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恆生指數處歷史低位,機構瞄準港股三大方向

2022-09-03 14:45

持續低迷了一年半之久的港股市場,近期迎來了小幅上漲。8月22日~26日當周,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雙雙漲逾2%,明顯優於同期上證指數、創業板指數的表現。

不過,截至9月1日,最近4個交易日內,港股市場仍以震盪行情為主。

廣發證券分析師戴康、李學偉在研報中指出,本輪中美經濟周期錯位的背景下,短期港股或維持震盪行情,中期港股上行趨勢更為確定,但暫時需要等待基本面復甦更確定的信號,后續上行空間將取決於盈利實質性的上修幅度。

多位受訪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港股市場具備一定的配置價值,尤其是恆生指數估值處於近五年10%分位以下,此時已迎來佈局優質港股的良機。而具備深度價值的公司以及優質成長股仍然備受機構青睞。

短期震盪VS中長期配置

今年以來,港股市場的表現可謂「一波三折」。先是3月中旬,恆生指數一度下跌至18235點,隨后市場迎來反彈。4月下旬至5月上旬,港股再次遭遇調整;此后港股橫盤了近兩個月之久,並於8月步入震盪向下區間。

回顧港股市場年內的表現,中歐基金基金經理羅佳明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指出,2022年以來,港股市場在經歷了2021年深度調整后,再次由於全球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而下跌。具體主要體現為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上市公司的盈利由於國內疫情和經濟結構轉型的影響持續受到較大下行壓力,另一方面,受到美聯儲加息縮表和烏克蘭局勢影響導致權益風險偏好下行,流動性方面持續吃緊,從而影響公司估值。在企業盈利和公司估值的雙重挑戰之下,整個市場的投資也顯得相對艱難,目前正處於人氣較低的時期。

雖然港股行情不盡如人意,但在今年的158個交易日內(截至9月1日),南向資金淨買入的天數仍然達到115天,整體淨流入2206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8月22日~26日當周,恆生指數觸底19268點后,港股迎來了一波小幅上漲。但這波上漲行情維持的時間並不長,8月29日~9月1日的4個交易日內,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仍「跌多漲少」。

機構判斷,短期內,港股或仍將以震盪走勢為主。但從中長期角度來看,機構普遍認為,港股市場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當前已迎來配置良機。

在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看來,目前港股已經來到一箇中長期的底部區域,但還是在打逆風球,雖然最壞的時候過去了,但好日子還沒有到來,要等待美聯儲轉鴿或中國經濟復甦。

羅佳明分析:「首先,我們對中國經濟在未來1~2個季度觸底回升抱有樂觀態度。因此,港股上市公司的盈利環比和同比增速都將迎來邊際改善。其次,美聯儲大概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進入此輪加息周期的尾聲,對於全球權益市場來説,也是對估值和資金層面重大的利好。儘管未來依然面對不確定性,我對中國經濟中優質的公司和卓越的企業家精神抱有信心。」

就資產配置的角度而言,他進一步談到,歷史可鑑,每一次港股大幅下跌既深且透,在低位區域入場也可能為未來帶來較好的潛在回報機會。目前港股處於相對低位,又是內地資金海外資產配置的大方向。根據Wind數據,當前恆生指數估值處於近五年10%分位以下,是非常好的佈局優質股權的機會。

展望2022年下半年與2023年,天風證券全球科技首席分析師孔蓉認為,港股可能作為避險選擇,獲得一定資金流入。她具體談到,儘管對於港股市場,其流動性受海外與內地流動性的雙重影響,但中國/美國正處於不同的寬松/緊縮路徑,邊際上美股10年國債利率不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從基本面來看,港股市場位於國內,基本面的關注焦點為在疫情后穩增長的政策落地,需求復甦,與企業在降本增效上獲得的成效,美國通脹影響亦非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從更大的背景來看,大成中國優勢混合擬任基金經理柏楊指出,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因此,香港作為中國和西方有效交流溝通的貿易金融中心是確定不移的,香港明天會更好。香港市場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首選之地,也是海外資本投資中國,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一個重點渠道。此外,港股將受惠於中國的互聯互通機制。但港股的價值最根本還是在於中國企業的良好發展,故而香港市場具有強大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8月26日晚間,證監會官網發佈消息稱,中國證監會、財政部於2022年8月26日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將於近期啟動相關合作。

對此,平安證券研究所策略組薛威、魏偉在研報中分析,這對於此前深陷退市困局中的美股中概股可謂峰迴路轉,如果一切順利,那就可能迎來柳暗花明。對於港股,特別是恆生科技,無論是估值修復,還是流動性衝擊風險緩和,都將獲得積極提振。「當然,在展現積極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波折加大關注,后續在審查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細節問題還是會給相關板塊或標的帶來一定程度的潛在波動,我們對此保持謹慎樂觀。」他們提醒道。

上游、穩增長、科技類資產有機會

港股每一次波動背后,也都孕育着機會。

柏楊談到,歷數港股歷史上一些較大的危機,如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1984年中英談判、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SARS、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及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這些時期的大幅波動都是為港股孕育新一輪牛市做準備。

「當前港股市場估值相當低,恆生指數的動態市盈率只有八九倍,不管是深度低估的價值類股票,還是曾經被賦予較高估值的互聯網等股票,都已經回落到一種‘not demanding’(即期求不高),市場的一致預期可謂非常理性、平和。在這種從容的姿態下,我們應該更加從容地去投資港股。」他指出。

具體而言,柏楊比較看好兩個方向的投資機會。一是深度價值方向,二是優質成長方向。

2021年,即使對多年從事港股投資的投資者來説,依舊遇到了很多新的挑戰。「這種挑戰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超過了2018年。於是柏楊開始反思,港股投資價值究竟在哪里,什麼纔是長期有效的策略。

經過思考,柏楊得出了以下判斷:「首先就是深度價值。港股作為一個離岸市場,會受到各種宏觀事件和國際局勢波動的影響,投資者的情緒容易被推波助瀾到一個相對比較極端的位置。這時,港股中優秀的、價值類股票的投資價值就會凸顯。」他談到,在過去的若干年中,從全球整體來看,成長類股票大幅跑贏價值類股票。但是在目前的情形下,美聯儲加息疊加全球通脹高企,深度價值股估值較低,同時又有極好的現金流,這其實就是投資機會。他還強調,深度價值類公司不僅在熊市后期抗跌,在牛市的早期也會有非常好的表現。

至於優質成長股的機會,柏楊指出,港股其實是一個相對公平的市場,很多優質的內地公司在香港上市后,一開始盈利不高,估值也不高,PE可能在10倍左右,甚至更低。但它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迎來戴維斯雙擊(獲得每股收益和市盈率同時增長的加倍效益)。如果(企業)盈利漲了幾倍,估值可能會加倍向上。

覆盤恆生科技指數自2015年1月份到現在的表現,柏楊發現,短短7年,恆生科技指數已經走過三輪牛熊,每輪熊市回撤非常明顯,但是每輪牛市的時候,該指數也會成倍上漲。所以,優質成長加上適度的擇時,就能夠得到較好的回報。「我們要做長期投資的朋友,也要做短期博弈的對手,努力去平滑波動,從而在最后取得一個比較好的風險調整后收益。」

談及行業板塊方面,羅佳明看好三大方向:一是上游類資產,如能源;二是穩增長相關資產,如地產鏈、汽車、消費等領域;三是科技類資產,如互聯網和生物醫藥等相關板塊。他同時強調,在港股市場要做好投資,必須買最能代表中國經濟的頭部公司,以做股東的心態,享受公司成長帶來的股權增值。

上述平安證券研報則分析,此輪港股估值修復行情,市場的博弈點與資金關注焦點都集中在恆生科技(成分股)上,所以恆生科技無疑是此輪反彈行情的重中之重。另外,(具備)確定性的周期能源和高彈性的可選消費可作為恆生科技基礎上的重要輔助。

另一方面,對於投資港股時如何防範風險,羅佳明認為,還是要尋找好公司、等待好價格、充分考慮風險。「好公司」,可拆解為好人、做好事、有空間、有壁壘。「好人」就是企業家的創業初心是為社會、為客户創造價值。「好事」指企業擁有好的商業模式,長期創造強勁的自由現金流。「有空間」是指企業有成長性,在未來一段時間能有確定的價值提升。「有壁壘」是指企業有自己的護城河,不容易被打敗。

尋找卓越的公司,也是羅佳明一直在做的事情。「我自己的風格是自下而上選股,因此會更多關注企業家、商業模式、行業發展等。但是,今年大環境變化的速度和幅度都超出預期,比如經濟轉型比預期更快,國際局勢變化、美聯儲加息幅度和速度也都超出預期。今后,我們會更多關注環境變化方面的因素,哪怕不能預測,也要儘量採取一些相應的規避防守舉措。」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