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9-17 07:25
據印度《鑄幣報》9月16日報道,普里15日在印度孟買第25屆能源科技大會上發言説:「在全球危機后,印度在能源、食品和燃料這三個方面表現得非常好。」普里稱,印度能以一定程度的信心擺脫「全球逆風」帶來的危機。在強調印度能源結構越來越迫切需要改變時,普里提到了印度經濟「10萬億美元經濟體」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發展目標。
當地時間2022年5月5日,,印度北方邦高塔姆佈德納加爾地區,民眾在國家火電公司(NTPC)的燃煤火力發電廠。視覺中國 資料圖
普里頗顯自信的「宏願」背后是印度近來亮眼的經濟增長趨勢。印度總理莫迪9月16日再度就印度經濟釋出積極信號。據印度報業托拉斯16日報道,當日,莫迪在上合組織年度峰會上表示,預計今年印度經濟將增長7.5%。「我們在使印度成為製造業中心方面取得了進展。印度年輕而有才能的勞動力使我們天生具有競爭力。」莫迪説。
早在2019年,印度總理莫迪就提出要在2024至2025年間讓印度成為「5萬億美元經濟體」和新興全球大國。印度似乎距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最近,印度已經超越原宗主國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位列中、美、日、德之后;印度國家銀行(SBI)9月3日發佈的報告顯示,按照目前的經濟增長率,印度將在2029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改革驅動經濟?
彭博社9月初的報道引述IMF數據指出,印度經濟總量已超越英國,並繼續擴大領先優勢,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環球時報》報道稱,這一消息讓印度輿論為之振奮。
據印度亞洲國際新聞社(ANI)9月14日報道,印度總理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桑吉夫·桑亞爾(Sanjeev Sanyal)分析説,印度邁向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背后有很多驅動因素,包括多年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通貨膨脹目標制貨幣政策維持宏觀經濟穩定、2017年啟動的消費税改革、碳交易市場(Carbon Market)、2016年推出的《破產法》等等。
在桑亞爾看來,推動印度經濟發展的多項改革於2020年新冠疫情在印度暴發前就已推出。即使系列改革受疫情影響有所中斷,供給側改革、更多產業的開放、私有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得以延續。
據ANI報道,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報告稱,與美歐「適得其反」的大規模刺激措施相比,印度採取的審慎財政措施已經奏效。桑亞爾對該報告表示贊同,因為疫情對供應的衝擊先於對需求的衝擊,簡單地發放補貼可能會造成「有錢沒地方花」的窘境。
桑亞爾還説,印度近年已經成為服務出口(services exports)中心,許多大型公司在印度設有后勤辦公室或開發中心;印度的國內市場也吸引了許多投資流入。
英國《衞報》9月12日報道稱,印度正在「悄悄地」奠定自身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報道稱,印度億萬富豪阿達尼、穆克什·安巴尼等人的財富故事並未得到充分的宣傳。
《衞報》稱,阿達尼集團已經成為印度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代表。9月16日,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實時數據顯示,印度企業家阿達尼及其家族已躍居世界第二大富豪,身價1532億美元。阿達尼集團涉足的領域甚廣,包括數據中心、水泥、傳媒和鋁業等眾多業務。該集團現在擁有印度最大的私營港口、城市燃氣分銷商和煤礦。
《衞報》刊文指出,印度曾經受到國有企業僵化、官僚機構迷宮般層層疊疊等因素的制約,眼下,製造業的發展、供應鏈的調整等因素則成了印度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據路透社9月13日報道,鴻海科技集團(富士康)和印度礦業與工業集團維丹塔(Vedanta)的合資企業將在印度古吉拉特邦投資設立芯片生產工廠,投資達195億美元,預計將創造超10萬個就業崗位。
「印度已從龐大的、受過良好教育、多數會英語的中產階級中受益,這讓該國發展出世界級的IT產業和製藥業。它還擁有強勁的消費需求,佔經濟總量的55%左右。」《衞報》寫道。
是喜報還是泡沫?
然而,仍有經濟學家指出,印度經濟高增長可否持續下去仍有待進一步觀察。惠譽評級(FitchRatings)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提供的最新報告指出,印度經濟在2022財年第二季度實現復甦,但其增長率為13.5%,低於惠譽「全球經濟展望」6月時所預測的18.5%。
據《印度教徒報》9月15日報道,惠譽評級於當日將印度2022年至2023年的預期經濟增長率下調至7%。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早在7月就將印度的年增長預測從8.2%下調至7.4%。
其實,今年9月的印度經濟總量超越英國也並不是第一次。2017年,英國脱歐公投后,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因英鎊匯率下跌等因素而短暫超過英國。當時,IMF也做出了印度將於2018年實現經濟總量穩定超過英國的預測。然而,此后印度經濟增速放緩,經濟規模持續落后於英國,未實現IMF的預測目標;印度更自2020年起受到新冠疫情衝擊,直至最近才重新超越英國。
加拿大亞太基金會研究員、《印度迷局:讀懂現代印度》作者之一魯帕·蘇布拉曼亞(Rupa Subramanya)在《日經亞洲評論》上刊文指出,早在2010年之前,印度就曾迎來經濟迅速增長的局面,許多人大膽鼓吹「印度時代」已然到來。不過,2010年后,印度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投資失敗、不良商業貸款頻發,比起原先所期望的「經濟前景一片光明」,印度經濟當時所實現的成就僅僅是比許多主要經濟體更好地度過了全球金融危機。
這不免讓人擔憂眼下印度國內外的樂觀聲音會不會再度淪為泡沫。畢竟,印度經濟目前仍面臨隱憂。據路透社報道,法國興業銀行印度經濟學家昆度(Kunal Kundu)今年8月曾分析説,印度仍面臨失業率居高不下、實際工資處於創紀錄的低水平等問題,印度國內消費可能不足以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
惠譽評級向澎湃新聞提供的報告則指出,鑑於全球經濟狀況、通脹上升、貨幣政策收緊等因素,惠譽評級預測印度經濟將放緩。IMF在下調印度年增長預期時也分析稱,印度經濟的基本面良好,但外部環境惡化、貨幣緊縮、通脹對印度經濟增長產生了制約。
蘇布拉曼亞分析説,之所以對印度未來經濟大幅增長的前景能保持「謹慎樂觀」,是因為印度實現了更大程度的宏觀經濟穩定。與多個陷入外匯儲備枯竭的南亞鄰國相比,印度的外匯儲備仍顯充足。
《日經亞洲評論》評論文章稱,印度經濟發展的未知因素仍是莫迪政府的政策:莫迪政府大規模的減税有助於改善商業投資環境,但這冒着加劇財政赤字和積聚通脹壓力的風險;莫迪政府近年來大肆宣傳「自給自足」,試圖通過產業政策和關税壁壘來推動國內製造業增長,實現進口替代,這似乎和自由貿易的精神背道而馳;然而,印度與澳大利亞、歐盟、加拿大的自由貿易談判紛紛接近尾聲,印度似乎又流露出對貿易興趣日益濃厚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