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2H1全球前十大CRO:藥明系趕超Lonza入局TOP5

2022-08-22 14:56

2022年H1全球CRO TOP10公司基本沒有變化,但全球排名和對應地市場份額都發生了變化。賽默飛收購PDD進入前*后,又將與IQVIA爭*的位置;LabCorp業績下滑,逆勢分拆生變故;IQVIA增長乏力,登頂留懸念;新ICON向下擴張,恐坐不穩第4;藥明系狼性擴張,趕超Lonza等進入前五;Lonza增速尚可,無奈掉出前五……前十的CRO公司都有誰?他們在干什麼?

做藥如一堵高牆,牆外的人想進來,牆里的人想出去。

近期兩項創新葯企與MNC的合作動態,都讓業內生出一種感覺:創新葯企活成了CRO。甚至有聲音調侃,中國創新葯企發展的盡頭是CDMO,因為有部分biopharma正考慮將過剩產能改為CDMO。

從外部視角來看,CXO業績已經領漲生物醫藥賽道多年,令人艷羨不已。而在CXO們看來,生物製藥公司傾向於選擇大型的CXO公司,而頭部CXO的格局基本成形,非併購很難改變,小型CXO競爭比Biotech之間有過之而無不及。

E藥經理人統計了2022上半年全球TOP10 CRO公司的數據,通過分析最強的CRO們的業績以及擴張動向,來反應生物製藥行業的變化。

相較2021年的榜單,TOP10公司基本沒有變化,但全球排名和對應地市場份額都發生了變化。賽默飛收購PDD后進入前*,併購后增長迅速,有望與IQVIA爭奪*的位置。而LabCorp(徠博科)接連收購科文斯、PAML與Chiltern成為CRO「霸主」后,似乎並未達到理想的協同作用。近日徠博科宣佈了分拆計劃。

排名變化較大的還有藥明系(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從2021年的第7名衝進了第5名,超過了競爭對手Lonza(龍沙)和Syneos。最新的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藥明系實現了37.36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67.04%,超過了除因併購並表的所有公司。

根據macroaxis數據模型,Parexel(精鼎醫藥)的收入或有所下滑,該公司自從被財團收購之后,退市、剝離信息系統和醫學影像業務,去年被原機構以85億美元轉手給了EQT私募股權基金和Goldman Sachs旗下私募股權業務部門。

01、徠博科逆勢分拆

LabCorp(徠博科)是今年上半年為數不多業績下滑的TOP10公司。上半年徠博科實現營收75.97億元,同比下滑5.06%。

比賽默飛早一些,2015年徠博科斥資61億美元收購了科文斯,由此進軍CRO領域,並開啟對CRO的併購和整合。

徠博科的步伐更急促。2014年~2017年,三年間徠博科連續併購了科文斯、PAML和Chiltern,三者都是CRO行業的佼佼者,徠博科的CXO業務規模一下子成爲了全球CXO公司之首,其也成為產業佈局最全面的CXO公司。

不過併購這把雙刃劍,徠博科體會到的「利」也只是暫時的,后續的整合纔是關鍵。整合的效果綜合反應在業績的增長上。財報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徠博科營收增長率分別為8.5%、10.1%、9.3%,之后的2019年幾乎沒有增長。從2019年Q2至2022年Q2,臨牀開發業務的複合年增長率僅為8%。利潤率上該板塊的營業利潤率僅為診斷業務的一半。

或許是沒有達到理想的協同效應,徠博科決定分拆出一家臨牀開發業務公司(原科文斯/Covance)。今年7月底徠博科宣佈了這一計劃,這項分拆預計在明年下半年完成,完成分拆后,新CRO公司也將公開上市。

雙方合併前,科文斯業務以臨牀前研究業務為主,是美國在此領域最出名的CRO公司之一,而徠博科則以為製藥企業的研發提供中心實驗室服務為核心,並且有一部分體外診斷業務。

兩家公司聯姻后,徠博科曾預計,合併后的公司將在未來三年削減1億美元的成本,並且完善服務鏈。這些現在從財務數據上覆盤很難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分拆之后徠博科的霸主之位,將由IQVIA和賽默飛角逐。

02、賽默飛爭*

賽默飛於2021年4月收購PDD,並表后躋身全球TOP3,2021年CXO板塊收入為79.2億美元。今年持續發力,僅上半年就實現約為71.68億美元的收入,接近2021年全年,同比增長超過50%,與IQVIA不相上下。

早在2017年,賽默飛就花費了72億美元併購CDMO公司Patheon進軍CXO。從入局CXO開始,賽默飛就已經布好了一步大棋,她的目標是從提供生命科學儀器、耗材拓展到生命科學服務,打通整個產業鏈的佈局。

之后便有了對PDD的收購。賽默飛在併購整合上有自己的步伐和章法,並不會一次性做幾筆收購,而是傾向於吸收融合了再進行下一步。根據財報,自2017年收購Patheon至今賽默飛保持了17%的年收入複合增長率。

PDD是國際CRO巨頭,市值超過150億美元,常年位居全球CRO市佔率TOP 10,在非臨牀藥理學/毒理學試驗等方面具有優勢。

越大的標的,后續吸收融合時間越長,賽默飛想奪下CRO冠軍寶座,仍需努力。

據瞭解,當前賽默飛在CRO領域的佈局包括從事臨牀研究的PDD、合同生產CDMO的Patheon,以及主營臨牀樣品貼籤、包裝、倉儲和物流的Clinical Trials Services。

賽默飛表示,完成對PDD的收購后,賽默飛將在臨牀開發領域提供涵蓋從藥物發現,安全性、有效性和醫療效果的評估,到藥物臨牀試驗管理,以及藥物開發和生產全流程的服務。

03、IQVIA增長乏力

2016年,艾美仕(IMS Health)與昆泰(Quintiles)合併誕生了當時全球*的CRO公司IQVIA(曾用名Quintiles IMS Holdings),2021年營收排名*。合併前,昆泰和艾美仕是各自細分領域的龍頭。

徠博科退位后,IQVIA能否順利登頂一哥的位置?現在看來答案又不清晰了,2021年時徠博科和IQVIA是唯二兩家營收超過百億美元的CRO公司,今年賽默飛大概率成為百億俱樂部一員。

這種不確定性來自於IQVIA業績連續多年增長乏力,2017年至2021年間,IQVIA營收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9.35%。今年上半年IQVIA實現了71.09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僅為3.83%,是增長幅度最小的TOP10公司。

具體來看,上半年美洲區域的研發解決方案收入有所下滑,下滑幅度約為8%,研發解決方案服務是IQVIA的*大收入板塊。從側面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美洲區域生物科技研發的情況,並不理想。

在員工規模上,上半年又增加了約4000人。IQVIA最新半年報顯示,該公司在超過100個國家佈局,大約有83,000員工。

04、新ICON向下擴張

2021年ICON佔據了行業的視野,其斥資120億美元收購了另一家CRO巨頭PRA Health Science,雙方合併后新ICON成爲了全球市場第三的CRO以及*大臨牀CRO。

從業績上來看,ICON與PRA於去年7月正式合併,合併收入達到74.62億美元,位居CRO榜單的TOP4。今年上半年,ICON實現了38.37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幅達到121.92%,這是由於並錶帶來的規模擴張。

合併之前2020年,PRA收入為31.83億美元,同比增長3.8%;而ICON同年的收入為27.97億美元,同比下降0.3%。兩家公司的員工分別有19000人和16000人。

值得注意的是,合併后的新ICON呈現出向下擴張的趨勢,中等規模或小規模的客户比例大幅上升。財報顯示2022年Q2新ICON的營收中,來自TOP25之后藥企的營收佔比達到了40.2%,中等規模或小型規模帶來的營收貢獻比例增長了12.6%。

實際上,從2016年以來ICON進行了一系列的收購,包括:Symphony Clinical Research、MediNova、MolecularMD 以及 MedPass International,來擴大基因組科學和腫瘤學領域的服務產品和臨牀研究工作。

05、藥明系狼性擴張

藥明系(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已經超過了Lonza,業內的預判提早應驗了。

今年上半年藥明系實現營業收入約合37.26億美元,同比增長67.04%,超過了榜單中除並表規模擴張的所有公司。藥明系的排位也從2021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5位。從收入規模上接近ICON,若雙方以現有的增速發展下去,今年年底藥明系大概率將超過ICON成為第四。

其中藥明康德上半年的營收為177.56億元,同比增長 68.52%,從 2018 年Q1至2022年Q2(除2020年Q1受疫情影響),藥明康德保持了連續 17 個季度的銷售收入的環比增長。美國地區貢獻了三分之二的收入,上半年收入為119.09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大部分為TOP20的全球製藥公司。

從技術方向上看,藥明康德*大業務板塊化學業務表現*,同期增長超過100%,其中工藝研發和生產(D&M)服務表現最出彩,這得益於藥明康德實施的「跟隨份子」策略,此前的早期分子進入到后期帶來的累積效應。

藥明生物上半年實現收入72.06億元,同比增長63.5%。其中臨牀前項目增長了35.4%至212個、早期(1期和2期)臨牀項目增長了27.5%至204個、后期(3期)及商業化生產項目增長了19.4%至43個,包括14個商業化生產項目。根據每個階段所需時間,其增長將得到保證。

人數方面,藥明系目前已接近40000人的規模。

今年藥明集團還宣佈了一項重大戰略,即未來十年內投資14億美元在新加坡建設一體化的CRDMO服務中心,拓展生物藥發現、開發和大規模原液及製劑生產的能力和規模,並將在2026年新增12萬升生物藥產能。

06、Lonza無奈下的「墜落」

一年半間,Lonza在行業的併購整合和競爭對手強勢增長下,從第4名掉到了第6名。

原先追趕在Lonza后面的PDD被賽默飛盯上並收購,一躍成為TOP3並進一步爭奪*的位置;原先離Lonza還有一段距離的藥明系如今已經實現了趕超,排在Lonza前面。

其實Lonza增速並不算慢的。2022年上半年Lonza實現了31.61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約17%,預計2022年這一增長將在15%左右。2020年~2021年收入增速分別為12.5%、20%。其中生物製劑部分上半年實現16.25億瑞士法郎的收入,同比增長為26.6%,超過了公司整體增長。細胞與基因板塊與生物製劑的增速差不多,上半年收入為3.44億瑞士法郎。小分子板塊、膠囊及保健成分板塊拖了點后腿,專業原料業務2021年7月1日出售了。

上半年,Lonza加大了生物藥CDMO的投資,宣佈在Stein (CH)投資5億瑞士法郎用於一個新的大型商業藥品填充和成品工廠。這一戰略投資將完成Lonza的生物製品價值鏈。Lonza表示,未來將繼續在各個部門進行投資,以擴大產能。「我們的生物製劑業務為Visp(CH)帶來了額外的商業化mRNA的產能,我們膠囊和保健部門增加了新的膠囊生產線,正朝着在2022年底實現每年2600億粒膠囊產能的目標邁進。我們還成功地在南沙(中國)、Bend(美國)和坦帕(美國)進行了小分子業務的產能擴張。」

Lonza是全球*的CDMO公司之一。其涉及CDMO時,專業的CDMO企業很少,當時所謂的CDMO還只是一些大型製藥公司利用過剩的產能為其他Biotech提供生產和服務。后來一系列密集的併購,使其業務向藥物發現、病毒載體研發等價值鏈前端延伸。2010年前后,在業務增長逐漸疲乏之際Lonza開始加速佈局大分子和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由於進入的時間早具有很大優勢。

07、Syneos還回得去嗎?

一路下滑的Syneos還能回得去嗎?

2017年,INCResearch和Inventiv Health合併成立Syneos Health,一度攀升至全球老三的位置。

今年上半年,Syneos實現26.97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8.27%,位列榜單第7名,2021年時排名第6。其中臨牀解決方案部門收入佔總收入的75.8%,同比增長了5.74%,不如公司整體增長。

過去三年來,Syneos該板塊的收入一直受到新冠大流行的影響,不過這種影響在減弱。通過財務數據可以看到,2020年Syneos的營收(44.16億美元)出現了微幅下滑,2021年通過收購贏回收入規模的增長(52.13億美元)。2021年下半年,Syneos收購了StudyKIK Corporation和RxDataScience,Inc.帶來了一些規模上的擴充。

據瞭解StudyKIK是患者招募、保留策略和實施的全球*。自成立以來,StudyKIK已惠及600多萬患者,並將310多萬患者與研究聯繫起來。RxDataScience, Inc.則是一家*的數據和分析供應商。

到今年上半年Syneos仍處於恢復階段,並未表現出顯著的增長。一般來説,會有並錶帶來的規模上的同比增長。

08、Catalent蓄力追趕

Catalent的完整財年與衆不同,一般是自然年,Catalent是從7月到次年的6月。本次統計的是2021年7月~2021年12月的數據。

在這一期間,Catalent實現了了22.42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27.6%。最近三個財年,Catalent都保持了不錯的增長,收入從2019財年的25.18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財年的39.9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6%。

近兩年Catalent展開了一些收購和剝離。2021 年 3 月,我們收購了 Delphi Genetics SA(細菌的基因克隆和蛋白表達)以及Acorda Therapeutics, Inc.(神經學療法公司)的製造和包裝資產,2021年 8月收購了RheinCell Therapeutics GmbH(細胞治療CDMO),10月收購了Bettera Holdings, LLC(營養補充劑)。同時出售了Catalent USA Woodstock, Inc. 和某些相關資產。

此外為應對新冠大流行的一部分,Catalent加快並加強了某些資本改進計劃,以擴大生產用於蛋白質生物製劑和細胞和基因療法的原料藥和藥物產品的能力,特別是位於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和意大利阿納尼,以及在馬里蘭州的商業規模病毒載體制造工廠。據瞭解強生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由Catalent負責生產。

Catalent成立於2007年,專長是製劑生產和包裝,包括口服、注射和呼吸給藥方式,在軟膠囊生產方面的全球領導地位。公司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成立的Scherer公司,該公司開發了軟膠囊的旋轉壓制設備。

09、Chaeles River改變

Charles River(查爾斯河)曾經是準備併購藥明康德的公司,后遭股東反對並支付鉅額分手費,如今收入規模僅是他的一半。

查爾斯河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18.87億美元,同比增長8.5%,排名第9。其業務主要有三部分:研究模型和服務、發現和安全評估、製造解決方案。

這兩年查爾斯河進行了密集的收購。今年4月,查爾斯河收購了合同活體研究服務提供商Explora BioLabs,補充了現有的內包解決方案服務特別是 CRADL(查爾斯河加速器和開發實驗室)業務,並提供了與新興客户羣合作的更多機會,其中許多客户從事細胞和基因治療開發。

去年6月又收購了基因治療CDMO公司Vigene Biosciences, Inc.(Vigene),提供基於病毒載體的基因遞送解決方案。此次收購后使得合作方可以無縫地進行先進模式的分析測試、工藝開發和製造。3月收購了Retrogenix,這是一家利用其專有細胞微陣列技術提供專業生物分析服務的早期合同研究機構。同月又收購了Cognate,這是一家細胞和基因治療 CDMO,為細胞療法以及CDMO價值鏈中質粒 DNA和其他投入的生產提供全面的製造解決方案。2020年底,查爾斯河還收購了Distributed Bio,這是一家下一代抗體發現公司,為治療性抗體以及細胞和基因療法的發現和開發創建了一個集成的端到端平臺。

另一方面在去年10月剝離了研究模型和服務日本業務出售給 The Jackson Laboratory ,以及將瑞典的基因治療CDMO剝離,這是收購Cognate帶來的。

10、Parexel再賣身

2017年被英國私募股權公司PamplonaCapital收購后,Parexel(精鼎醫藥)退市、剝離,之后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

根據macroaxis數據模型預估,精鼎醫藥今年上半年收入或在10~11億美元之間,增長狀態下滑的概率較大。

2021年精鼎醫藥決定剝離信息系統和醫學影像業務,其中也包括臨牀試驗管理系統、電子數據採集系統和註冊申報管理系統等。

同年,精鼎醫藥官宣將以84億美元被EQT Private Equity 和Goldman Sachs收購。精鼎醫藥首席執行官評論説,交易后其臨牀研究服務預計將以8%~9%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

精鼎醫藥承擔的業務主要是幫助製藥公司解決無法自行解決的臨牀和監管過程,包括從事多種臨牀試驗、監管諮詢和數據洞察。本次出售后將增加精鼎醫藥的藥理學研究能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