團的「1號工程」,是上汽向新能源汽車時代轉型的承載實體。但相較於「蔚小理」,以及問界等行業新人動輒公佈數以萬計的交付量,智己汽車看上去在市場上不太能打。
「(交付量)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汽車分析師李浩認為,高端市場本來份額就相對較小,(智己)同時還面臨下手比較早的「造車新勢力」品牌的競爭。
他指出,多數傳統車企孵化的高端品牌目前銷量都不算很高,「(北汽)極狐的表現也類似」。
智己是從今年6月18日開始,正式向用户交付新車。此時距離2020年底智己汽車正式成立,已經過去了約18個月時間。
相對於「蔚小理」等從互聯網領域跨界而來的「造車新勢力」,背靠上汽集團的智己汽車動作看上去不算慢。
蔚來汽車成立於2014年底,但是第一款車型ES8開始交付時,已經是2018年。小鵬和理想也經歷了類似過程。
相對於上汽集團,「蔚小理」在造車之初差不多屬於外行,所以耗時更長。
但是和同樣出身於傳統車企的其他品牌相比,智己推出新車的節奏就跟不上趟了。
這些競對品牌中最典型的就是極氪。
與智己身為上汽集團的「1號工程」類似,極氪也是吉利的「1號工程」,而且成立時間還比智己晚了大約4個月。
出人意料的是,極氪在去年4月份正式官宣僅僅半年之后,首款車型極氪001就開始交付用户。
公開資料顯示,吉利強大的技術儲備(比如SEA「浩瀚」純電動架構),讓極氪能夠在短時間內聚集整個集團的優勢資源,從而大大降低了產品開發周期。
根據最新數據,極氪累計已經交付了超過4萬臺新車。
值得一提的還有嵐圖汽車。這家脱胎於另一大央企東風汽車的全新品牌,2020年7月中旬正式發佈,2021年6月中旬第一輛新車嵐圖FREE就正式上市。從品牌發佈到新車上市,用時不到1年。
今年1月下旬,嵐圖下線了第10000輛新車。
相對於極氪、嵐圖這種最像自己的對手,智己汽車在準備第一款新車時,至少多花了6個月的時間。
這對用户耐心是個極大的考驗。
但更糟糕的是,智己甚至還爆出了「用户權益門」事件。
在官網介紹中,智己汽車稱自己為「全新用户型汽車科創公司」。
劉濤稱,智己汽車有「三大初心」:一是顛覆BBA(奔馳寶馬奧迪)的遊戲規則;二是通過智能化給用户帶來更多想象空間;三是用高端化的前瞻技術,讓極致性能成為可能。
一定程度上,這些「初心」都與用户有關。
而且在智己汽車100億元的創始輪融資中,有4.9%的股權屬於「用户權益平臺CSOP(Customer Share Option Plan)」。
這跟蔚來汽車設立用户信託基金的做法比較接近,即拿出一部分股權(5000萬股股票)定向用於用户權益,比如社羣活動的經費支持等。
在經過了A輪融資后,智己汽車這部分與用户權益有關的股權將會獲得不菲的增值效應。
劉濤也認為,用户的抱怨、爽點,以及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是「真正驅動產品不斷迭代的底層邏輯」。
但就是在這種高調的宣傳下,智己汽車曾經鬧出過用户「權益門」事件。
今年5月中旬,正值智己汽車處於交付前夕,100多名「天使輪用户」突然聯合維權,爆出了包括「天使輪用户權益被超越」在內的各種問題。
所謂用户權益被超越,是指智己汽車提供給集團客户(主要是上汽、阿里和張江等股東的員工及其直系親屬)的優惠權益,不僅金融免息,還能疊加天使用户權益。
換句話説,創始股東的「內部福利價格」,比天使用户能夠拿到的優惠還要好一些。
這讓最早預訂智己汽車天使輪「限量3000席」的準車主大失所望。
而且車主們認為,智己汽車還有「減配」嫌疑,比如前排座椅通風變成了「背部通風」,等等。
另外,當用户在官方APP里抱怨權益被超越時,智己汽車產品經理稱用户是「大聰明」,以及「當代孔乙己」。
雖然智己汽車后來發佈一份「説明」,解釋了「集團客户」權益等問題,用户維權事件逐漸平息,但是否影響到智己汽車后來持續獲得訂單,外界無從得知。
智己汽車作為上汽集團的「1號工程」,是上汽向新能源汽車時代轉型的承載實體,而且扮演了向高端市場突破的角色。
從過往的經歷看,上汽集團一直想打造一個高端品牌,但效果不甚理想。
大約10年前,榮威950被認為將會成為上汽的旗艦車型,一度引發轟動。但這款車后來反響平平,月度銷量連1000台也難以跨越。
上汽奧迪也曾被認為是補齊上汽集團高端市場短板的關鍵拼圖,不過今年前8個月的銷量還不到4000台。
換句話説,自進入市場自由競爭時代以來,上汽集團並沒有打造高端品牌的成功經驗。
以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為例,他雖然在上汽集團做過榮威市場總監等多個崗位,卻沒有豪華品牌工作經驗。
與蔚小理不約而同地選擇了SUV作為第一款車,以儘可能滿足升級用户的需求不同,智己汽車在產品選型上卻從轎車切入,反映了一種不走尋常路的產品思維。
另外,智己汽車製造話題的路子也不太一樣。
今年3月底,劉濤在一場發佈會上稱,自己很奇怪年輕人「為什麼還沉浸在BBA的價值體系中」。
他甚至表示,「決定花40萬元購買燃油車的用户,我覺得他們很無奈,説得過分一些叫很悲慘」。
但吐槽燃油車這個梗,去年就已經被蔚來創始人李斌用過了。
在汽車分析師李浩看來,智己汽車還需要時間,「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不大,高端市場更小」。
根據中汽協公佈的數據,雖然8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66萬輛,滲透率創下歷史新高,但也只有28%。
李浩強調,傳統車企推出的新品牌目前多數銷量都不算高。
任職於某頭部新造車企業的楊凱也持有類似看法,他認為,「在老大哥榮威表現都不算好的情況下,智己或者飛凡(上汽旗下另一個電動品牌)的銷量前景很難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