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培育鑽石:消費覺醒后的新興市場

2022-09-05 17:07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De Beers


本質上的鑽石是一種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是大自然中的天然礦物質,經過定型、精細琢磨等工藝后便逐漸演變成人們口中璀璨耀眼、純潔無暇的真愛象徵。

鑽石能有如今的地位始終繞不開其久遠的歷史以及人為賦予的神祕色彩。            

                                   

一、歷史沿革


 公元一世紀,古羅馬博物學家Pliny認為:「鑽石不僅是寶石中最有價值的,而且是這個世界所有事物中最有價值的。」


1、歷史玩物


鑽石的歷史起源於印度。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文獻中,印度就對鑽石有了相關的記載,但一開始,印度人只是把鑽石作為雕琢其他寶石的工具,地位遠不及現在高尚。


中世紀的歐洲纔是賦予鑽石全新使命的重要節點。


1477年,勃艮第女公爵瑪麗,在定親之日戴上了鑲有鑽石的指環。雖然歐洲素有以戒指作為訂婚信物的習俗,但在上面鑲嵌鑽石還是頭一次。這是歷史上文字記載的第一枚鑲有鑽石的婚戒,而瑪麗也成爲了擁有鑽石婚戒的鼻祖。

除了賦予貴族地位以及婚姻屬性外,歐洲之所以對鑽石影響深遠還因為這里掌握了最早的切磨技術,比利時的安特衞普就是當時的國際鑽石切磨中心。切磨技術的發展加上不斷擴大的鑽石產量,歐洲的鑽石產業也開始不斷壯大。


2、鑽石王老五


現代鑽石市場的傳奇故事開始於非洲大陸,也就是南非金伯利鑽石礦。


1872-1903年間,從金伯利礦牀中開採出來的鑽石年產量達2000-3000萬克拉,佔全球鑽石總產量的95%。1888年成立的De Beers鑽石礦業公司是幾乎所有南非鑽石礦的擁有者,該公司的成立也標誌着現代鑽石產業的傳奇,正式啟程。


除了開採及生產鑽坯外,De Beers更擔負起為全球大部分鑽石分類、評級、估值等工作。全球通用的4C標準就是De Beers在1939年與美國寶石學院共同引入的。到了20世紀40年代,De Beers公司已經擁有全球90%以上的鑽石產量,名副其實的鑽石王老五,真正意義上的鑽石行業推動者。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這句經典名言更是賦予了鑽石特殊的寓意,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珍品。這句名言后來還被《廣告時代》評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廣告語,以此來肯定De Beers公司在鑽石行業取得的成就。


二、意識的覺醒


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鑽石都是專屬歐洲貴族的玩物,同時期的中國盛行的是玉石文化,玉髓、翡翠纔是當時的緊俏物件,關於鑽石的記載少之又少。


1、初入中國


但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鑽石廠商那些「哄騙」歐美客人的營銷手段還是傳到了中國消費者的耳朵里,外加Cartier、Tiffany、BVLGARI等傳奇珠寶品牌的入駐,更是迅速打開了中國的鑽石市場。


《2019鑽石洞察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新娘獲得鑽石婚戒的比例是47%。在中國,超過五分之四的高收入女性希望為自己添置鑽石首飾。

2、悦己消費


到了二十一世紀,鑽石依舊是珠寶市場里的銷冠,但在消費場景上卻有了不小的變動。隨着Z世代和千禧一代成為消費主力軍,鑽石的「老舊」觀念開始一點一點改變。這羣消費者往往有着獨特且成熟的消費觀念,對於鑽石在婚姻中的象徵意義他們也並非全部認同。


根據貝恩諮詢數據,2020年,非婚用鑽石需求佔比超過一半達到63%。


鑽石消費場景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恐婚」情緒的影響。民政部最新公佈的《2021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764.3萬對,同比下降6.1%。這也是36年來,中國結婚人數首次低於800萬對。


此外,相比結婚,購買鑽石用於取悦自己的魅力更大。根據貝恩諮詢數據,鑽石的「悦己消費」在中國的比例高達46%,超過婚慶需求的36%;在美國的佔比為29%,同樣高於婚慶需求的25%。

世界女孩都開始覺醒,相比「永恆真愛」的象徵,鑽石更多是取悦自己的Shiny stone。既然真愛不再與鑽石掛鉤,那是不是「真鑽」又有什麼所謂呢?人們對於鑽石消費觀念的覺醒,也開始催生出另一個新興市場——培育鑽石。


三、培育鑽石


從物理、化學、光學性質來看,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都屬於真鑽石。在晶體結構的密度、折射度、色散等方面,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相媲美。

1、綠色珠寶


受地緣政治、ESG評價標準、礦產採探等因素影響,天然鑽石的供應將長期面臨缺口;與此同時,隨着技術升級、產能擴張等因素培育鑽石的供給不斷提升。


此外,培育鑽石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比開採鑽石小80%以上,而開採天然鑽石除了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對非洲地區的社會影響也十分惡劣。由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血鑽》就是一部十分殘忍紀實的採礦影片。對於鑽石,當地人民也發出由衷的忠告——"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

從經濟效益甚至是社會道德層面來説,培育鑽石不存在污染問題和過度開採,不涉及武裝反叛和人權問題,要比天然鑽石更人性化,是一種綠色珠寶。


2、同等待遇


美國寶石學院(GIA)將運用4C標準為培育鑽石評級;世界珠寶聯合會(CIBJO)頒佈《實驗室培育鑽石指引》;美國寶石學院(GIA)更新實驗室培育鑽石證書的術語。

這些個國內外行業巨頭、權威檢測機構的一系列嚴謹操作,表明目前培育鑽石行業發展逐漸形成體系,讓培育鑽石享受天然鑽石的同等待遇,建立消費者對培育鑽石的信心,刺激消費市場。


3、增量市場


雖然我國的天然鑽石礦產資源匱乏,但在培育鑽石產業鏈上游中國佔據近一半份額。據貝恩《2020-2021全球鑽石行業報告》,2020年全球培育鑽毛坯總產量達到720萬克拉,中國產量為300萬克拉,佔比41.67%。

生產工藝以HTHP技術為主的中南鑽石、黃河旋風、鄭州華晶和力量鑽石等公司是生產力第一梯隊,佔據國內培育鑽石產能的80%-90%。根據觀研天下,上游天然及培育鑽石生產毛利率超過50%。因為佔據培育鑽石上游的大部分市場,所以相比中下游企業,這些的公司的盈利能力要更高。

也正是因為資源豐富、開採便利,培育鑽石的售價相比天然鑽石更加接地氣,成為不少人的可負擔奢侈品。根據貝恩諮詢數據,培育鑽石/天然鑽石裸鑽平均零售價從2017年的65%下降至2021年的30%。

在中美市場的消費認知中,美國人對培育鑽石的瞭解程度要比我們高出不少。據貝恩數據,美國市場佔據了全球培育鑽石約80%的銷售量,而中國佔比僅為10%,與美國相比,中國是提供培育鑽石釋放巨大潛力的增量市場。

4、缺個名牌


培育鑽石近年來的大火其實也跟天然鑽石走紅的思路如出一轍,都是靠着一些知名珠寶商的品牌文化入侵。如今隨着培育鑽石的火熱,De Beers、施華洛世奇等知名品牌都紛紛成立了培育鑽石品牌,進軍人造鑽石市場。


不止是老牌珠寶商,作為美國實驗室培育鑽石的品牌,Diamond Foundry更是得到了眾多好萊塢明星的頻頻上身,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消費者要對培育鑽石認知度更高的原因之一。

但耳熟能詳的品牌都是國外的,國內幾乎沒有十分知名的培育鑽石品牌,或許我們應該學習一下外國人的營銷精神,把培育鑽石也營造成為浪漫的、和精神層次掛鉤的世間珍品,即使售價無法與天然鑽石匹敵,但至少可以提升銷量,美化形象,滿足消費者的「悦己」需求。


四、結語


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其實就是兩顆石頭之間的博弈,天然鑽石無非就是沾了「物以稀為貴」的光,給價格披上了華麗的外衣。但隨着現代消費觀念的升級,由培育鑽石製成的首飾也越來越受大眾的歡迎,除此之外,培育鑽石還有工業生產的好幫手,要比天然鑽石的消費場景更為多元化,未來市場也更加可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