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軟件定義,商湯絕影破局車路協同「量產」難題

2022-09-13 18:37

既能降低車側成本,又能賦能城市建設。「互為基礎的車與城市」是不是車路協同商業化的「終極形態」。

自動駕駛行業更像是一場馬拉松,現在跑在前面的不代表是最后的贏家。

起初,依靠車載傳感器堆疊與強勁計算單元逐步實現智能化駕駛的單車智能廣受資本市場熱捧。不過,近年來,隨着單車智能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算法、算力以及成本等瓶頸,始終難以有效落地。業內逐漸意識到,統籌「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或是一種更具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與單車智能相比,車路協同能融合單車智能技術,實現不同交通參與者的信息交互、協同感知、協同決策以至協同控制,通過宏觀協配的辦法,實現高效、節能、安全通行的全局交通最優解。

以一言蔽之,如果將單車智能視作「單兵行動」,那麼車路協同便是智慧出行的「軍團協作」。

在2022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港股上市AI公司商湯科技發佈了SenseAutoV2X商湯絕影車路協同平臺,致力於打造「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協同的雲」一體化分析決策方案,正式切入車路協同賽道。

活動上,商湯旗下智能車業務品牌「絕影」不僅公佈了車路協同的最新產品矩陣,更提出了「軟件定義」、「移動感知」等車路協同新思路。

如商湯絕影車路協同產研副總裁武偉所述,商湯絕影想做的是車路協同的「量產化」:一方面能夠服務好具有自動駕駛、輔助駕駛的量產車輛;一方面亦希望賦能到現有雙智城市規模化建設的痛點問題。

如今,隨着《「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一系列頂層政策設計文件的出臺,車路協同頂級玩家們的動態變化無時無刻不牽動着投資者們的神經。那麼,商湯差異化策略背后折射了哪些行業新風向?

1

智算+智控,實現城市交通全局最優決策

具體而言,商湯絕影本次發佈的產品矩陣主要分為車、路、雲三個板塊。

先看車側。如今,雖然「智慧城市」方案已在很多地區落地應用,但由於固定攝像頭的智慧城市感知成本高,且某些道路上的感知無法覆蓋等傳統問題,共享單車亂停亂放、消防通道被佔、垃圾桶滿溢、積水阻礙通行等偶發問題依然存在。

針對這些痛點,絕影通過加裝智能網聯的輕量化IoT算力設備,挖掘車作為「移動感知源」的數據價值,打造移動的城市之眼,令其有效降低城市管理的投入成本。

再看路側模塊。商湯絕影搭建了智能路側計算單元平臺,能夠實現300米感知距離,雙向8車道感知範圍和95%的雷視融合感知精度等行業領先水平;支持純視覺、視覺+毫米波雷達,視覺+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多種不同感知組合,實現「上帝視角」的全局感知,可以有效補充規避99%以上的單車盲區問題,並向車輛實時下發超過70個以上的車路協同應用,使單車在複雜環境下的安全性極大提升。

最后看雲端。面對單車無法解決的全局最優決策問題,商湯打出了智算和智控的「組合拳」。

其中,智算平臺進行數據匯聚計算,在儲備了100種以上的算法倉覆蓋車路協同全對象全場景算法需求的同時,以單計算卡30路以上的處理能力大幅降低單路全事件算力成本;

雲控平臺則對車輛進行雲端控制,將包括路徑指導、車速建議、碳排放優化等10個以上的智能網聯應用下發給車輛,可以顯著降低路口車均延誤及綠燈空放,帶來超過20%的效能提升,使單車獲得全局下的優化決策。

目前,商湯SenseAutoV2X車路協同方案正逐步在國家級車聯網先導示範區、封閉園區、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的管理場景中落地,助力交通管理服務,提高效率及安全性,有力助推雙智城市建設。

2

「軟件定義」破局規模化困境,「特種車輛」務實加速商業化部署

與智能座艙業務掛鉤,車路協同可以提供紅綠燈信號、闖紅燈預警、綠燈起步提醒等服務;與智能駕駛協作,車路協同可以擴大感知邊界,提升自動駕駛穩定性與體驗;與商湯智慧城市業務結合,又可以賦能城市交通管理,提升通行效率,帶動GDP增長。

如此一來,車路協同業務便可將絕影及商湯多個條線板塊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既然賽道是個好賽道,那麼擺在商湯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打開行業空間以及兑現增長潛力。換句話説,商湯需要解決車路協同長期以來的規模化、商業化兩大痛點問題。

(1)軟件定義或是最優解

總賬上看,如果有足夠多的使用者來分攤車路協同系統的建設成本,那麼與成本高昂的單車智能路線相比,「高階的路+L2的量產的車」顯然是成本更低、實用性更強的自動駕駛發展方向。

不過,如果滲透率上不來,那麼較高的建設成本無疑還是制約車路協同規模化商用的障礙,成了「雙智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阻力。因此,如何降本,如何保延長車路協同產品的存續周期,自然就成了「破局」的核心要素。

對此,絕影的答案是構建軟件定義車路協同的技術棧。即通過軟件的不斷迭代升級,讓硬件基礎設施在儘量少迭代的前提下,不斷加強設備功能,令邊際成本持續下降。用商湯絕影車路協同產研副總裁武偉的話來説,便是要讓設備「越用越聰明」:

「本質上,我覺得車側可以通過輕量化的感知設備去令汽車成爲了城市的基礎設施。路和雲這一端的話,通過軟件定義車路協同,使得硬件無需重複鋪設的前提下,相應的基礎設施能夠越用越聰明。使得相應的基礎設施能夠越用越聰明。」

事實上,以軟件切入本就是商湯的基本優勢。近年來,商湯科技也在城市和交通領域持續的深度投入,在整體城市交通的感知和決策等方向上積累了非常大量的算法倉,在雲平臺領域等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除此之外,商湯還有投資50多億建設的、亞洲第一的 AI的超算集羣作為加持,大幅降低AI模型規模化量產生產成本,加速車、路、雲相關的數據閉環迭代。而這,亦是商湯科技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所在。

上海臨港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中心AIDC於2022年1月24日正式啟用,使商湯的研發實力達到新臺階,帶動AI模型生產在規模、精度、速度等方面持續提升。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商湯總算力規模達到2.50 exaFLOPS,累計已商用模型數量達到4.9萬個,比2021年底增長了40%。

(2)發佈無人清掃車,商業化持續進階

值得一提的是,瞄準智能環衞場景,本次發佈會上在絕影車路協同「聰明的車」板塊,商湯還帶來了RoboSweeper商湯絕影自動駕駛清掃車。

結合多傳感器,RoboSweeper可實現360°無死角感知融合,實現<10cm的貼邊度,95%以上的覆蓋率;在雲端的支撐下,清掃車更可實現全程無人工干預、安全、高效、經濟的無人清掃作業。未來,RoboSweeper將首先在機場、園區物業、市政道路等多個場景示範應用。

武偉認為,無人駕駛的清掃車是最有希望能夠實現快速商業化,原因有兩點。一是由於清掃車是低速無人車,安全性相對較高;二是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無人清掃車的商業邏輯非常清晰。

「在自動駕駛車而言的話,我們希望能夠更加的務實。」 武偉説,「我們算過一筆賬,如果1個人能夠遠程控制5輛車,替換的現有的人力成本就可以打正。它的商業化既是市場化的,又很容易爆發的。」

3

「厚積薄發」,打造車路協同「新典範」

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動車路協同從示範區「進城」,逐步實現規模化推廣和商業化部署,從而推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雙智協同」發展,出臺了《「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一系列頂層政策設計文件支持行業發展。

宏觀順風下,車路協同方興未艾,引發各路「高手」佈局。然而,因車路協同需要與產業深度融合,且需精準匹配G端客户的需求,因而行業的門檻也相當高。

不過,對於汽車領域積澱深厚、智慧城市開發能力和項目管理經驗充足且客户資源豐富的商湯而言,此時全面發力車路協同賽道只不過是一次「順勢而為」。

事實上,早在2016年,初露崢嶸的商湯就已開始在智能汽車領域發力佈局。2017年,商湯與等。上半年,絕影還新增300萬台量產車的定點。

而智慧城市方面,作為公司的基石業務之一,商湯更可謂「功力深厚」。舉例來看,公司為滿足G端客户需求量身打造的「城市方舟」一站式智慧城市管理軟件平臺廣受好評。

如此來看,絕影一方面本身已經擁有了多家主機廠的深度合作和量產定點,有利於單車智能和路雲基建的規模化協同,致力於進一步降低量產自動駕駛的單車硬件成本;另一方面,車路協同構建的移動視頻源也能補充到智慧城市業務,構建「車城協同」的先發優勢。

技術積累、業務協同,疊加對破局規模化、商業化的深入思考,商湯的SenseAutoV2X並非缺乏基礎的倉促之舉,而是厚積薄發后的實力之作。

展望未來,明確以「軟件定義」車路協同,商湯絕影能否引領智能駕駛新時代的走向?讓我們拭目以待。

*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