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8-22 10:05
深響原創 · 作者|李靜林
「我們比任何一個時代都呼喚硬核的突破。」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對全球形勢與企業當前境遇做出綜合分析之后,發出如此感嘆。
縱觀過去十年、二十年,諸多企業的發展或依靠得天獨厚的資源、或依靠財大氣粗的資本、或通過靈活的商業模式創新、或利用人口紅利,在水大魚大的市場中締造了一個又一個增長奇蹟。但高速的增長並非商業的常態,日拱一卒的底色在動盪的市場環境中逐漸顯露。過去的紅利已是今日的常態,時代洪流下,生存之術是什麼?機會又藏在哪里?
「那些見證時間的砂礫,方能成為能量的密鑰。」——央視《大國品牌》的一句旁白給出了答案。只有穿透時間的技術突破,被時間與實踐驗證的核心能力,纔是解碼的鑰匙。在近期的節目中,央視選取了TCL中環為案例,進一步闡釋「大國品牌」如何實現全球領先、如何助推能源轉型、綠色發展,實現商業成功的同時也造福社會。
光伏行業,國之重器
TCL中環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天津半導體材料廠和1969年組建的天津市第三半導體器件廠,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進入了太陽能單晶硅製造領域。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領域,光伏作為顛覆人類獲取能源方式的「新能源」產業沉浮跌宕、歷經了諸多風雨。
千禧年后,中國的光伏產業飛速發展。2007年,中國光伏企業接近千家,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製造國。但高光的背面卻是「三頭在外」——90%原料依賴進口、90%產品出口到歐美、90%的核心技術不在手里。
當時的中國光伏企業有想要從原材料角度突破,改變過去只是「來料加工」的模式,賽維投資建設馬洪硅料廠、英利建立六九硅業,試圖掌握原料上的主動權。但國際市場多晶硅被熱炒,主動權很難掌握。在各種無奈與忿恨下,「大國品牌」們只有一條路——用技術創新來突圍。中國華陸公司副總工程師陳維平帶領他的團隊向多晶硅核心提純技術發起衝鋒,華陸多晶硅裝置落地,創建了三項世界第一。
在歐美的各種所謂反補貼反傾銷「圍剿」下,中國光伏產業亦是選擇了技術突破的路線,2015年,突破單晶硅切割供應,一舉變革整個硅料行業,同年陽光電源逆變器效率全線突破99%。也就是這樣在技術路線上日拱一卒,中國光伏從「三頭在外」走向了三個「世界第一」:光伏製造世界第一,光伏裝機量世界第一,光伏發電量世界第一。
往事並不如煙,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技術創新,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是企業在行業、社會中立足的根本。而這一點從光伏行業的客觀規律來看亦然。
光伏行業產業鏈條很長。產業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加工和採集,主要包括對形成電池的硅料和硅片的加工。TCL中環的主要業務就居於上游,並且是該領域中絕對的頭部企業。中游主要為電池片、電池組件生產企業和系統集成企業。硅片、電池片以及組件環節市值規模接近萬億,其中盈利能力最好的企業也大多集中在上游環節。該產業的下游則集中在光伏發電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分佈式光伏發電和集中式電站兩種。
當前,光伏行業最顯著的特徵便是行業集中度較高。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在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中,產量排名前五企業在國內總產量中的佔比分別為86.7%、84%、53.9%和63.4%,頭部企業的規模效應明顯。
產業鏈條複雜、行業集中度高這兩個特點都意味着技術在競爭與發展中會是那個「拉開差距」的關鍵要素——這個領域註定是強者的較量。
我們看到,光伏行業沒有「小魚」,從國家發展戰略地位來看,光伏是中國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的一張嶄新名片和推動國家能源變革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在製造規模、產業化技術水平、應用市場拓展、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這一領域也有着必須時刻保持「創新狀態」的壓力與動力。
在國家能源局擬定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和分領域能源規劃中提到,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這也意味着我國新能源領域將會持續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到2027年,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有望接近1000GW。
時勢造英雄,這對於中國光伏企業來説是挑戰,自然也是機遇。
用技術創新克服周期
TCL中環接受了挑戰,並抓住了機遇。從將金剛線切割技術引入到光伏行業,到G12超薄大尺寸單晶硅片的發佈……技術創新的意念刻在了TCL中環的骨子里。
TCL中環總經理沈浩平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無論產銷規模如何,持續的技術開發能力,都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中環堅持走技術路線,力求不斷提升技術水平,推動技術的迭代和製造水平的提升。」這句話點明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也表達了TCL中環的戰略定位。
技術,始終是大國品牌的壓艙石,也是TCL中環賴以生存的根基。
2019年,TCL中環推出了G12「夸父」系列大硅片。該產品一經推出,便幫助TCL中環在行業內建立起全新的標準。沈浩平在公佈G12大硅片時曾表示,這是「革命性」的技術變革,將「顛覆」整個行業。
從技術指標來看,G12的直徑達到295mm(12英寸),邊長210mm,同比常規產品M2面積增加了80.5%,單片電池功率能夠達到9.92%,是常規產品發電功率的兩倍。在電池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尺寸越大意味着組件接觸太陽面積更大,發電效率自然也就更大。山東電力工程諮詢院有限公司曾做過測算,210硅片在支架上的成本減少了25%,覈算到度電成本上,最多可以降低0.1元/w。
硅片尺寸,是光伏行業在不斷探索和追求的重要技術指標之一。而以G12硅片為代表的大尺寸硅片問世,也預示着對傳統尺寸硅片的快速代替。今年2月,PV Infolink發佈報告表示,從2021年第三季度開始,大尺寸硅片的市場佔有率已超過50%,預計2022年,大尺寸硅片包括182和210的市場佔有率將達到79%。
目前,TCL中環已是全球最大的硅片供應商。根據公司規劃,到2022年末,其硅片產能將達到140GW,其中G12大硅片產能佔比將達90%以上。據CPIA預測,2025年210大尺寸硅片市佔率將達50%,2030年將超過75%。大尺寸硅片以極快的速度佔領市場,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G12硅片所帶來的積極市場反饋,對於TCL中環來説,意味着公司可以進一步獲得行業定價權、標價權和定義權,提升公司在行業中的領頭羊地位。並且在光伏這一周期性很強的行業中,領先於市場的科技創新,也能幫助企業增強抵抗風險、對抗周期的能力。
在產業層面上,做大光伏硅片,可以提升光電轉化效率,幫助下游產業鏈降低了製造成本,從而帶動了整個行業的降本增效,在能源利用的道路上,幫助各環節企業變得「越來越聰明」。
而對更大層面的社會來説,光電轉化效率每提升1%,都預示着人類在能源利用上向前邁了一大步。從做大光伏硅片開始,人類在探索清潔能源,追求節能環保的路上將會更進一步。
G12單晶硅片
電池元件有了突破性進步,下一步就要在組件環節繼續創新,疊瓦技術就是其中之一。
這項技術指的是,通過疊瓦組件將電池片一片一片地排列,形似屋頂瓦片一般,故而命名為「疊瓦」。這樣的排列組合方式,取消了傳統組件排布時電池片之間的縫隙,提高了同等發電面積的發電效率。同時,疊瓦組件採用並聯電路,較傳統組件的串聯電路擁有更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某一塊電池板的陰影遮擋或者損壞不會影響整塊電池板的發電。
TCL中環的疊瓦技術擁有全球專利體系,技術優勢顯著。通過在疊瓦技術上的不斷精進,TCL中環的製造能力被進一步提升,同時給公司帶來了更多業務增量。這是一次具有前瞻性的舉措,給TCL中環在未來應對全球化挑戰時更大的底氣。
企業創新總是環環相扣,層層推演。單一技術的演進離不開企業生產方式的革新。
自2015年起,TCL中環便開始向日本、德國等先進製造國家學習,策劃企業製造模式向工業4.0轉型,以此來進一步解決規模化製造與個性化供需之間的矛盾。
截至目前,TCL中環已形成少人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人均產值已達1000萬/人/年,人均工資超2萬美金/年,在滿足北美、歐洲勞動成本較高需求的基礎上,提升企業全球在地化製造的能力。當前,TCL中環已經實現了晶片製造體系全產線的自動化運行,並計劃於2022年底實現「黑燈工廠」。
「黑燈工廠」是Dark Factory的直譯,即智慧工廠,在未來願景下,工業機器人將會直接取代工廠人力,實現在成本和效率層面質的提升。
TCL中環智慧切片工廠
在企業制度層面,中環也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改革。2020年母公司天津中環集團混改,引入TCL科技作為股東,並實施了一系列提質增效措施。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表示:「發展光伏新能源,是TCL的重大戰略選擇,TCL中環新能源,將以技術創新,精益製造和產業鏈佈局,力爭實現光伏單晶和硅片的全球領先。」
混改之后,2021年中環在業績上實現了大幅增長。2021年,中環營收達到411億元,同比增長115.7%,淨利潤為44.35億元,同比增長更是高達200.58%。公司在運營、決策效率和成本管控能力上都得到了提升。2021年光伏硅片業務毛利率為21.2%,環比提升3.31個百分點。
戰略佈局上,TCL中環也在不斷擴大着企業版圖。
在全球佈局層面,本月TCL中環發佈公告稱,公司擬以自有資金約2億美元認購MAXN公司發行的5年期可轉債。來自美國的MAXN,在疊瓦技術上有着領先的優勢,此次強強聯合,也進一步增強了TCL中環的科技實力。
在國內佈局層面,2021年2月1日,TCL中環宣佈在寧夏投資建設50GW(G12)太陽能級單晶硅材料智能工廠及相關配套產業項目,寧夏中環定位成為全球領先、單體最大的光伏硅單晶智慧工廠、綠色工廠。項目共分四個模塊建設,目前一模塊已經全面投產,並於今年1月17日成功完成首顆G12單晶下線。
TCL中環在內蒙古中環產業城圍繞高純多晶硅項目、半導體單晶硅材料及配套項目、國家級硅材料研發中心項目等計劃總投資約 206 億元。這是TCL中環混改后的第二個重大投資項目。
正如沈浩平所説,技術的創新和迭代離不開專注,需要耐得住寂寞,尤其需要技術祕訣(know-how)的積累和沉澱。而在公司團隊建設方面,沈浩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基層員工在內的每一個員工,都必須加強自身的創新力和執行力。通過不斷地積累和吸取經驗,推動技術創新和更加Smart(智慧)的工作。」
專注、耐得住寂寞,幾乎是任何行業想要保持活力和創造動力的基本素養,李東生表示:「TCL對所有科研人員的要求是要有‘工程商人’的思維,將科技和業務互鎖,讓技術創新體現出商業價值。」
無獨有偶,在正在熱映的影片《獨行月球》中,我們也看到了TCL的身影,TCL是該部影片的獨家合作伙伴。科幻電影天馬行空,但無限的腦洞背后,需要有科技作為支撐。科幻是科技的終極想象,未來科幻的精彩是由科技進步構成的。
科幻發展之路與科技發展之路一樣,創新與投入都是艱難的,但對於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來説,又是必須做好的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