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精選> 正文
2022-09-09 20:56
作者:Simon
最近小編我看了一部在網上比較火的電影,叫做《墜落》(英文《Fall》)。講述的是兩個女孩被困在荒無人煙的600米高電視塔塔頂,經過幾天艱難求生,最終只有一人獲救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呢?
來源:網絡
雖然電影的故事情節相對簡單,但確實帶給觀眾非常刺激的觀影體驗。細節我就不劇透了,今天主要説説片中女主角最后獲救的方法:通過手機發送短信。但高塔之上一點信號沒有,最終還是依靠同伴的屍體將手機「帶到」地面,女主角才得以獲救。
試想,如果在塔頂就能直接發送求救短信,那麼女主角的同伴也不會死去,二人也不用承受飢餓、恐懼等身心折磨(當然,電影也就不存在了,哈哈)。拋開電影不説,當我們遇到類似極端情況需要求救時,不受信號影響的通訊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而現在,這種技術已經開始應用到普通民用手機上了。
9月6日,華為發佈了Mate 50系列手機,其中有一項「捅破天」的通訊技術,可以在完全沒有信號的地方,通過連接北斗衞星傳送信息。無獨有偶,9月8日凌晨蘋果發佈會上,全新iPhone 14系列也支持衞星連接通信服務,將於11月在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國家首批上線。
iPhone衞星通信示意圖 來源:網絡
雖然許多用户吐槽使用的機會可能是微乎其微,但這種衞星技術首次出現在手機上,或預示着未來的某種趨勢。吉利汽車旗下星紀時代在收購魅族之后,也表示將推出全球首款直連低軌衞星的消費級手機。以小見大來看,作為各國激烈爭奪的太空經濟核心組成部分,衞星產業或更加凸顯其重要的戰略價值。
一、「龐大的」衞星系統
從華為Mate 50的衞星通信服務看,主要是調用中國的北斗衞星來傳輸相關信息。在所謂的衞星通信手機出現之前,我們較為熟知的是北斗衞星的導航作用。當前,全球共有4大衛星導航系統,分別為中國的北斗系統(BDS)、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全球導航系統(GLONASS)和歐洲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
以北斗導航衞星為例,其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定位導航、全球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3種服務以及在亞太地區提供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區域短報文通信4種服務。也就是説,手機實現的衞星通信,則僅僅是用到其中「短報文通信」這一種功能而已。
事實上,按照衞星用途不同可分為科學研究衞星、技術試驗衞星以及應用衞星,其中應用衞星就包括了通信衞星、氣象衞星、偵察衞星等多種類型。
來源:海通證券
而按照衞星的工作軌道高度,又可分為低軌道衞星(LEO)、中軌道衞星(MEO)、高軌道衞星(HEO)、地球同步軌道衞星(GEO)等。我國的北斗衞星就屬於中軌道衞星,軌道高度大約在2000km——35786km之間。
從華為和蘋果的衞星通信功能看,只能發送少量的信息,且發送時間較長,目前還達不到理想中的直連衞星上網衝浪、實時通信的狀態。因此,低軌衞星互聯網或是市場更為關注的未來方向。低軌衞星軌道高度一般在300-2000km,具有傳輸延迟低、覆蓋範圍廣、鏈路損耗小、功率較小等優點。低軌衞星互聯網,是稍微進階的衞星通信,能提供更多元化的通信服務,即高帶寬、低時延、廣覆蓋的通信網絡。
代表系列就是馬斯克旗下Space X公司的星鏈,能夠提供通話、上網等高速服務。9月8日,馬斯克表示公司已經與蘋果公司就iPhone新衞星服務使用「星鏈」連接事項進行了商議。「我們與蘋果就星鏈連接進行了一些有希望的對話。iPhone團隊顯然超級聰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手機軟件和硬件適應天基信號,而不是讓星鏈純粹模擬基站,那麼從太空到手機的閉環將會發揮最好的效果。」他寫道。
來源:網絡
二、衞星互聯網戰略地位大國必爭
中高軌道提供的通信能力較為有限,主要作為地面通信的補充和延伸。相比之下,低軌衞星具有的優點在全球互聯服務中更具優勢。
但軌道和頻段屬於不可再生且有限的戰略資源,各國的競爭也趨於白熱化。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定,衞星頻率和軌道的使用權採用「先登先佔、先佔永得」的規則,使得先發國家俱有顯著的優勢。此外,隨着全球低軌衞星發射數量逐漸增加,空間軌道和頻段作為能夠滿足通信衞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已經成為各國衞星企業爭相搶佔的重點資源,行業競爭可能不僅僅是商業上的競爭,還有國防戰略層面的競爭。
根據celestrak的統計,截至2021年11月8日,全球在軌衞星已經達到7942顆,其中美國3740顆,全球佔比達到47.1%,位居全球第一。而全球第二的中國,在軌衞星僅550顆(獨聯體國家(CIS)總計1544顆)。而根據用途來看,全球通信衞星數量最多,佔比達到了63%。
來源:海通證券
目前,各國繼續力爭在低軌衞星領域進入全球第一梯隊,美國、歐洲、中國和俄羅斯,都在拓展低軌道衞星星座新市場。根據賽迪顧問研究報告數據,近地軌道可容納約6萬顆衞星,低軌衞星的主要通信頻段逐漸趨於飽和。到2029年,地球近地軌道將部署總計5.7萬顆低軌衞星,因此當前空間軌道和頻段成為各國搶奪的重要資源。
2017年以來,中國也啟動了多個衞星星座計劃,其中包括行雲工程、鴻雁星座、虹雲工程等。政策上,回顧「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強調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衞星及應用產業鏈,期間我國衞星發射顯著提速;展望「十四五」,我國陸續頒佈的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等,均對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通信、導航、遙感等方向的應用創新提出要求,預計期間我國衞星產業服務下游行業應用的能力將進一步強化。
來源:東吳證券
因此,不管是隨着衞星通信開始在手機上普及,還是從國家戰略角度看,衞星產業在未來都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三、衞星產業鏈機會來了?
從整個產業鏈來看,衞星產業鏈上游一般有製造、發射兩個環節,均屬於高門檻、高工藝的環節,因此基本上由航天科技集團等「國家隊」承擔,近年來也有一些商業公司參與。
產業鏈的主要機遇來自中游設備環節和下游應用環節。
設備環節,固定/移動地面站發揮銜接作用,用户終端准入門檻較低,市場需求多元化,參與企業數量多;導航終端中,我國實現北斗芯片的國產化突破,已經達到22nm工藝製程;通信終端中,全球首創的北斗短報文芯片完成研製,為智能手機衞星通信提供支撐(華為Mate 50率先應用)。
應用環節,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應用領域廣泛、規模龐大、發展快速;衞星通信服務產業預計在移動通信的帶動下進一步加速滲透;衞星遙感服務戰略意義突出,在數據處理技術的快速迭代下,廣泛應用於政府、國防、民生等多領域。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衞星產業規模達到2790億美元。我國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在2021年也達到了4690億元,同比增長16.29%。隨着國內對低軌道互聯網加快部署進度,東吳證券認為地軌通信小衞星等需求將進一步提升。
投資乾貨攻略
全球衞星互聯網布局或開始加速,在港美股上市的公司中,以下公司值得投資者們關注。
亞太衞星 $01045.HK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為亞太地區以至歐、美等地之廣播及電訊商提供優質的衞星轉發器、衞星通信與衞星電視廣播服務,多年來業績卓著。
香港航天科技 $01725.HK :以衞星製造業產業核心,服務全球商業航天衞星整星設計與定製、衞星載荷設計與定製、零配件、總裝與集成測試等上下游產業生態圈公司。
全球星 $GSAT :為iPhone 14提供衞星通信服務的供應商(隔夜股價暴跌,因Space X可能搶生意,留意短期風險)。
衞訊公司 $VSAT :為美國和海外消費者提供基於衞星的高速寬帶服務,具有多種應用。
吉來特衞星網絡 $GILT :致力於提供寬帶衞星通信和網絡解決方案及服務。
欄目簡介:
盛言牛熊:華盛通美港股觀點類欄目,精選主流財經媒體和意見領袖評論。即時分析行情熱點,揭示投資機會,縱論宏觀大勢。
作者簡介:
Simon,華盛資訊觀察員,專注於全球交易市場的頑強小韭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