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李小龍之女起訴真功夫案開庭 真功夫風波不斷上市已擱淺

2022-08-26 17:59

  風波不斷的真功夫再被圍觀。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官網顯示,8月25日上午9點開庭審理李小龍有限責任公司起訴上海真功夫快餐管理有限公司、廣州市真功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廣州真功夫快餐連鎖管理有限公司的案件,案由為一般人格權糾紛。

  據媒體報道,李小龍有限責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企查查資料顯示,被告三家公司均為真功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企業,大股東為蔡達標和潘宇海。

  8月25日,話題#李小龍女兒向真功夫快餐索賠2.1億#登上熱搜。截至目前,真功夫方面尚未對外界迴應此事。

  真功夫商標已悄然修改

  李小龍有限責任公司起訴真功夫一事,由來已久。

  根據新京報此前報道,2019年12月25日,真功夫被李小龍有限責任公司起訴,稱其使用李小龍形象圖標多年,要求立即停止使用李小龍形象,並索賠2.1億元。

  同年12月26日,真功夫發佈迴應稱,真功夫系列商標是由公司申請、國家商標局嚴格審查后授權的,並且已經被使用了15年(截至當時)。真功夫表示,「我們的商標是否侵權,多年前也曾有過爭議,但我們的商標一直沒有被判定侵權或者撤銷的行政或司法結論。時隔多年后被起訴,我們也很疑惑,我們正在積極研究案情、準備應訴。」

  根據報道,在2004年以前,真功夫還不叫真功夫,一開始叫「168蒸品快餐店」,后更名為「雙種子」,公司整體處於創業期。2004年,真功夫創始人蔡達標花費了400萬邀請葉茂中營銷策劃機構為其策劃,改變公司品牌形象。在葉茂中團隊指導下,真功夫啟用了酷似李小龍的「功夫龍」形象,同時配合「真功夫」三個字,組合成了其使用商標。此后,真功夫餐飲飛速發展,並在全國斬獲多項餐飲榮譽。

  不過,近年真功夫的商標已做了修改。無論是門店還是其官方微博使用的真功夫商標,商標中的人物肖像和姿勢已悄然修改。

  根據新京報此前報道,2016年真功夫品牌升級,更換其LOGO設計,有質疑認為其更換或與商標侵權有關。對此,真功夫方面予以否認,稱品牌升級與所謂的涉嫌商標侵權無關,主要是基於消費者日趨年輕化的市場情況及公司打破行業瓶頸所為,還同時提升了品牌價值理念和顧客就餐體驗。

  是否侵權仍有爭議

  中國知識產權商標局中國商標網顯示,2004年1月8日,真功夫申請「功夫龍」商標註冊,2006年9月,真功夫打印商標註冊證。

  2016年,真功夫發佈了全新的品牌形象和品牌Logo。中國知識產權商標局中國商標網顯示,該商標專用權期限為2016年8月14日至2026年8月13日。該網站顯示,彼時真功夫的商標辦理/代理機構為北京金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針對商標註冊流程是否順利、「功夫龍」是否真的借鑑李小龍的形象,新京報記者曾致電該公司,當時公司對記者表示,負責人已經離職,暫時未能聯繫上。

  北京市京師(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蔣思思對記者表示,從目前看,如果起訴侵犯商標權的話,要看李小龍有限責任公司對李小龍的形象是否已經註冊商標。如果李小龍有限責任公司沒有註冊商標,也無法證明此前使用,那麼官司結果目前不好判定;如果起訴案由是侵犯肖像權,及沒有經過李小龍或者其繼承人李香凝的同意,就不屬於知識產權案件範圍。

  北京領創律師事務所沈斌律師對記者表示,根據目前瞭解的信息,這個案子涉及到的是著作權糾紛(有的消息説是肖像權糾紛)。其起訴金額較大,並且涉及到的人物比較著名,因此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沈斌認為,真功夫的圖案與李小龍在某個電影中的形象非常近似,可以與李小龍形成一一對應的關係,至少可以認為是根據李小龍的電影形象做出的改編。而美國公司是否擁有該電影中圖片的著作權,該著作權與真功夫所採用的圖案的相似度,以及侵權賠償的額度計算都將會成為關注的焦點。

  上海靖之霖律師事務所樊星律師對記者表示,目前主要的爭議點在於以下幾點。名人死后,肖像權保護的權屬大小,是否可以和商標法對抗,未註冊的名人肖像是否構成商標無效的在先權益等等。

  上市計劃因內鬥「流產」,曾有一個成為「全球中式快餐第一品牌」的夢想

  根據官網可知,真功夫有一個成為「全球中式快餐第一品牌」的夢想,「按照真功夫發展遠期規劃,至2030年,真功夫全球門店總數將達到20000家,年度營業收入超過1500億元,與麥當勞、肯德基在全球範圍內並駕齊驅,成為全球中式快餐第一品牌。」記者也注意到,真功夫和肯德基經常「貼身近戰」,門店開在一起。

  真功夫和肯德基經常「貼身近戰」,門店開在一起。

  在2020年年初,彼時真功夫方面曾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真功夫目前在全國有約600家門店,遍佈華南、華東、華中和華北各區域。總員工近2萬人。」當時正值新冠疫情初期,餐飲業損失慘重,真功夫也不例外。

  目前真功夫現狀如何,能否實現2030年全球20000家門店數的目標不得而知。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真功夫還曾有過上市計劃,但最終因內鬥未能如願。

  直到現在,微博名為「真功夫董事長蔡春紅」,簡介為「真功夫創始人蔡達標之妹」的ID,仍在其微博上掛着諸多當年控制權之爭的消息,比如「自2011年3月蔡達標陷入刑事案件起,潘宇海控制的真功夫公司就非法剝奪了大股東蔡達標方的一系列股東權利」等。

  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2006年,潘敏峰與蔡達標離婚,彼時蔡達標獲得前妻所持股權,與潘宇海就公司控制權展開了爭奪。不過,由於公司彼時為IPO籌謀引入風投公司,並未公開。 2007年,真功夫引進兩家知名風投 「今日資本(香港)」、「中山聯動」,兩家風險投資基金(各佔股3%)后,公司進行重組。企查查顯示,今日資本(香港)和中山聯動目前仍各持有真功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3%的股份。

  在進行重組后,作為董事長的蔡達標積極推進「去家族化」的動作,潘宇海被逐漸架空。2009年前后,蔡潘鬥爭進入白熱化,接連上演內訌。

  2011年,蔡達標因職務犯罪被捕,目前仍在監獄服刑,隨后,潘宇海接管真功夫。?2013年12月12日,廣州市天河區法院對蔡達標等人職務侵佔、挪用資金、抽逃出資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蔡達標職務侵佔和挪用資金兩項罪名成立,判處其有期徒刑14年,沒收個人財產100萬元,二審維持原判。

  蔡達標前妻潘敏峰於2017年7月4日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離婚后財產糾紛訴訟,稱其纔是蔡達標在真功夫公司名下股權的實際權利人,蔡達標不享有股東權利。

  裁判文書顯示,潘敏峰認為由於蔡達標未能依約履行離婚協議,離婚協議約定的「公司企業或經營實體的權利義務歸蔡達標」條款沒有生效。潘作為婚姻關係中的無過錯方、子女撫養方,在夫妻共同財產分割中應當多分,依法應享有蔡達標名義持有的真功夫公司股權的大部分。

  不過,該訴求遭到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駁回。

  也是在2018年,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就蔡達標訴真功夫公司董事會決議撤銷一案作出了二審判決,駁回真功夫公司及潘宇海的上訴,維持原判,即判令撤銷真功夫於2013年12月9日作出的《2013年度真功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第二次臨時董事會會議決議》。

  在一審中,蔡達標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撤銷《2013年度真功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第二次臨時董事會會議決議》,該會議通過選舉潘宇海先生為公司董事長的議案。

  2013年的董事會會議召開時,蔡達標因被羈押並未到會,其代理人也未能參會。蔡達標認為真功夫公司未向他合法發送上述臨時董事會會議召集通知,同時相關決議不符合公司章程,因而向法院提起訴訟。

  在2016年的一審判決中,法院認為真功夫未能合理保障蔡達標就涉案會議所享有的基本權利,會議召集通知的送達行為明顯存在瑕疵,法院支持蔡達標訴求,撤銷前述決議。

  真功夫方面隨后提起上訴。二審中,真功夫及潘宇海方面提出一審程序違法,蔡達標已經失去董事資格無需通知其參會,會議召集程序僅存在輕微瑕疵等問題,認為不應撤銷決議。但是,二審法院最終認為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終審結果意味着,潘宇海作為真功夫董事長的合法性被否定。

  不過,隨后真功夫表示,在該案件審理過程中,真功夫公司在廣州中級人民法院庭訊后提交了諸多新證據,但法院沒有審查,公司對上述判決不服,已委託律師申請再審。結果如何,目前尚未有定論。

  真功夫也做起了預製菜生意

  近年來,在居家消費的推動下,預製菜行業迅速擴容,迎來行業風口,諸多上游企業如農牧、食品,下游企業如餐飲、零售等也紛紛入局。這背后有餐飲連鎖化標準化、外賣規模化的動力,也疊加了2020年新冠疫情出現后居家消費需求的催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真功夫已經做起了預製菜生意。

  據媒體報道,真功夫開賣預製菜,同樣是爆品開路的玩法。

  「廣式風味的冬菇蒸雞腿、冬菇肉餅,魚香茄子、酸菜滷肉等下飯菜,線下堂食的幾款經典菜式,如今都能在平臺找到;相比線下堂食一個菜品,搭配米飯飲料30起步,在朴朴、淘菜菜上,可以買上兩三個中意菜式,DIY一份‘真功夫’。」

  根據餐寶典和艾媒數據,2021年預製菜的規模僅為3173億元,而餐飲規模超過4萬億,這意味着預製菜僅僅是面向B端餐飲業的需求,就有巨大的增長空間。而且,當前預製菜行業格局也高度分散,龍頭企業體量大多在10億元左右,仍有大量億元以下規模的代工廠,這也造成產品質量差異較大,口味不佳等問題。在諸多行業人士看來,「預製菜行業仍處於蓬勃發展、機會巨大的階段。」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閻俠 張澤炎 

責任編輯:李墨軒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