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4年來首次!市值一度上萬億,比亞迪被巴菲特減持,業內人士:「不減持對不起他股神稱號」

2022-08-31 20:53

昨日,港交所披露的一則巴菲特減持比亞迪股份的消息,在今日的股市引起了軒然大波。

8月31日股市一開盤,比亞迪A股(SZ002594,股價287.98元,市值8383.51億元)和港股(HK01211,股價241.4港元,市值2650.57億港元)均大幅跳水。其中,比亞迪A股盤中最高跌超8%至284元,最終當日收跌7.36%至287.98元,總市值縮水近666億元。

而比亞迪港股(01211.HK)盤中更是最高跌了13%至229元,最終收跌跌7.91%。

8月3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比亞迪投資者關係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迴應稱,這主要是受巴菲特減持比亞迪股份影響,只是一種短期的市場行為。

同樣殺跌的還有汽車產業鏈相關指數。截至8月31日收盤,新能源車指數收跌4.5%,其中廣東鴻圖中天科技固德威等多股均跌停。汽車整車指數收跌3.55%,其中江淮汽車跌停,現價為15.51元,賽力斯也跌幅排名靠前,下跌6.84%至61.8元。另外,汽車零部件收跌4.41%;鋰電池板塊也收跌4.21%。

8月30日,港交所網站文件顯示,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在8月24日出售了133萬股比亞迪H股,平均出售價格約為277.1港元/股,價值近3.7億港元。據悉,這是持股14年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首次減持了比亞迪。

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9月29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公司(以下簡稱伯克希爾)斥資2.3億美元(約18億港元),以每股8港元的價格,在港股認購比亞迪2.25億股股票,系比亞迪5%以上持股股東。而本次減持后,巴菲特仍持有比亞迪2.18億股,持股比例降至19.92%。

據聯交所規則,持股5%以上的股東若增加或減少持股跨越1個百分點,就需要披露持股變動。「巴菲特的此次減持我們也並不知情,因為減持比例很小,減持情況只有對方披露,而不是我們來披露。」上述比亞迪相關工作人員也解釋稱。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晶 攝(資料圖)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晶 攝(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此次巴菲特出售比亞迪的股份數量不多,但其卻收穫了巨大回報。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巴菲特投資比亞迪的回報率已超30倍。若以本次277.1港元的出售均價估算,此次獲利已超過33倍。

「巴菲特作為價值投資大師,對標的股判斷是依據其長期價值與短期價格之間的關係。」8月31日,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稱,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之一,比亞迪在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中佔有重要地位,但這不意味着比亞迪不可交易,特別是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概念的熱度下,比亞迪股價快速上漲,出現波段性操作的機會。

事實上,今年7月12日,比亞迪股價就曾因外界傳言「巴菲特將旗下擁有的2.25億股轉給了花旗銀行」一事而受重挫。截至當日收盤,比亞迪A股最大跌幅達7.47%,港股最大跌幅超13%。

在沈萌看來,減持比亞迪H股並不意味着巴菲特對比亞迪基本面的否定,更多是一種市場化短期交易行為。「目前,比亞迪股價處在虛高位,巴菲特不減持對不起他‘股神’的稱號,但不意味着以后跌下去不再投資。」沈萌表示。

上述比亞迪相關工作人員強調稱,公司基本面(利潤、營收、銷量)非常好,各方面經營狀況也都很正常。

8月29日晚間,比亞迪發佈的2022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今年1~6月,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高達約1506.07億元,同比增長65.7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5.95億元,同比增長206.35%。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均創出歷史同期新高,並且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淨利潤。

圖片來源:比亞迪公告 圖片來源:比亞迪公告

在中博聯智庫特聘專家張翔看來,由於比亞迪剛剛公佈了半年報,較好的業務指標吸引大量散户與投資者搶購,使得比亞迪股票擁有較大的投資空間,巴菲特此時進行減持或意欲將自身收益最大化。

在外界看來,目前,比亞迪擁有覆蓋高中低市場的多條產品線,且產品市場反應與銷量火爆,加上電池業務逐步外供等利好因素的疊加,未來3至5年內,比亞迪在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有着非常良好的發展前景。

8月30日,上海證券在研報中就明確表示對比亞迪未來發展看好。上海證券方面預計,2022~2024年,比亞迪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00億元、157億元 和2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0%、57%和42%。

不僅如此,國信證券在其發佈的比亞迪研報中亦給出了維持「增持」評級的投資建議。「從主線邏輯看,比亞迪深度佈局三電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實力強、市場份額優勢大;從支線邏輯看,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性價比高、安全性突出,新客户開拓較為順利。」國信證券表示,「我們預計比亞迪在2022~2024年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04億元、283億元、359億元。」

記者|李星

編輯|程鵬 孫磊 杜恆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