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商道經緯丨產能擴張潮湧 光伏產業鏈協同創新亟待加強

2022-09-13 10:09

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聚焦光伏產業創新發展

編者按

  今年以來,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拉動下,我國光伏行業經歷快速發展。受原材料不足、部分環節價格震盪等因素的影響,光伏行業出現階段性供需錯配等情況。同時,光伏製造環節大幅擴產、大量跨界資本的湧入也加劇了行業競爭,光伏行業的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郭錦輝

  「現在,上海的户用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站越來越多,發展速度很快。」家住上海市浦東新區的上海市太陽能學會顧問王安石2010年前后成為當地屋頂光伏的「吃螃蟹者」。他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十幾年過去了,「自發自用+余電上網」讓他基本上收回了當初的投資成本。他更加堅定地呼籲,「分佈式光伏需要在更多居民屋頂、公共建築上推廣。」

  在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國光伏發電的裝機規模正快速發展。2022年以來,儘管受到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散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我國光伏行業是為數不多保持逆勢快速增長的行業。與此同時,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日益引起各方重視。

良好預期下新一輪產能擴張加快

  江蘇是我國光伏企業的主要聚集地。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2022年上半年,江蘇省光伏發電新增併網容量214.9萬千瓦,其中大部分是分佈式光伏。江蘇的光伏發電基本上全部被消納。

  「江蘇省的光伏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正持續推進協同創新和深度合作,技術創新的成果比較明顯。同時,光伏建築一體化建設、‘光伏+農業’、‘光伏+漁業’、‘光伏+交通’等新模式、新業態的應用不斷涌現。未來,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將不斷加快,產業規模將不斷擴大。」上述負責人説。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光伏產業的製造能力和市場佔比均位居全球第一。基於光伏市場的良好預期,目前,我國光伏製造各環節正加快新一輪產能擴張和技改提升。

  通威股份2022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2021年的高純晶硅產量全球第一。2022年6月底,該公司如期實現包頭二期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的順利點火,樂山三期12萬噸高純晶硅項目預計將於2023年下半年建成投產。隨着在建項目金堂二期8GW、眉山三期8.5GW的建成投產,通威股份預計2022年底太陽能電池業務的產能規模將超過70GW。

  天合光能2022年6月發佈公告稱,將在青海打造零碳產業園區,投資建設年產30萬噸工業硅、年產15萬噸高純多晶硅、年產35GW單晶硅、年產10GW切片、年產10GW電池、年產10GW組件以及15GW組件輔材生產線。一期計劃於2023年底前完成,二期計劃於2025年底前完成。

  自2019年底迴歸A股以來,晶澳科技大力擴產先進產能。截至2021年底,該公司擁有組件產能近40GW。該公司2022年底規劃組件產能超50GW,硅片和電池產能會繼續保持組件產能的80%左右。在建和規劃產能2023年將陸續投產達產,預計到2023年底組件產能將超過75GW。

  國家能源局的信息顯示,2022年1月到7月,全國光伏發電平均利用率97.9%。目前,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全部開工,第二批基地項目部分已開工建設,第三批基地項目正在抓緊組織開展有關工作。

  2022年上半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30.88GW。如何看待全年走勢?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祕書長劉譯陽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對2022年全年的光伏市場規模很樂觀。他預計,2022年,我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量比原來的預期要多,可能達到80GW到100GW,將會是歷史新高。

  賽迪顧問物聯網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陳麗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在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及我國利好光伏政策發展帶動下,光伏裝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到2022年,我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量將達到85GW到100GW。

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

  在終端需求超預期增長的同時,2022年以來,原料短缺、部分環節產品價格上漲以及國際貿易複雜多變的經營環境等多種因素,使光伏產業鏈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進一步加劇。

  例如,硅料價格已創下十年新高。數據顯示,2021年1月份國內單晶復投料成交均價為8.76萬元/噸,而到了2022年8月份,價格漲至30.72萬元/噸;單晶緻密料成交均價則從8.5萬元/噸漲至為30.51萬元/噸。也就是説,在過去20個月內,兩者漲幅均超過2.5倍。

  面對光伏行業出現階段性供需錯配、部分供應鏈價格劇烈震盪等情況,深化光伏行業管理、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顯得十分必要。8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聯合發佈《關於促進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通知》,着力優化建立全國光伏大產業大市場,積極推動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9月2日,國家能源局召開8月份全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建設形勢分析視頻會。會議提出,進一步加大政策供給和行業服務。為避免安泰科採集發佈的多晶硅價格被過度解讀、造成誤解,9月8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宣佈,暫停安泰科每周的多晶硅採集價格發佈。這是該報價自2014年以來首次暫停。

  「目前,在全球碳中和目標下,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市場廣闊,持續增長。產業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供需錯配,引發供應鏈價格持續高位上揚。這些都是發展中不可避免的陣痛。」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專家委副主任呂錦標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呂錦標認為,市場的問題要交給市場調節。政策層面要在製造端堅持節能降耗降碳,在應用端做好項目用地,融資,電力消納的服務。同時,推動電力體制改革,以電力市場化,發現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實際價值,讓價值推動節能降碳技術推廣和產業升級。

  多晶硅價格上漲引起的「擁硅為王」現象在歷史上並非首次。劉譯陽認為,由於多晶硅的投產時間比較長,電池組件相對比較短,目前光伏產業鏈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實際上是產能的結構性錯配。「隨着新增產能的逐步釋放,預計從今年三季度末或者四季度開始,光伏產業鏈供需矛盾有望得到逐步緩解。」

  「沒有必要過度焦慮光伏產業鏈短期的結構性失衡。光伏企業不要跟風炒作,而是要更加註重降本增效和技術創新。」劉譯陽呼籲。他建議,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機構及時公佈相關數據,儘量消除市場的信息誤差。要立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打擊哄擡物價、囤積炒作等行為。要適時指導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不要爲了一時的GDP而用行政命令催促企業上馬項目,以免行業大起大落。要讓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自主決定是否投資。

  陳麗建議,要持續推行、落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舉措,加強光伏產業鏈短缺環節項目儲備,保證產能有序釋放和適度擴產;加強光伏製造企業垂直一體化佈局,保證供應鏈安全穩定;向企業提供跟蹤服務,促進區域和部門協同發力,幫助企業協調手續辦理、物流配送、復工復產等問題。

技術迭代加速 光伏電池角力愈加激烈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郭錦輝

  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技術更新不斷加快。TOP?Con、HJT、IBC等晶硅電池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薄膜、鈣鈦礦等非晶硅技術也實現較快發展。在太陽能電池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的背后,各大太陽能光伏企業在發電裝備領域的角力愈加激烈。

紛紛佈局新型電池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梳理太陽能光伏設備類上市公司2022年半年報發現,不少上市公司紛紛佈局新型電池技術。該領域的角力已經「暗潮湧動」。

  隆基綠能表示,對於新型電池技術所需硅片的性能要求,其已實現原料、裝備、輔材等各個環節的兼容生產。同時,該公司在N型TOPCon、P型TOP?Con、N型HJT和P型HJT等多種新型高效電池技術方向尋求突破,創造性地開發了HPBC結構電池,在高性價比和商業化上不斷推進新型高效電池及組件量產轉化。

  天合光能的青海產業園新增產能佈局均為新一代N型技術路線。該公司表示,行業目前處於走向N型技術迭代的新階段,公司建立部分N型自主產業鏈有助於確保自身主材料供應,加速上游生態建設,引導行業向N型轉型,促進大尺寸與N型技術路線的提升及整體推廣。

  本報記者從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獲得的信息顯示,該公司210高功率組件可將平準化度電成本降低3%。高功率、高可靠的產品離不開一流的生產線和嚴格的生產管理。以阿特斯大豐工廠為例,阿特斯全球各組件生產基地均採用統一的質量控制標準以保證光伏組件的可靠品質。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專家委副主任呂錦標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各企業根據所處產業環節特點、自身資源、技術儲備,在不同賽道推動新技術產業化。比如電池技術從P型到N型的轉化過程中,就有TOPCon、HJT、IBC等不同選項,各種技術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是可以錯位發展和齊頭並進,它們有差異,更有共同點,比如都涉及背接觸技術提升效率。

  「我國光伏企業是為全球光伏發展提供高效、低成本發電設備系統的主力。在發電側平價上網之后,需要繼續推進新型高效技術迭代,以更低的發電成本,助力光儲結合,加快可再生能源發電高質量發展。」呂錦標説。

創新加速技術迭代

  數據顯示,我國電力碳排放在國家總排放中佔比近50%,推動電力行業綠色轉型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中之重。隨着能源生產從主要依靠資源轉變為更多依靠裝備,電力裝備成為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基礎和支撐。

  政策層面鼓勵太陽能光伏裝備加快創新。8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其中,太陽能裝備發展的重點方向是,發展高效低成本光伏電池技術。研發高可靠、智能化光伏組件及高電壓、高功率、高效散熱的逆變器以及智能故障檢測、快速定位等關鍵技術。推動TOPCon、HJT、IBC等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技術和鈣鈦礦、疊層電池組件技術產業化,開展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電池技術研究和應用等。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文靜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生產量、安裝量都是世界第一。近些年,尤其是2017年以來,我國新型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無論是技術、實驗室效率、設備還是生產導入,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樹立了我國在晶體硅太陽電池領域的絕對領先優勢。

  例如,我國的TOPCon電池現在正處於大規模導入量產階段。HJT電池的實驗室最高效率去年以來連續刷新世界紀錄。在晶體硅太陽能電池之后,全球比較熱門的是鈣鈦礦電池。儘管鈣鈦礦電池現在還沒有導入到量產,但是在實驗室研究以及向產業化實施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材料、設備、工藝等方面,我國的發展在全球處於比較先進的地位。未來,把晶體硅和鈣鈦礦結合起來做成疊層電池,我國也非常有希望領先世界。

  王文靜預計,N型電池大概率將在未來兩三年取代現有主流的大部分P型PERC電池。在N型電池中,TOPCon電池的性價比還可以,一兩年內可能會發展得比較快。但是,進一步提升TOPCon電池的效率有一定的瓶頸。HJT電池的效率高於目前產業化的TOPCon電池,但是其成本稍高一些。未來兩三年如果HJT電池的成本能夠被降下來,其就可能成為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主流。

  「鈣鈦礦、疊層電池是晶體硅電池發展到一定瓶頸后的技術方向。推動鈣鈦礦、疊層電池技術產業化,難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其長期的穩定性有待進一步考驗,這涉及到封裝以后放置的穩定性、光照情況下的穩定性、適應極端惡劣室外環境的穩定性等;二是鈣鈦礦電池現在的實驗室效率非常高,但是做成大面積電池組件以后,效率下降很多。如何使大面積鈣鈦礦電池組件仍然保持比較高的效率,是比較大的挑戰。這些問題需要科研單位、生產企業在產業化推廣過程中加以解決。」王文靜説。

記者觀察

政策助力光伏產業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夏金彪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公開徵求《光伏電站開發建設管理辦法(二次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其根據光伏行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進一步規範光伏電站開發建設管理,保障光伏電站和電力系統清潔低碳、安全高效運行,促進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在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這只是我國加快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一項政策。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共出台50余條相關政策,支持光伏產業發展,涉及指導規劃、創新發展、監管消納、金融補貼等各個方面。

  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是光伏產業的后來者。產業政策在我國光伏產業趕超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光伏產業幾經波折,經歷了起步期、發展期、調整期、回暖期等不同階段,現在正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在製造規模、產業化技術水平、應用市場拓展、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均已位居全球前列。

  據瞭解,我國擁有全球最強大的光伏研發力量,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居全球首位。技術進步使光伏發電成本快速下降,與火電成本大致相當,光伏發電擁有了平價入網的競爭實力。

  目前,光伏平價開始走向光儲平價,傳統儲能逐漸走向智能儲能,光伏作為綠電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隨着低碳消費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光伏產業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歷史機遇,光伏產業正加快數字化升級改造,光伏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行業不斷融合,產業智能化的進程不斷加速。

  今年以來,受全球減碳以及烏克蘭危機影響,全球市場對光伏產品的需求旺盛,光伏產業一片火熱。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在45%以上。上半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30.88吉瓦(GW),同比增長137.4%。與此同時,海外光伏市場需求持續旺盛,光伏產品呈現量價齊升態勢,出口額再創新高。目前,我國光伏組件產量全球佔比超過四分之三,累計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

  當前,光伏製造各環節開始新一輪擴產。此外,資本紛紛跨界進軍光伏產業,其中包括房地產、乳業、製造業等多個行業。資本紛紛湧入,會加劇光伏產業的競爭,刺激技術進步,但中短期可能帶來產能過剩的風險。

  近期,光伏供應鏈價格持續上漲,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問題。今年以來,硅料價格已經創下10年來的高位。對此,8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出臺了《關於促進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通知》,針對光伏行業出現階段性供需錯配、部分供應鏈價格劇烈震盪等情況,要求各地方部門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科學規劃和管理本地區光伏產業發展,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全國光伏市場建設。

  業內認為,今年以來,跨界資本紛紛湧入光伏賽道、光伏企業爭相擴產、原材料價格「高燒不退」,釋放出產業鏈失衡的信號。近期政策希望通過合理引導上下游建設擴張節奏,優化產業區域佈局,避免產業趨同、惡性競爭和市場壟斷,同時,使光伏企業從追求規模效應和打價格戰,轉向追求質量和效益,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國光伏產業已經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有望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