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火藥味十足!華為Mate50硬剛iPhone14,經銷商:都不想囤貨

2022-08-29 10:54

今年9月,華為Mate50系列與iPhone 14系列將幾乎同一時間搶佔高端市場,這意味着蘋果公司和華為迎來正面對戰。

8月25日,蘋果公司公眾號發出邀請函,官宣秋季新品發佈會將於9月8日凌晨1點舉行,此前,華為Mate50系列及全場景新品秋季定檔9月6日,兩場發佈會僅相隔兩天。

兩家公司的新品皆有亮點。綜合市場爆料與分析,iPhone 14系列或有衞星連接、天體攝影等功能,劉海屏將變成歎號屏,華為Mate50系列則可能支持5G通信手機殼。

「我們這兒都是惡性競爭,沒利潤,所以都不太願意壓貨。」 山西手機經銷商孟山對時代財經表示,自己會關注華為Mate50系列與iPhone 14系列的消息,但不會去囤貨。

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市場高端智能手機(批發價在400美元及以上)銷量下降10%,低於整體市場銷量14%的降幅,蘋果、華為市佔率分別為46%、11%。

蘋果要拍月亮,華為有黑科技Mate系列誕生於2013年,一直是華為高端旗艦的標杆,華為Mate40系列發佈於2020年,距今已有兩年。此次新品Mate50亮相,恰好與強勢的iPhone 14系列狹路相逢。

市場最關注的是價格,目前,市場對於iPhone 14系列是否漲價尚無確切説法。

彭博社曾援引分析師消息稱,iPhone 14系列基本款價格將保持不變,iPhone 14 Pro、Pro Max或提價100美元,之后又報道稱蘋果公司打算叫停漲價計劃,背后原因或是爲了銷量業績。

若在iPhone13 Pro的基礎上漲價100美元,iPhone 14系列起售價約合人民幣8700元。同時,有媒體爆料稱,華為Mate50系列售價5099元起,相比Mate40系列貴100元。

iPhone14系列相較於上一代有不少變化。綜合多方面爆料,iPhone 14系列將不再有mini版本,劉海屏可能變成歎號屏,有兩款機型將搭載最新A16芯片,其余的則用A15。

另有媒體分析,蘋果公司8月25日放出的邀請函或暗示iPhone 14系列三大功能:衞星連接、天體攝影、AOD息屏顯示,衞星連接功能可幫助用户在失去蜂窩電話服務時聯繫外界。

至於華為,市場爆料稱Mate50系列機型將預裝HarmonyOS 3.0,除Mate 50e搭載驍龍778G外,其余機型均搭載驍龍8Gen1 4G版,全系不支持5G網絡,但有望支持5G通信手機殼。

對於5G手機殼,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接受時代財經採訪表示,它雖然可以讓4G手機有5G網絡,但會讓手機變厚變重,影響待機時間,且價格不菲,跟5G裸機有明顯區別。

「這些年,我們迎難而上,不斷探索突破極致黑科技,終於為大家帶來了華為Mate50系列年度旗艦。」 不過,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余承東未透露「黑科技」具體是什麼。

手機行業寒冬,經銷商態度謹慎華為和蘋果公司提早開啟預熱,市場怎麼看待它們的前景?

這段時間,「果粉」鄭雅在關注iPhone 14系列的相關消息。在她看來,iPhone14系列衞星連接功能、感嘆號屏幕比較有特點,比iPhone13系列有新意。

她認為,如果這些爆料是真的,iPhone 14系列會賣爆。不過,她囊中羞澀,暫時沒有入手的打算,還會繼續用手里的iPhone12。

華強北一名揹包客對時代財經表示,由於這些爆料,自己也看好iPhone 14系列的市場表現,他準備等價格降下來后再買,再用稍高價格賣出去,同時也留一臺自己用。

華為老用户小艾稱,從前自己一直用華為手機,但近兩年華為新品很少,只能去買其他品牌,也沒有關注華為Mate 50系列的消息。

梁振鵬對華為Mate 50系列的市場表現並不樂觀。他表示,在5000元及以上的中國高端手機市場,蘋果公司現在沒有競爭對手,所以iPhone 14系列還是會佔據高端領域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CINNO Research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創下2015年以來最差的上半年銷量成績,OPPO、vivo、小米銷量下滑幅度均超20%,蘋果僅下滑2.9%。

而在華為Mate40系列發佈的2020年,CINNO Research數據顯示,華為當年在中國市場智能手機銷量約6880萬部,市場份額為22.6%,排名第一。

(文中鄭雅、小艾為化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