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8-31 00:52
每經記者 謝陶 每經實習記者 石普寧
「可以用AR去解決車內觀影和視聽體驗,車就是最大的院線。」8月22日,作為合作伙伴,在為第二天Nreal的AR眼鏡發佈會造勢時,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表示,「如果再過幾年,你説你的車不支持原生AR,車就沒法賣了。」除了李斌,Nreal還在視頻號里請來了中國移動咪咕公司總經理劉昕,以及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邀請網友共同「見證」。
無獨有偶,上個月,已經宣佈退出社交媒體與交個朋友直播公司管理層的羅永浩又一次出現在了直播間,正式公佈了其AR創業公司的名字——「Thin Red Line(細紅線)」。上演了「真還傳」之后繼續創業的羅永浩,為什麼選擇AR?「我們相信AR就是下一代計算平臺,這在科技界很大程度上也是共識了,並不是我們的創見。」在接受其他媒體稍早的採訪時,羅永浩表示。
再往回看,10年前發佈世界上第一款AR設備Google Project Glass的谷歌也在今年5月的2022I/O 開發者大會上推出了全新的AR眼鏡,並通過導覽片演示了實時翻譯的功能,其AI部門負責人Jeff Dean在社交網絡上稱之為「給世界加上字幕」。
一時間,面向C端的消費級AR眼鏡「來勢洶洶」。這一次,曾經歷過風口卻又消沉了一段時間的AR眼鏡再次「翻紅」,市場會埋單嗎?
再度起勢
在消費級AR眼鏡捲土重來之際,不妨先簡短回顧其「沉浮史」。
2014年,谷歌開始量產AR眼鏡,但因為其攝影功能一度陷入侵犯隱私爭議。此外,1500美元的定價也「勸退」了消費者,2015年1月谷歌便宣佈停售該款產品。
2018年,明星AR企業Magic Leap推出面向消費者的AR眼鏡Magic Leap One,售價2295美元。由於前期噱頭十足,加之成品不盡人意,甫一推出便惡評如潮,國內VR/AR平臺VR陀螺實測之后,稱其為「儼然還是一款未完成的產品」。
在面向C端無果之后,AR設備在面向B端的企業市場卻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這一方面的代表是微軟。2015年,微軟推出AR頭盔HoloLens,企業版售價5000美元,開發者版3000美元。2017年,HoloLens進入中國市場,商用版39188元,開發者版23488元。但他們很快就意識到,HoloLens對個人玩家來説太貴了。因此,在微軟2019年推出HoloLens 2時,開發者版本被取消,售價統一定為3500美元,同年推出的國行版定價為27388元。
疫情發生后,對於遠程技術的需求再次加速了包括AR技術在內的XR技術發展,於是,在伴隨着元宇宙的大概念背景下,消費級AR眼鏡再次「捲土重來」。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整理,從去年以來,便有Rokid Air、INMO Air、雷鳥 Air、米家眼鏡相機等多款消費級AR眼鏡面世,定價都低於3000元。
對於國內的消費者來講,Nreal或許還有些陌生,不過這個國產品牌已經是全球消費級AR市場中的「尖子生」。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佈的報告顯示,消費級AR終端市場營收規模在2020-2021年間增長了兩倍。其中,Nreal在這一領域處於「早期領先地位」,其出貨量在2021年的市場份額達到 75%,2022年上半年升至81%。
Nreal由曾在Magic Leap擔任過工程師的徐馳於2017年成立,目前已經完成C+輪融資,投資方不乏阿里巴巴、紅杉資本、高瓴創投、中金資本、愛奇藝、蔚來資本、快手等業界知名機構。2020年8月,Nreal正式推出首款面向消費者的AR眼鏡Nreal Light,並隨后進入日本、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
在今年8月23日的中國首場AR眼鏡發佈會,Nreal正式推出三款硬件產品,其中包括兩款AR眼鏡:面向開發者和先鋒用户的Nreal X,定價4299元;面向主流用户的Nreal Air,定價2299元。
8月29日,Nreal官方微博公佈了其產品的銷售「戰績」——天貓首銷日銷售額突破1200萬,並「斬獲三連」:創平臺XR品類單日銷量歷史記錄、創平臺XR品類單日銷售額歷史記錄、銷量/銷售額超天貓平臺過去60天AR/智能眼鏡品類總和。
「這是Nreal邁出的一小步,這是屬於AR的勝利。」官微稱。而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徐馳也表示,2030年全球會有10億個眼鏡戴在用户頭上。
「蛋糕」夠大
單從報告來看,AR/VR發展前景很是值得期待。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5月發佈的《全球增強與虛擬現實支出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最新預測數據,2021年全球AR/VR總投資規模接近146.7億美元,並有望在2026年增至747.3億美元,五年複合增長率(CAGR)將達38.5%。其中,中國市場五年CAGR預計將達43.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
「2021年隨着頭部互聯網公司入局,中國AR/VR市場被注入了巨大活力,發展前景廣闊。」《指南》稱,2021年中國AR/VR市場IT相關支出規模約為21.3億美元,並將在2026年增至130.8億美元,為全球第二大單一國家市場。其中,AR支出規模將以49.0%的五年CAGR快速增長。
「自2021年起,新品發佈以及頭顯廠商營銷模式的轉變使得消費級頭顯市場逐步打開,消費者市場存在非常大的待開發潛力。」《指南》預測,中國消費者市場在五年預測期內穩定增長,總規模佔中國AR/VR市場近四成。
具體到出貨量,根據VR陀螺最新發布的《2022上半年VR/AR產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2022年上半年AR頭顯出貨量約29.6萬台,主要出貨仍在海外,佔總出貨量的75%以上。國內AR頭顯上半年出貨量約4.8萬台。與此同時,2022年上半年全球VR頭顯的出貨量約684萬台。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提到,AR熱度不減,從2019年至今始終保持高速增長,不論是從融資熱度、企業數量還是產品數量上,都遠高於VR。
此外,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芯片的不斷迭代,也為AR眼鏡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進一步增能。
2018年,美國芯片企業高通便發佈了首款VR/AR專用芯片驍龍XR1。2019年年底,高通發佈驍龍XR2,其性能進一步提升,且是全球首個支持5G的XR平臺。今年5月,高通又推出了搭載驍龍XR2平臺的全新無線AR智能眼鏡參考設計。
另一方面,華為海思於2020年發佈XR芯片平臺,支持8K解碼,首款基於該平臺的AR眼鏡為Rokid Vision。此外,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Vivo、Rokid與安謀科技、萬有引力等都在佈局XR芯片產業。
從應用場景來説,目前消費級AR眼鏡主要集中於信息提示、觀影以及遊戲。
根據觀研天下數據中心的統計數據,我國AR眼鏡消費端的應用,遊戲佔比35%,影視直播佔比32%,旅遊和社交購物佔比為33%。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既定場景下,各類應用亦處於起步階段。例如,提出「打造基於自研系統的全球最大AR應用生態」的Rokid Air,目前應用商店的應用數量是「超過70款」。
「目前AR眼鏡受制於技術和理念,應用場景相對狹窄,導致用户的智能體驗感偏弱,實用性欠缺。」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軟件學院副教授翁仲銘曾表示,AR眼鏡應為佩戴者創造一個可看、可玩、可用的平行世界。
下一代計算平臺?
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羅永浩、徐迟都曾表示,AR是「下一代計算平臺」,徐馳認為,相比於幾年前剛開始創業的階段,大家已經不再懷疑AR到底是不是下一代計算平臺,而是它到底什麼時候到來。
事實上,早在2017年,如今大推元宇宙概念並將公司名稱從Facebook改為Meta的扎克伯格便做出過類似表達,「VR、AR將會是主要的下一代計算平臺,將使我們體驗到更創新的新東西。」
Meta在2014年便以20億美元收購VR公司Oculus並在VR領域持續重金投入,特別是興起元宇宙概念之后,Meta在AR/VR領域相關動作不斷。
除此之外,包括蘋果、微軟、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近年來一直在AR/VR領域發力,例如蘋果,根據外媒The Information和彭博社的最新報道,蘋果可能最早在2022年發佈頭顯產品,售價可能在1000到3000美元。
一個事實是,雖然大型科技公司一直有所行動,但AR/VR的概念始終差點火候,其中VR更是一度不再被視為手機之后的下一代計算平臺。據騰訊研究院《虛擬(增強)現實產業發展十大趨勢(2021)》,2016年至2019年為該行業低谷期,產業生態為「市場出清」,2019年以后,市場再度迎來複蘇。
「我認為,除了AR,VR(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穿戴設備等也都是下一代計算平臺可能的答案。此外隨着技術的完善,豐富的生產生活場景需求也會牽引出人形機器人、汽車機器人等需要未來計算平臺的載體,它們也有望能催生下一代計算平臺。下一代計算平臺最難突破的是應用場景,只有電池和芯片(比如量子芯片)、交互、顯示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纔可能打造出比手機有更多應用場景的、以可穿戴式設備為載體的下一代計算平臺。」在文章《智能手機之后下一代計算平臺是什麼?》中,長城戰略諮詢成渝總監徐光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