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線充換電一體站、加速氫能佈局,傳統能源企業加速入場

2022-08-22 19:4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凌晨 西安報道

  以殼牌為代表,傳統能源企業正在加速「新能源化」。

  近日,全球能源巨頭殼牌與蔚來合作的首座充換一體站——廈門同安殼牌站正式上線運營,站內建有1座第二代換電站和2根180kW超充樁,可提供新能源電動車一站式充電、換電服務。

  不止是充換電業務。在氫能方面,殼牌(中國)有限公司聯手申能集團所屬上海申能能創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同時在上海投資建設加氫站網絡。這也是殼牌在亞洲的首個加氫站網絡。

  左手充電站右手氫能網,殼牌僅僅是傳統能源企業轉型的一個鮮活縮影。

  近年來,隨着中國石油(601857.SH)、中國石化(600028.SH)、中國海油(600938.SH)、中國神華(601088.SH)、中煤能源(601898.SH)等傳統能源巨頭先后入場,傳統能源企業加速佈局新能源也引發諸多關注。

  「對於傳統能源巨頭而言,轉型是必然趨勢。」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就風電氫能等新能源領域而言,傳統能源企業具有先天優勢,比如豐富的行業經驗、完善的銷售網絡、雄厚的資金資源等。長期來看,傳統能源巨頭即便在新能源領域也將會長期保持其市場地位。」

  受益於此也受困於此。林伯強認為,上述優勢因素也是當下傳統能源企業轉型的關鍵「包袱」。面對此前已然完善的銷售網絡、資源架構及產業投入,多數企業若要在新能源行業有所發展,首先要「痛下決心」接受變化做出調整。

  殼牌將佈局上萬充電終端

  「預計在未來十年的某個時候,清潔能源將佔到公司能源組合的一半。」殼牌CEO範伯登(Ben van Beurden)曾於2021年公開表示。

  事實上,近一年中,殼牌在國內新能源領域動作頻頻。先是3月底,殼牌與比亞迪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以此提升比亞迪純電動汽車(B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用户的充電體驗。中國和歐洲是雙方合作關係落地首站。

  協議顯示,殼牌和比亞迪計劃成立合資公司,在國內發展電動汽車充電網絡。該合資公司將率先在深圳運營超過1萬個電動汽車充電終端,並陸續擴展到中國其他城市。

  僅5個月后,殼牌與蔚來合作的首座充換一體站——廈門同安殼牌站便正式上線運營。

  根據雙方協議,到2025年將在國內共建100座換電站;在歐洲,雙方計劃從2022年開始進行換電站的建設、運營試點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出行零售商,殼牌在全球近80個市場擁有超過4.6萬個加油站。

  就市場銷售終端而言,殼牌的零售終端網絡深入各地相對完善且能源資源優勢明顯。而作為國內新能源「新貴」,隨着汽車銷售數量上漲,蔚來與比亞迪充電服務網絡亟待完善。

  在此背景下,殼牌與國內新能源車企聯手,藉助完善的終端網絡與豐富的能源資源,以充換電站為切口,其新能源電動車相關業務佈局速度飛快且勢頭迅猛。

  值得一提的是,殼牌(中國)有限公司與申能(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申能能創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成立合資公司,以在上海投資建設加氫站網絡。

  該合資公司計劃未來五年內,在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建成6-10座加氫站;到2030年建成30座,每天可為約3000輛燃料電池卡車或公交車供應氫氣。

  一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傳統能源企業優勢十分明顯,新能源企業恰好為其提供了一個轉型的切口。一方提供資金能源、銷售網絡等資源,另一方提供專業人才、先進技術與管理等,雙方聯手未來想象空間很大。

  傳統能源企業加速入場

  「傳統能源企業轉型勢在必行。」林伯強認為,相比「跨界轉型」,傳統能源企業進入新能源更像是「過渡」。

  他認為,當下多個新能源企業也呈現出資源密集、資金密集等特點。相比於白手起家,傳統能源企業更像是站在堅實的「地基」上謀求新發展。因此,對傳統能源企業而言,想要尋找新業績增長點,入場新能源是趨勢,也是最優選之一。

  以中國石油為例,近年來,其旗下大慶油田大力實施「風光氣儲」多能互補新能源項目佈局;大港油田先后建成投產井場圍欄光伏、油田中心區屋頂光伏發電項目等5項光伏發電項目;華北油田確保2022年北京與雄安新區及周邊地熱供暖面積200萬平方米項目順利啟動等。

  此外,今年中國石化與蔚來汽車合作建設的全球首座全智能換電站,並宣佈將會在2025年之前,建設5000座智能充換電站。

  同時,中國石化所屬相關企業分別與8家單位簽署氫能產業鏈建設合作協議,攜手打造氫能應用現代產業鏈。

  傳統煤企方面,近期,國能(英德)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由中國神華間接全資控股,經營範圍包含站用加氫及儲氫設施銷售、集中式快速充電站、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等。

  此外,國內無煙煤龍頭華陽股份(600348.SH)斥資逾10億元打造單晶高效光伏組件製造基地;同時與鈉離子企業中科海鈉深度合作。

  與上述煤企類似,電投能源(002128.SZ)、金能科技(603113.SH)、美錦能源(000723.SZ)等公司均已明確提出新能源、儲能、氫能、綠電等轉型方向。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在雙碳目標下,傳統能源企業尤其是煤企不得不面對轉型的問題。且就新能源運營方面,煤炭企業僅在強勁的現金流、豐富的土地資源與發電指標等優勢方面,就已經遠超部分新能源企業。

  上述人士認為,對傳統能源企業而言,佈局新能源客觀條件十分充足,關鍵問題在於企業是否有入場意願。

  另一煤炭行業人士透露道,以煤企為例,入場新能源關鍵問題並非資金資源,問題在於技術、管理與全新的市場運作、競爭。

  林伯強則認為,目前傳統能源與新能源行業有許多共同特性,比如融資能力、資金實力、資源儲備等。相較而言,人才、管理等因素影響較小。

  他談道,相比於傳統能源企業,部分白手起家的新能源企業劣勢十分明顯。即便在新能源領域,部分傳統能源企業依然將長期保持行業龍頭地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