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9-05 13:29
蘋果搞了五年的衞星通信,華為要搶先發布了。
蘋果今年秋季發佈會邀請函的「太空」主題,讓不少業內人士猜測,蘋果iPhone 14系列將會支持傳言已久的「衞星通信(satellite communication)」功能。
就在本周,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公佈了他對於蘋果衞星通信功能的最新研究,他認為,iPhone支持衞星通信已是必然,但該功能是否會在iPhone 14中落地,仍不能完全確定。
早在去年,郭明錤就預測iPhone 13系列可能會支持衞星通信,然而最終該預言並未成真。彭博社記者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也曾對蘋果的衞星通信功能將具備哪些功能進行了前瞻。
郭明錤還提到,華為即將於9月6日發佈的Mate50系列手機,可能會通過基於北斗系統的衞星通信提供發送緊急短訊的能力。
郭明錤話音剛落,華為終端業務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就放話稱,華為Mate50將發佈一項「捅破天」的技術。隨后有華為內部人士向媒體證實,華為Mate50的確將支持衞星通信功能。
也就是説,華為大概率將搶先蘋果發佈衞星通信功能。
蘋果華為為何接連押寶衞星通信?一部支持衞星通信的iPhone到底能做什麼,而一部iPhone要想支持衞星通信又需要做哪些調整,未來衞星通信是否會顛覆我們今天的蜂窩移動網絡?
一場移動通信技術領域的新變革,正在醖釀。
01.
衞星通信能「救命」,或成智能手機必備
前文彭博社記者古爾曼提到,蘋果想在iPhone上實現衞星通信功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蘋果為什麼對衞星通信情有獨鍾,這個功能有什麼用呢?
一句話總結,該功能將允許我們在沒有手機信號覆蓋的區域發消息、打電話。
比如在一些手機沒有信號的緊急情況下,我們可以快速給緊急聯繫人發送消息;在一些墜機事故中,事故地點往往十分偏遠,手機沒有信號,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衞星通信及時上報事故情況。
當然,對於在偏遠地區旅行或探險中走失的人來説,在一些偏遠山區、湖泊等沒有4G或5G信號覆蓋的地方,這一功能也能起到「救命」的作用。
郭明錤認為,近年來日益頻繁的自然災害和地緣政治衝突,可能會讓基於衞星通信的緊急通訊能力成為智能手機的必備功能。
説到這里,你可能會有一些「大膽的想法」,如果iPhone可以在沒有信號的情況下通信,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們可以擺脫蜂窩移動網絡的限制,不再需要辦理移動網絡套餐了呢?
就目前知情人士透露信息來看,蘋果衞星通信功能初期應用範圍還比較有限,主要集中於一些危機情況的處理。
知情人士稱,蘋果現在至少在開發兩個具體的「應急功能(emergency features)」,而這種應急功能都將依賴於衞星網絡,蘋果將在未來的iPhone中應用這些功能。
第一個功能將被稱為「通過衞星發送緊急信息(Emergency Message via Satellite)」,用户可以在手機沒信號的時候,通過衞星網絡發送緊急信息。
這一功能將會被集成在iOS的信息App中,以「灰色氣泡」形式出現,而非普通消息的綠色或藍色氣泡。
第二個功能將是重大事故報告,比如飛機墜毀、船舶沉沒,該功能同樣需要衞星網絡支持。
實現重大事故報告的蘋果衞星通信工具,其內部代號為「Stewie」,該工具將會限制發送信息的長度,而這些信息將會被自動發送到緊急聯繫人的手機上,即使緊急聯繫人已經設置了「勿擾」,手機也會收到信息並進行提示。
在該功能中,手機會詢問用户遇到了什麼樣的危機情況,涉及汽車、船舶、飛機還是火災。此外,用户還可以進一步上報更具體的信息,比如是否有人員傷亡、是否需要搜救服務、是否有可疑行為或涉及槍支威脅。
當用户使用該緊急服務時,手機會發送用户的位置信息和醫療ID,醫療ID是蘋果健康App中的一張虛擬卡片,記錄了用户的年齡、病史、用藥情況以及身高體重等信息。
蘋果內部曾設計了一種發送方式,用户只要輸入「Emergency SOS(緊急求救)」這組短語,手機就會自動將信息發送給緊急聯繫人。
蘋果內部還測試了一種連接衞星的方法,該方法要求用户在户外朝着某個方向行走,以幫助iPhone獲取衞星信號,並且這種連接並不是即時的,有時可能需要一分鍾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
除了發送短信,該衞星通信工具后續可能還會具備處理衞星電話呼叫的能力。
不過説到底,這些功能能否實現,部分要取決於衞星的可用性以及當地法規是否允許。很顯然,該功能並不適用於所有國家和地區。
02.
硬件測試已就位,定製基帶芯片,蘋果還要「放衞星」?
上述這些功能,早已醖釀多時。實際上,蘋果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衞星相關技術的研究,彭博社稱,蘋果團隊在該領域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
2021年8月29日,郭明錤預測iPhone 13系列將會支持衞星通信能力。他提到,iPhone 13系列上搭載的高通X60 5G基帶將會支持低軌衞星通信(low-earth orbit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郭明錤做出這些判斷的主要依據是蘋果5G基帶供應商高通與美國全球星(Globalstar)公司在該領域有合作。
關於具體的商業模式,他認為,如果用户的運營商(比如T-Mobile、Verizon)已經與全球星合作,那麼用户就可以通過運營商的服務直接使用全球星的衞星通信服務。
在郭明錤最新分析中,他提到蘋果現在已經完成了衞星通信功能的硬件測試,蘋果是否會具體應用這一功能,還取決於蘋果和運營商能否談妥商業模式。
他認為,蘋果早在iPhone 13時期就完成了衞星通信功能的硬件開發,但當時還沒有確定好商業模式。
一旦蘋果iPhone具備了衞星通信功能,它將是第一款支持該功能的主流智能手機。郭明錤還提到,其他手機廠商如果也想使用衞星通信功能,很可能將會晚於蘋果一年。
衞星電話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目前消費級的衞星電話也已經可以很容易的購買到。衞星電話一般都需要有一個體積較大的獨立天線,在一些情況下,還需要一些其他輔助設備來捕捉和中繼衞星信號。
▲市面上常見的衞星電話及附件
蘋果會對基帶芯片做哪些「定製」以實現這一功能?蘋果會如何設計實現該通信功能的天線?這些問題仍然沒有明確答案,也是業內頗為關注的。但可以確定的是,爲了連接衞星,蘋果的確需要一種區別於現有5G基帶的「定製」通信芯片。
郭明錤還提到,蘋果在iPhone上嘗試衞星通信技術,只是一個開始,未來蘋果的MR頭顯,甚至是蘋果的電動汽車也將通過衞星通信技術的加入而實現體驗的提升。
前不久,古爾曼曾透露,蘋果將要推出的「Pro」版Apple Watch也將支持衞星通信功能。
彭博社報道透露,在更遠的未來,蘋果甚至考慮最終會部署自己的衞星,但近期功能的實現會依賴現有衞星網絡。
考慮到蘋果傾向於將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習慣,如果他們真的自研通信衞星併發射到太空中,組建自己的衞星通信網絡,我們也不會太過意外。
03.
獨享蘋果大單的「全球星」是何許人也?
雖然蘋果的理想很豐滿,但迴歸現實,今年我們真的能看到衞星通信落地iPhone 14嗎?
彭博社聯繫到的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儘管iPhone 14上可能已經搭載了實現衞星通信所需要的硬件,但實際的衞星通信功能可能還沒有準備好,他認為至少到2023年蘋果才能夠將這些功能準備好。
所以儘管業內猜測不少,但蘋果很可能在9月8日真正發佈iPhone 14之前臨時將這些特性更改或者直接放棄。
按照蘋果的習慣,一項功能如果沒有打磨成熟,它是絕對不會拿出來發佈的。
不管蘋果iPhone 14是否會支持衞星通信功能,前文提到的潛在合作方全球星的股價是實實在在的狂漲了一波,近一個月,全球星股價漲幅超過了33%。
▲全球星近一個月股價走勢圖,來源:谷歌財經
全球星此前曾公佈,自己已經與一個「未公開合作方」簽署了一份協議,用於開發一項新的服務。有業內人士認為,該合作方大概率是蘋果。
銥星通訊(Iridium Communications)和Omnispace是全球星的兩大競爭對手,但蘋果目前並沒有與銥星通訊進行合作,而行業分析師Tim Farrar也表示,Omnispace沒有承諾過會建立支持此類服務的系統。
銥星通訊所使用的銥系統源自於20世紀90年代摩托羅拉在其最輝煌的時候提出的「銥星計劃」——用77顆近地衞星,讓我們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打電話。
但最后結果是,衞星打上去了66顆,摩托羅拉已經要被鉅額投入拖垮,該業務分拆后得以存活,發展成為今天的銥星通訊,不禁令人感嘆其頑強的生命力。
現在看來,蘋果衞星通信的這塊大蛋糕,是由全球星獨享的。
在全球星的股東中,我們能夠看到高通的身影,實際上,全球星系統是美國LQSS公司於1991年6月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出的低軌道衞星移動通信系統,而LQSS是由Loral宇航局和高通共同組建的一家公司。
從技術層面來看,全球星使用的衞星通信系統,在結構設計和技術上跟它競爭對手銥星通訊使用的銥系統有所不同,簡單來説,全球星系統要實現的是全球範圍內任意用户隨時可以通過該系統接入地面公共網聯合組網。
全球星系統利用低軌衞星組成一個連續覆蓋全球的移動通信衞星系統,它更像是是我們現有的地面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和其他移動通信系統的一種延申和補充,並非一種相互替代關係。
全球星的技術特性和優勢,或許也是蘋果選擇它的主要考慮因素,畢竟,蘋果選擇供應商,向來只會選擇行業最頂級玩家。
郭明錤也認為,在衞星通信服務生態系統中,全球星這類衞星通信運營商進入門檻很高,值得投資者高度關注。
04.
衞星通信落地開啟加速模式,美國已成市場絕對主導
目前蘋果iPhone對於衞星通信的使用看起來比較超前,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度,但在不久的未來,衞星通信或許將成為智能手機市場的「常態」。
國內這邊,華為Mate50系列基本都能夠確定將先於蘋果發佈基於衞星通信的一些緊急信息發送功能。
就在最近,作為全球出貨量第一的手機芯片廠商聯發科,也宣佈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5G NTN衞星手機實驗室連線測試,將智能手機接入了5G非地面網絡(NTN),通過衞星實現了高速可靠的5G連接。
在海外市場,電信巨頭T-Mobile和SpaceX已經聯合宣佈,明年發射的Starlink(星鏈)衞星將能夠通過現有蜂窩網絡頻段直接連接到運營商的手機。兩家公司希望能夠讓用户在衞星覆蓋到的任何地方享受全球漫遊服務。
▲左:Mike Sievert,右:馬斯克
最重要的是,這項服務有可能被免費添加到現有的T-Mobile網絡套餐中。
也就是説,如果蘋果iPhone 14沒有支持衞星通信,明年T-Mobile的運營商合約機用户就可以率先享受到衞星通信服務。
T-Mobile的CEO Mike Sievert説:「這就像在天空中放置一個蜂窩式信號塔,只不過難度大得多。」
SpaceX CEO馬斯克也補充道:「我們要做的不僅是重寫衞星程序,還要製造一種世界上最先進的相控陣天線……衞星在我們頭上以每小時1.7萬英里的時速飛行,正常情況下,沒有信號塔會飛,更不會飛的這麼快。」
據瞭解,這項服務初期會支持短信發送,可能還會支持一些即使通訊App。馬斯克説,后續語音通話和實時信息傳遞都是有可能的。
不過Sievert不忘「打個預防針」,他説現在還有一些技術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現在消息的首發可能會有半個小時左右的延迟。
可以看到,在衞星通信落地智能手機的前夜,要解決的難題還是不少。
十年前,谷歌曾嘗試利用氫氣球進行大面積信號覆蓋,但效果不好,成本也太高了,最終放棄。
今天,氣球換成了衞星。
目前,全球通信市場已達到年均萬億美元規模,但網絡覆蓋範圍不足地球面積的 10%。由於地理因素限制,信號發射塔數量已接近飽和。
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數據,2025年,全球通信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4610億美元,預計2025年前,全球衞星互聯網產值可達5600-8500億美元。
各路科技巨頭的入局,進一步加快了衞星互聯網的發展。
SpaceX屬於新晉玩家中聲量比較大、走的比較快的一個。SpaceX最早從2019年開始實施星鏈項目,計劃發射4.2萬顆星鏈衞星,形成星鏈網絡,為全球提供衞星互聯網服務,目前已經發射約2000顆衞星。
天風證券分析認為,隨着美國「星鏈」計劃啟動,全球低軌衞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空間軌道和頻段這一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將日益緊缺。
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都已經加速低軌衞星鋪設,天風證券預計,在全球近地軌道衞星中,未來美國發射衞星數量佔比將超九成,達到約50000顆。
國內這邊,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投資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九天微星於2018年入軌了7 顆「瓢蟲系列」衞星,在野生動物保護、野外應急救援、車輛船舶監測、物流追溯等領域開展星座物聯網驗證。
2019 年,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天啟·滄州號衞星成功入軌,實現了天啟物聯網星座初步組網運行。
天風證券研報認為,中國目前僅有3顆在軌運行的低軌寬帶通信衞星,衞星互聯網建設較為滯后。
▲2029 年全球近地軌道衞星佈局及佔比(顆,%),來源:天風證券
除了SpaceX,OneWeb、亞馬遜等科技公司也作為新玩家進入這一市場。另外,如美國SES、歐洲Eutelsat、國際通信衞星組織Intelsat等傳統衞星供應商「三巨頭」,也都啟動了自己的高通量衞星計劃,發力衞星互聯網市場。
從手機廠商、芯片廠商、衞星廠商再到衞星通信運營商,整個衞星互聯網生態都在快速向前發展,而衞星通信落地智能手機,已是必然。
05.
結語:衞星通信成消費電子市場新變量
華為Mate50是否會搶先蘋果iPhone 14成為全球第一款支持衞星通信的主流智能手機,答案即將在下周揭曉。可以想象,如果蘋果iPhone 14支持這一功能,必將會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我們也將會看到更多智能手機支持衞星通信。
目前來看,衞星通信主要解決的是緊急情況下、偏遠無信號覆蓋地區的通信問題,與現有的蜂窩移動網絡,是一種「互補」的關係。但隨着衞星通信技術的成熟,其是否會進一步取代蜂窩移動網絡,甚至改變現有移動網絡運營商市場格局?都存在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