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8-29 07:02
來源:華夏時報
近日,《華夏時報》記者從證監會官網獲悉,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零跑汽車」)已被覈准發行不超過2.91億股境外上市外資股,每股面值人民幣1元,全部為普通股。在完成本次發行后,零跑汽車可至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此外,覈准零跑59名股東將合計7.9億股境內未上市股份轉為境外上市外資股,相關股份轉換完成后可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流通。
一般情況下,擬上市公司獲得證監會批准后,大概率會在半年內上市,部分企業甚至會更快。業內普遍認為,如果零跑汽車上市流程順利進行,其最快可能在年底前實現上市。這也意味着,零跑汽車將成為繼「蔚小理」后,第四家登陸港交所的國內造車新勢力。
銷量增長,營收增加
根據招股書顯示,零跑汽車成立於2015年12月,註冊資本為10.12億元,業務範圍涵蓋智能電動汽車整車設計、研發製造、智能駕駛、電機電控、電池系統開發以及基於雲計算的車聯網解決方案。截至目前,零跑汽車累計完成了6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中金資本、上海電氣、國投創益等,總融資金額達115.6億元。
在研發方面,目前零跑汽車已經實現了智能電動汽車核心系統和電子部件的自主研發設計和生產製造,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零跑汽車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家俱有全域自主研發能力的新興電動汽車公司。
在產品方面,零跑汽車的產品佈局主要聚焦在15萬元至30萬元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截至目前已經交付3款車型,分別是零跑S01、TO3以及C11。與此同時,中大型純電轎車零跑C01也在今年5月開啟了預售,預計第三季度上市。除上述4款車型外,根據招股書顯示,未來五年,零跑汽車將每年推出2-3款車型,包括轎車、SUV、MPV等多款車型在內的新車,覆蓋純電動和增程式兩種動力體系。
加快產品佈局為零跑汽車帶來了銷量增長,這或許也是零跑汽車赴港上市的底氣。根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零跑汽車累計交付8050輛電動車;2021年累計交付43748輛,同比增長443.5%。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按2021年車輛銷量累計,零跑汽車是全球第五大及中國第四大純電動汽車公司。
2022年,零跑汽車銷量持續增長,1-7月,零跑汽車累計交付64038輛,超越了蔚來汽車,排在造車新勢力第四位。
隨着銷量的不斷增長,零跑汽車的營收也在增加。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零跑汽車的總收入分別為1.17億元、6.31億元和31.32億元。與此同時,零跑汽車的毛利率也在逐年改善。2019-2021年,零跑汽車的毛利率分別為-95.7%、-50.6%和-44.3%。對此,零跑方面表示,毛利率改善主要是由於電動汽車交付量逐年增加,以及規模經濟導致的單位成本降低。
不過,零跑汽車也存在與其他造車新勢力一樣的困境,賣的多虧的也多。2019-2021年,零跑汽車經營虧損分別約為7.31億元、8.70億元、28.68億元,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為8.10億元、9.35億元、26.2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高達43.74億元。對此,零跑方面表示,由於新車型和智能電動汽車技術的研發投入,以及生產設施、銷售網絡的擴張,公司2022年預計將繼續產生淨虧損。
「零跑在這個時間段上市是明智的選擇。」汽車分析師王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2022年是造車新勢力鍛長板、補短板的關鍵一年。這個時候零跑上市所獲得的不僅是資金,還有品牌影響力,這也有利於零跑今后的發展。
新勢力為何力求赴港上市?
近年來,赴港上市成爲了造車新勢力們拓寬融資渠道的最優解。除零跑汽車外,哪吒汽車、威馬汽車、高合汽車等造車新勢力也傳出了赴港上市的消息。「IPO或將是造車新勢力分化的關鍵點。」在王坤看來,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謀取份額,首先就是要獲得造血能力,而IPO是獲取資金最好的辦法。
對於造車新勢力為何選擇在港股上市,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張君毅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隨着A股的要求收緊,意味着后面車企上市的條件難度會加大,在新制度下股東的關係、外資成分等都將被考慮。在對比下,港股機制更加靈活,一般情況下,上市企業從申報IPO材料到首發上市日平均只需要114天。因此,港股就成爲了科創板、創業板的有效承接地。同時相比美股,港股更接近中國A股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港股是A股的最佳替代。」
不過,在汽車分析師徐嘉平看來,港股目前在市場上的地位處於下降趨勢,這個時候造車新勢力選擇在港股上市,流通性可能較差,估值也會比其他市場低,這對於二線造車新勢力很不友好。
從現在的市場情況來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到2.0時代,智能化將成為各方爭鬥的重點。而支撐智能化研發的關鍵點無疑是大量資金的投入。因此,如何謀求資本的青睞也成為車企需要把握的重點。
中汽協副祕書長陳士華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新勢力車企在我國汽車行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他們進入汽車領域的時間並不長,且產能也不能和傳統車企動輒幾百萬輛的規模相比較,但是新勢力的能力或作用已不能忽視。在前幾年剛進入市場之時,無論是產品成熟度還是市場開發方面都處於摸索階段。但如今新勢力企業已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產量規模,在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不少傳統的車企開始向新勢力學習、取經。未來市場對於任何一家車企都是平等的,大趨勢下,都要有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方面的前瞻佈局,否則勢必會落后,畢竟這幾年也有傳統車企沒有跟上佈局而被淘汰的現象。對於新勢力們來説,在‘造車2.0’時代,競爭環境將更激烈,具體發展策略、投入、以及如何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都將成為決勝關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