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9-06 12:31
財聯社9月6日訊(記者 沈述紅)「正式通車」兩月后,首批陸股通和港股通ETF的交易數據正在逐步升溫。
根據港交所公示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1號,北向資金總成交額為10.36億元,南向資金為125.21億港元,交易金額來看呈現「北冷南熱」的態勢,南向資金總成交額超過了北向資金總成交額約11倍之多;南下資金持有ETF金額7.16億港元,南下資金的交易屬性更強,北上資金的配置佔比相對大。
雖然,目前交易量較為有限,但在華夏基金執行總經理徐猛看來,參考個股的互聯互通情況,新機制開始運行后,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印證和迭代,ETF互聯互通有望成為越來越重要和活躍的交投渠道。未來,以科創50ETF為代表的科技創新類ETF有望逐步納入互聯互通標的。
在業內人士看來,ETF通機制利好頭部基金管理人和頭部產品,促使強者恆強,同時也有助於兩地基金管理人在產品創新、宣傳和投資者教育等做得更好。
在基金公司重點關注的投資者教育領域,多位業內人士分析,內地一些基金公司在港股市場可能欠缺品牌效應,借鑑境外基金管理人的經驗,同時需要跟在境內或境外的母/子公司通力合作,使用雙方和投資者溝通的渠道和資源,針對性地制定面向境外投資者的全方位投資服務方案。
「正式通車」兩月:北冷南熱
內地與香港市場ETF互聯互通(ETF通)於2022年7月4日正式啟動,目前,首批納入ETF通的產品有87只,包括北向83只和南向4只。
截至9月1號,北向資金總成交額為10.36億元,南向資金為125.21億港元,交易金額來看呈現「北冷南熱」的態勢,南向資金總成交額超過了北向資金總成交額的12倍之多;南下資金持有ETF金額7.16億港元,南下資金的交易屬性更強,北上資金的配置佔比相對大。
雖然,目前交易量較為有限,但參考個股的互聯互通情況,截至今年8月底,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達到約1.7萬億元,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2.4萬億港元,滬深港通交投活躍;而2014年個股互聯互通剛開放時,前期累計淨買入規模和增速也並不高。「新機制開始運行后,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印證和迭代,讓市場參與者充分認識到其特點和優勢,來吸引更多的投資人蔘與。」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華夏基金執行總經理徐猛如此表示。
在他看來,A股市場對境外投資者具有較強吸引力,隨着國內經濟的企穩回升,市場情緒的逐步好轉,A股市場在全球資本市場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外資長期配置A股市場的趨勢不變,ETF互聯互通有望成為越來越重要和活躍的交投渠道。
「目前境內ETF產品種類豐富、規模較大,且有一些境外稀缺行業賽道類ETF產品,如食品飲料ETF、碳中和ETF、新能車ETF等,未來以科創50ETF為代表的科技創新類ETF有望逐步納入互聯互通標的。」徐猛表示。
南向產品方面,目前只有4只寬基指數ETF。其中,南方東英的恆生科技指數ETF中獲得最高的流入金額。在9月5日畢馬威主辦的一場線上研討會上,華南一家公募香港子公司量化投資部主管提到,港股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ETP,比如槓桿反向、主動管理ETF等,尚未納入ETF互通的投資範圍內。期待之后ETF互通能納入香港更多的ETF產品,實現ETF互通下的互惠雙贏。
「現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已包含smartbeta、主動型、槓桿及反向、ESG、鐵礦、碳期貨、貨幣市場等品種ETP產品,其多元化在全球市場處於領先地位。ETF正式納入滬深港通資格證券,有助推動香港和內地ETF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為投資者帶來更多投資機遇。」香港交易所市場科助理副總裁李穎文補充道。
投教破局之道
包括徐猛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ETF通機制利好頭部基金管理人和頭部產品,促使強者恆強。ETF的開放也可同時提升兩地市場的競爭力,在產品創新、宣傳和投資者教育等做得更好。
從發行渠道看,境內ETF場內銷售渠道以券商為主,場外銷售渠道以銀行和互聯網平臺為主,場外資金通過ETF聯接基金的形式配置ETF。徐猛介紹,當下,境內ETF的持有人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特別在行業主題型ETF產品中,個人投資者佔比更大,面向個人投資者的投資者教育是當前市場推廣的重點。
目前,各大基金公司主要形成了一套針對國內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ETF業務運作方案,包括首發產品宣傳和后續持營活動,但他認為,基金公司針對海外投資者的運作經驗不足,還有較多提升空間。「內地基金公司未來需要借鑑境外基金管理人的經驗,針對性地制定面向境外投資者的全方位投資服務方案。」
徐猛提到,內地和香港投資者差異較大,市場的特徵和規則也有不同,國內的一些基金公司在港股市場可能欠缺品牌效應,這些因素都需要更全面、更深入、更具持續性的投資者教育和投資者服務。作為基金管理人,也需要切實做好產品管理,控制運作風險,為投資者提供優質的投資工具。
他同時認為,基金公司需要連同各方努力有序擴充互聯互通標的池,力爭能夠有更多符合要求的特色化、差異化ETF被納入互聯互通名單,同時要在策略指數ETF、創新型ETF上積極探索,不斷提高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國際化水平,推出更符合境外投資者需求的創新產品。
畢馬威中國證券及基金業主管合夥人王國蓓則表示,在互聯互通機制下,基金公司針對的客户都是彼岸市場。基金公司在互聯互通的宣傳和投資者教育,需要跟在境內或境外的母/子公司通力合作,使用雙方和投資者溝通的渠道和資源。
此外,ETF發行機構的品牌是兩地投資者選擇ETF首要考量的因素之一,如國內的公募基金公司希望向香港的投資者推廣其北向產品,除了需要突出國內自身的品牌和營銷策略,子公司在香港的品牌和市場力影響力也不容忽視,反之亦然。基金公司在發展ETF互聯互通業務,需在戰略上考慮兩地的資源分配,並最大化兩地母子公司品牌的協同效應。
兩地ETF市場同時迅速發展下,不同種類和投資標的的新穎產品應運而生,更多的新產品也有可能在未來納入ETF互聯互通給投資者選擇。而上周五中國證監會公佈一系列擴大兩地資本市場開放,擴大滬深港通投資標的包括在港上市外國公司和更多滬深上市公司,是對ETF互聯互通進一步提振。「基金公司在投資者教育,除了產品介紹,其風險提示部分(尤其是新類型的ETP產品或新標的)對兩地投資者更為重要。」王國蓓稱。
此外,雖然兩地ETF在基金的一般信息和文件庫,費率、過往表現和追蹤誤差的信息披露都相當齊全,然而披露方式卻有少許差別。其中在費率的披露上兩地的差異較明顯,南向ETF所需要披露的經常性開支比率包括了基金全部因營運和支付其他服務商的費用,但排除投資人該承擔的盈虧。
畢馬威中國資產管理總監程建銘提出,經常性開支比率的披露要求源自於香港監管機構參考海外ETF市場所修訂,旨在加強香港ETF的透明度和國際化。經常性開支比率不但更能全面反映基金所產生的費用,也反映了產品的營運效率。如果納入北向陸股通的ETF參考南向ETF,自願作出經常性開支的披露,國內的投資者就能更有效比較兩地可投資的產品費率,尤其是面對兩地相同產品的時候,這資訊更為有效。
當北向ETF與南向ETF進一步接近,不但能幫助兩地投資者瞭解兩地的產品,有利互聯互通的發展,更能讓國內ETF產品走向國際化,基金公司也能增強在國際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