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8-31 08:57
轉眼之間,烏克蘭危機升級導致的戰火已持續半年多。戰事久拖未決,俄羅斯民眾和烏克蘭民眾都蒙受着巨大損失,也承受着巨大壓力。發生在俄羅斯外交政策中的這一重大事件對俄羅斯民眾的生活造成哪些影響?俄羅斯人又是如何期待這場戰事早日結束的?《環球時報》記者查詢俄媒相關報道,並採訪多位俄普通民眾,以白描的方式將他們的現狀和感受呈現給讀者。
「和確立戀人關係的意大利男友分手了」
俄羅斯「zen」網近日刊文,描述了多位俄普通民眾的現狀。19歲的女大學生波利娜今年初向二三十家俄羅斯大牌企業發了簡歷,想到了夏季能去實習3個月,為以后找工作鋪路。但2月24日戰事開始后,她到現在一份答覆也沒有收到。更讓波利娜傷心的是,與她相識4年並確立了戀人關係的意大利男友也因為對俄烏危機的看法不同而和她分手。
在很多國家做房地產生意的奧麗佳原本計劃4月前往紐約,戰事開始只能選擇留在莫斯科。47歲的奧麗佳説:「我不知道怎麼去,也怕出去。機票價格極高,需要多次轉機,美國很可能也不會給我簽證。除了美國,我現在去很多西方國家也會受到限制。」
從事音樂工作的米哈伊爾只有19歲,業余時間愛玩電子遊戲。他説,作為一名音樂人,他對2月24日開始的戰事感到非常震驚,外國音樂設備和軟件巨頭很快離開了俄羅斯市場,這影響到他所在工作室的業務發展。特別是在音樂設備方面,受俄羅斯與歐洲的空中運輸關閉和供應鏈中斷的影響更大。米哈伊爾説,現在在音樂領域賺錢很難,好在俄羅斯國內的一些音樂巨頭公司開始積極支持本國藝術家。他還表示,在遊戲機市場,情況更糟。電腦遊戲可以通過「共享軟件」的方式獲得,但遊戲機無法做到這一點。3月初,索尼完全撤出俄羅斯,並限制用户訪問Play Station商店系統。
在一家俄國有企業工作的尼基塔今年33歲,他告訴「zen」網的記者,莫斯科居民的生活受匯率變動的影響很大,普通人的生活成本在增加。尼基塔喜歡旅行,但這半年來他沒有旅遊的計劃,甚至連電影院都不去了,也不在Steam上購買遊戲。他説:「事實上,我真的很愛我的國家。西方國家對俄的言辭和敵對情緒尤其令人震驚。不可否認,在俄羅斯一些物資的供應存在問題,但我們需要忍受和調整,並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生活。」
21歲的阿廖娜是一名志願者,她已習慣了眼前的生活,並表示:「宜家、星巴克、麥當勞等外資品牌都撤出俄羅斯了,但現在又有了國內的替代品牌,這很好。我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順其自然。」她還説:「想想遭受西方制裁的伊朗吧。無論如何,維持生活、保持健康和家庭平安最重要。」
莫斯科一家「星咖啡」連鎖店門前走過很多行人,該連鎖店被網民們稱為「俄版星巴克」。
「這太瘋狂了,完全沒有必要激化矛盾!」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也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採訪了多位俄羅斯普通民眾,且他們中有的還在烏克蘭或其他歐洲國家有親戚。剛從土耳其探親歸來的塔季揚娜在莫斯科有自己的診所,讓她頭疼的是半年多來物價上漲過快,特別是很多醫用耗材已漲價50%,這給診所運營帶來壓力。戰事開始后,塔季揚娜的妹妹一家搬到了土耳其,這次姐妹倆一見面就抱頭痛哭,因為不放心還生活在烏克蘭中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媽媽。塔季揚娜説:「我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場戰爭,也不知道為什麼烏克蘭能堅持下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捲入這場戰爭。」
生活在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拉脱維亞首都里加的俄裔醫生葉卡捷琳娜説:「開戰初期我們擔心死了,萬一俄羅斯和拉脱維亞又發生衝突可就麻煩了,以后者的兵力,可能連6小時都頂不住。我們做好最壞打算了,油箱永遠要滿,車上總是放一些應急物資,一旦有要開戰的跡象,一箱油就能開到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從那里可以坐輪船到芬蘭,據說芬蘭已經備戰多年了……」
8月25日,位於里加市勝利公園的蘇聯「里加解放者」紀念碑被拆除,葉卡捷琳娜説:「這太瘋狂了,完全沒有必要激化矛盾!很多歐盟國家的民眾也被媒體誤導了,拉脱維亞保持中立纔是最理智的做法。推倒與二戰期間蘇聯士兵有關的紀念碑或雕塑不會讓拉脱維亞經濟變好,不與俄羅斯和平共處,拉脱維亞一半的收入就沒了。今年冬天,挨凍的還是普通百姓。」
「擴軍令」讓人擔心戰事短期內不會結束
在莫斯科多家餐廳擔任股東的阿列克謝對這場戰事的感觸最深。2月24日,阿列克謝在莫斯科市中心毗鄰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開了一家高檔餐廳,前來捧場的民眾對當日凌晨開始的特別軍事行動儘量避而不談。時隔半年后,這家餐廳在莫斯科成了「網紅打卡地」,客流量很大,但阿列克謝卻一臉苦笑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客流量雖然大,但每人的消費很少!我的另外一家餐廳主要針對外國人,現在銷售額也下滑一大半。原因很簡單,外國人都離開俄羅斯了。」
聖彼得堡旅遊從業人員葉蓮娜主要接待北歐的旅行團,收入可觀,這讓她在市中心和芬蘭灣附近都置辦了房產。葉蓮娜説:「本來今年生意會多起來,卻突然跟我們的烏克蘭兄弟打起來了。原想着會速戰速決,可半年過去了,戰事仍沒有結束的跡象!」從4月開始,葉蓮娜與幾個朋友搞起境內遊業務,旺季很快要結束了,利潤卻微乎其微。葉蓮娜説:「俄羅斯人酷愛旅遊,原來想去其他歐洲國家遊的人都來彼得堡了,但他們看不到未來,也不敢怎麼消費了。而我們從業人員面臨大量的同業競爭對手,生意不好做呀!」
亞歷山大是俄一家石油企業的員工,身為退役中校的他也看不清戰爭將如何收場。亞歷山大表示:「我支持我的國家!目前看土耳其等國將發戰爭財,會兩頭討好兩頭獲利!」談起日常生活,他無奈地説:「物價上漲了,但我們不知道如何削減家庭預算。」就最近的「擴軍令」,亞歷山大説:「各地招合同兵有一陣子了,年齡從18歲到59歲都可以,待遇不低,據說戰死會有700多萬盧布(約合80萬元人民幣)的撫卹金。很多人説,‘擴軍令’説明國家需要補充兵力,戰事短期內不會結束。」
阿列克謝是莫斯科一家4S店的日系車銷售冠軍,當《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去他所在的店辦事時,居然一個銷售人員都沒有見到。好奇之下,記者給熟人阿列克謝打去電話,得知他已返回西伯利亞的老家。他還説:「車價漲了50%,現車很少且配件又短缺,幾乎沒有買家,老闆只好給我們放了長假,並給點兒底薪。我在莫斯科活不下去了,回老家別墅里種點兒土豆。我曾以為很快就可以返回莫斯科工作,但現在看又遙遙無期了。去年,我的好朋友羅曼從韓國車企跳槽到中國車企,現在他是最舒適的。因為中國車現貨充足,配件供應也很好,他們的效益還不錯。」阿列克謝嘆息道:「如果還不能回莫斯科,我可能去井下挖煤。可是在歐美製裁下,煤礦的日子肯定也不好過。」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在莫斯科、聖彼得堡,人們一般不會對俄烏衝突輕易發表看法,除非是在非常熟悉的人之間纔會談幾句。相比之下,俄羅斯其他地區的民眾更願意説説。沃羅涅日市位於俄羅斯聯邦的歐洲部分,在該市乳製品廠擔任工程師的安德烈表示:「歐美國家太過分了!如果國家需要,我可以穿上軍裝去參戰。日子過得緊點又怎麼樣呢?一切都會過去的。」
番外
烏克蘭民眾:「希望戰事快點結束,這一切都是政治」
「戰爭已給烏克蘭造成1135億美元損失,而重建可能需要超過2000億美元。」近日,多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烏克蘭民眾都提到本國一些統計機構給出的數據。半年多來,烏克蘭人的生活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他們期待戰事能早點結束。
28歲的博赫丹是一名生活在基輔的烏克蘭人,職業是中文和英文翻譯,當地時間2月24日,俄軍和烏軍在他的家鄉——烏東北部小城蘇梅發生激烈交火。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平時接觸的客户基本都是外國人,戰火持續半年多,留在烏克蘭的外國人少之又少,我的收入與以前比已經少得可憐。」據博赫丹介紹,儘管烏克蘭政府在努力保障民眾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受戰火的影響,物價還是平均上漲了30%,而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目前已貶值近1/3。他擔心,隨着500萬國民逃離家園以及大量男子應徵入伍,烏克蘭人才流失的問題會愈演愈烈。烏失業率高達35%,還有許多滯留交戰地區的人,都急需獲得政府的財政救助。
博赫丹説,隨着戰事逐漸鎖定在東部和南部區域,越來越多的烏克蘭人選擇攜家帶口返回首都基輔。現在,基輔的生活已漸漸恢復正常,一些咖啡館和餐廳恢復營業,但麥當勞之類的連鎖店還沒有開門。天氣好的時候,人們會到公園散步,還有些青年在餐廳門口喝着開胃酒,但警笛聲和防空警報會把人們一下子拉回現實。
博赫丹前不久還從基輔開車回過老家蘇梅,沿途看到很多公路遭到戰火破壞,有的路段政府已開始着手修繕。烏方數據顯示,自2月以來,烏克蘭有超過2.4萬公里的道路受損,大量的基礎設施被摧毀,民眾生活受到的影響可想而知。儘管長久的戰事令生活變得愈發艱難,但博赫丹表示,他身邊的大多數人依然對烏克蘭軍隊保持信心,他不知道戰爭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結束。
剛從一所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烏克蘭女孩愛麗絲來自烏北部城市切爾尼戈夫。愛麗絲同家人在地下室一直等到俄軍撤出,隨后她逃難到以色列親戚家。爲了能儘快找到工作,她一度開始苦學希伯來語。愛麗絲知道,語言障礙、當地政府政策收緊令許多烏克蘭難民難以在異國他鄉維持生計,融入當地社會。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還是想在烏克蘭當老師,建一所自己的語言培訓學校,教孩子們不同的語言。我希望戰爭能早點結束。」愛麗絲前不久又隨父母到南方的敖德薩生活,而她的弟弟則在東部的哈爾科夫參加戰鬥。半年多來,戰火摧毀了愛麗絲一家在切爾尼戈夫和基輔的房子。
54歲的娜塔莎生活在基輔,原來在餐廳當收銀員。她的丈夫多年癱瘓在牀,女兒成家單過。半年多來,因餐廳老闆離開基輔,她只能重新尋找工作。娜塔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的年齡大了,很難找到像樣的工作,多虧女兒的幫助,我們才能挺到現在。幸運的是,我剛重新找到了一份服務員的工作,雖然薪水不多,但勉強夠用。」據瞭解,她戰前的月薪約合2500元人民幣,現在賺的只合1200元人民幣。談到生活中的變化,娜塔莎説:「現在人們很難聽到説俄語的人了,基輔街頭到處都能看到烏克蘭的國旗、支持烏武裝部隊的海報,以及反俄的街頭藝術。我們希望戰事快點結束,這一切都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