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8-27 09:30
8月23日上午,美國曼哈頓,老虎基金創始人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在家中病逝,享年90歲。羅伯遜的發言人近日證實了這一消息。
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對衝基金經理之一,羅伯遜生前創辦的老虎基金,資產規模一度達220億美元,這在當時甚至超過了索羅斯的量子基金。
但這並不是羅伯遜最為人稱道的部分。2000年,當他決意關閉基金后,化身投資叢林深處「沉默的大動物」:轉型管理FOF,孵化出一支神祕、龐大而風格多樣的對衝基金派系——小虎隊(Tiger Cubs)。論開創性的組織傳承方式,論標的種類、地域覆蓋廣度,對衝基金界無出其右。
對於羅伯遜來説,當年的關停基金是否是一個明智選擇?
至今或許也難評判。但很顯然,他用另一種方式更深刻地影響着對衝基金界。
據Novus統計,2014年旗下小虎羣總規模2500億美金。當前有近200家對衝基金公司和老虎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正如一位同行曾對羅伯遜的評價:「他就像一個偉大的高爾夫球手,一杆打了一次臭手,但他贏得了整個錦標賽。」
剋制的教父
傳奇似乎總是生於絕望之中。
羅伯遜出生於美國南方,時值大蕭條時期,當時的道瓊斯工業指數曾觸及歷史最低點。6歲時,他在姑姑的帶領下接觸股票,萌生興趣。
大學畢業后,羅伯遜加入美國海軍,在軍火艦上環遊世界。1957年,退伍的他開始華爾街生涯,在證券公司kidder Peabody工作22年,前者是發明「漂亮50」指標的兩家券商之一。直到1970年,48歲的羅伯遜纔開始進入對衝基金行業。
軍旅生涯奠基了羅伯遜日后剽悍的投資和團隊管理風格。在1990年老虎基金的全盛時期接受福布斯採訪,他毫不掩飾野心:「我喜歡競爭——無論是與市場競爭還是與其他人競爭。」
他在招人時也有類似偏好:喜歡有「尖子生+運動員」特質的人,兼具體力和野心,像野虎一樣。他在公司頂層建造運動場,愛搞拉練式團建,用私人飛機把基金經理們帶到郊外,野營,攀巖,通過極限訓練,培養行動迅猛的隊伍。
這種對力量和生命力的崇拜,還體現在基金風格上。羅伯遜在管的所有基金都用貓科動物來命名,包括美洲豹,美洲虎等——老虎是其中的旗艦基金。投資者之一黑石集團首席執行官斯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曾形容羅伯遜為:「對衝基金史上為數不多創造了一個王朝的人之一」。
從1980年成立到1998年,老虎基金的資產規模達到頂峰,從成立伊始的800萬發展到200多億美元,扣費后年平均回報率31.7%。
與之對比的是,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漲幅為12.7%,老虎基金的業績一騎絕塵。在成立至清盤的20余年里,老虎基金僅有四年虧損,資產規模擴張2000多倍。
驚人業績只是一方面。在世界對衝基金歷史上,羅伯遜都是一個無法繞開的人物。作為全球最早的對衝基金經理之一,他不僅開創了一個時代,管理史上最高回報的宏觀對衝基金之一,成功預言2000年科技股泡沫,還一手培養出多位新生代的傳奇基金經理。羅伯遜留下的虎系對衝基金帝國,對今日今時的行業影響深遠。
羅伯遜的投資組合包括股票、債券、商品和貨幣的各種多頭和空頭頭寸。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兼而有之,既看宏觀,也看具體公司。並且強調分散投資,標的遍佈全球25個國家,覆蓋多種行業。這和索羅斯的集中投資+自上而下很不一樣,雖然兩人身處同一時期,在對衝基金界齊名。
關於股票投資,羅伯遜的核心投資策略,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投資業績最好200家公司,並做空業績最差的200家公司。
對於新興市場,羅伯遜有一套棒球理論。投資跟打棒球完全相反,打棒球要在強隊,哪怕自己擊球率低,也有得賺。而投資只要擊球就能賺錢,所以去新興市場更明智,那里有更野蠻、更活力的商業叢林生態,高速增長和財務造假的公司並存,雙側的機會都更多。
后期,基金逐漸偏向全球宏觀策略,考慮更廣泛的經濟政治因素,涉足大宗商品、貨幣等領域,例如做空銅價(1996)和做空泰銖(1997),還曾一度以控制全球近一年的鈀金供應而聞名,后者是汽車製造中的重要金屬。
任何投資人都有侷限。神若羅伯遜也不例外。
他的投資有一大特點:只做傳統經濟的價值股,迴避或看空互聯網。不追市場熱點,從冷門資產中挖掘機會,偏向左側交易。這一點和巴菲特略有相似。
這種迴避對老虎來説是一把雙刃劍。在20世紀最后兩年,一片互聯網狂熱中,加之重倉的全美航空公司受困,老虎基金虧損並遭受大面積贖回,羅伯遜在2000年決定關閉基金。
在老虎基金致投資者的最后一封信中,他説道:「這股熱潮不斷升溫,連基金經理也被迫入局,製造一個註定要倒塌的金字塔……我絕對相信,這股狂熱迟早會成過去,以往我們也曾經歷過。我仍很有信心價值投資是最好的,雖則市場現不買賬。」
新潮投資人或許認為羅伯遜冥頑不靈,但在短短兩個月后,一路癲狂的納斯達克就觸達了歷史大頂——此后15年再也沒能超過高點。互聯網泡沫開始破裂。
當然如今來看,羅伯遜的選擇是否必然正確,難有定論。但對投資人來説,對能力圈有敬畏心,無疑是一種優良品格。
另一種影響力
與多數退隱江湖的投資老手不同,羅伯遜開始以另一種方式繼續他的影響力。
關閉基金后,羅伯遜一方面管理自己的家族基金,另一方面把重心轉型為FOF,孵化新一代基金經理——一定程度上,這纔是他對市場影響最深遠的創舉。
一位同行曾評價,「羅伯遜對於對衝基金界的影響還會持續很多年。他創立了一個工廠,但他製造的不是小器件,而是優秀的基金經理……這的確不可思議。」
由他孵化的小虎隊(Tiger Cubs)成為對衝基金界的影子帝國,從中走出了Lone Pine、Viking Global、Tiger Global、Tiger Shark、Tiger Asia等著名基金。
據其傳記記載,截至2003年夏天,前老虎基金經理的AUM總和約佔整個對衝基金行業的10%,佔股票多/空策略總規模的20%。
20年過去,廣義上的虎羣或許更加龐大:根據LCH Investments研究,當前有近200家對衝基金公司和老虎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要麼是創始人曾在老虎工作,羅伯遜提供了基金設立的種子資本,要麼是從老虎系基金中spin-off的「虎孫」。
「小虎隊」的建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老虎基金存續期間的分拆。例如羅伯遜的老搭檔、原老虎基金總裁約翰·格里芬(John Griffin),1996年創立藍嶺資本(Blue Ridge Capital),曾多年做空「歐洲支付寶」Wirecard。他曾在大學捐贈時,將大樓以羅伯遜及羅伯遜妻子喬茜(Josie)兩人的名字命名,足見紐帶聯繫。
第二階段,老虎基金清盤后主動孵化。不僅提供啟動資金,還將位於紐約101 Park Avenue的老虎基金公司原址做成孵化器,提供辦公場地、投研和中后臺支持。例如維京環球(Viking Global)、孤松資本(Lone Pine),兩者成立15年的收益在對衝基金界僅次於橋水基金,Maverick Capital,以及在亞洲市場上活躍的老虎環球(Tiger Global Management),老虎亞洲(Tiger Asia)和Coatue,都在這一時期誕生。
第三階段,虎崽遍天下,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從老虎系基金中spin-off的「虎孫」。例如D1 Capital,從孤松資本中走出的保羅•艾森斯坦成立Vetamer Capital;前藍嶺資本投資人埃里克·黃(Eric Wong),也在去年傳出設立新基金的消息。
而從策略上,小虎隊基金有兩種比較明顯的打法——
一種是延續老爺子理念的傳統派,對科技股持保守和做空態度。這批小虎在2015年遭受重創,其中已成立十多年的虎鯊多空基金(Tiger Shark Management)、老虎消費基金(Tiger Consumer Management)直接關停。約翰·格里芬也受到影響,於2017年金盆洗手,關閉藍嶺資本,專注於慈善事業。
另一種是創新派,重倉TMT,和中國有千絲萬縷聯繫。老虎環球就很典型,以科技股見長,並將主業轉移到風險投資。創始人蔡斯·科爾曼(Chase Coleman)是Facebook、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資人,前者在2013年退出時盈利近10億美金。在2020年疫情中,老虎環球狂攬104億美元。
還有近年因喜茶、Manner等投資出圈的Coatue,持之以恆押注TMT,堅持「做多頭部TMT公司+做空高泡沫TMT公司」的策略。
這批在互聯網中搏殺的野虎,跳脫出老爺子不投新經濟的框架,風格也有很多相似:擅長高價奇襲,肯給高估值,案子推進迅速,且不做投后。
但在當前的互聯網震盪之下,無可倖免。
老虎環球折戟科技股,虧掉總倉位的一半;老虎亞洲則製造出對衝基金史上最大跌幅,Bill Hwang日前被逮捕。
但也無需太悲觀。對衝基金本就在風險中嗜血。作為真正的捕獵者,片刻餓餓肚子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