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雙匯發展:逃不出的豬周期,高分紅餵飽了誰?

2022-08-21 20:0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雙匯發展:逃不出的豬周期,高分紅餵飽了誰?|拆解半年報

  來源:野馬財經 

  雙匯發展高分紅,萬洲國際高負債。

  在這輪豬周期之下,國內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發展(000895.SZ)依舊難熬。

  8月16日,雙匯發展披露半年報,上半年公司整體營收279.6億元,同比下降19.9%;不過,公司淨利潤同比上升7.6%至27.3億元。

  儘管業績仍低於前兩年同期,雙匯發展依舊大手筆分紅,計劃派發現金紅利20.79億元,分紅率達76%。而雙匯發展持股70.33%的單一大股東羅特克斯將拿到14.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羅特克斯為萬洲國際(0288.HK)的全資附屬公司,即萬洲國際是雙匯發展間接控股股東。同一日,萬洲國際也公佈上半年業績,其中歸母應占淨利為7.01億美元,同比上升30.1%。

  無論雙匯發展業績如何變化,萬洲國際財報一如既往的亮眼。

  萬洲國際是一家在開曼羣島註冊的企業,利潤主要由其附屬公司貢獻,比如其在美國的經營主體史密斯菲爾德、羅特克斯等。雙匯發展常年豪氣分紅,一直都是在為萬洲國際輸血,后者平均每年能拿到32億元的分紅。

  逃不出的豬周期

  營收下降近兩成,雙匯發展的解釋是,2022年上半年豬價先降后升,整體低於同期。受生豬價格下降影響,公司生鮮產品銷價同比下降逾3成。

  至於淨利潤上升,主要是由於雙匯生鮮產品及包裝肉製品豬原料成本下降較多。上半年,雙匯發展整體營業成本同比下降69.1億元,降幅23.18%。

  企業營業成本的降幅大於營收的降幅,那麼所得出的營業利潤數額就更大,結果反而是淨利潤實現了正增長。

  雙匯發展主要業務為屠宰及肉類加工,主要產品為生鮮產品及包裝肉製品,處於豬產業的中下游,極易受上游生豬價格波動影響,尤其是屠宰業務。豬價下跌時,生豬的出欄量就會增加,生豬供應充足且價格低,屠宰企業往往會增加屠宰量。豬價上漲周期則反之。

  這輪豬周期對於雙匯的屠宰業務打擊也最為明顯。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雙匯發展屠宰業務收入142.21億元,同比下降32.25%,佔總營收比例從60%同比下降至50.97%,進而影響到雙匯整體收入。

  雖然目前的業務結構決定了雙匯發展逃不掉豬周期的影響,但它一直有「妙招」。比如常年向史密斯菲爾德採購低價囤儲凍肉、先款后貨以及品牌溢價等。

  雙匯集團是國內肉製品龍頭企業,產品定價空間較大,銷售網絡較為完善,也具備品牌力和品牌溢價。財報中提到雙匯與經銷商的結算方式主要是先款后貨,部分符合條件的商超可以給予一定的賬期授信。雙匯今年上半年的應收賬款、票據加起來不到2億元,而單是應付賬款一項就有29.31億元。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雙匯在產業鏈的強勢地位可見一斑。

  不過,雙匯在去年對凍品節奏把控出現偏差,造成進口豬肉盈利水平同比大幅下降,導致資產減值12.98億元,嚴重侵蝕當期利潤。

  同時在國內豬價整體下行的趨勢下,中國和美國豬肉價差明顯收窄,雙匯從關聯方進口豬肉的價格優勢也在縮小。2022年上半年,雙匯進口肉量明顯下降,更多囤儲低價國產豬肉。

  包裝肉製品是主要利潤增量

  相比較來看,雙匯包裝肉製品業務在豬周期之下顯然更「抗打」。2022年上半年,公司肉製品業務收入132.54億元,同比下降2.95%,降幅遠低於屠宰業務。

  包裝肉製品業務對利潤貢獻也更大,報告期內雙匯發展包裝肉製品毛利約42.37億元,同比增長13.64%,佔總毛利比重上升至84.64%,而同期生鮮產品毛利約6.76億元,同比則下降31.23%。

  這也使得雙匯發展在上半年加大了包裝肉產品的營銷力度,不僅請來了著名演員吳京當代言人,還聯合綜藝《向往的生活》《一起露營吧》《爸爸當家》重點推廣公司各類包裝肉產品。對於生鮮產品的營銷,雙匯發展在半年報中則鮮有提及。

  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雙匯發展銷售費用同比增長6.12%至9.24億元,且公司的經銷商、銷售人員、差旅費等都有所增加。然而,營銷投入加大,產品銷量卻是下滑的。2022年上半年,雙匯生鮮豬產品的銷量同比下降10.24%,包裝肉製品的銷量同比下降1.62%。

  事實上,雙匯產品的銷量增速近一兩年並不喜人,甚至在今年上半年出現同比負增長。其中,生鮮肉產品銷量下滑幅度最大,豬周期是客觀原因。不過,生豬價格終歸只是短期影響,雙匯更大的命題在於尋找增長新動力。

  與養豬企業擔心豬價下行不同,雙匯發展更擔憂豬價大幅上漲,給公司生產經營成本帶來壓力。

東方證券相關研報認為,下半年國內豬價高位震盪的背景下,雙匯雖生鮮產品利潤或有壓力,但國產凍肉及進口凍肉轉賣有望受益。預計下半年公司屠宰業務有望憑藉凍品利潤,實現明顯的同比增長,並在全年維度貢獻利潤彈性。

  過去幾年,雙匯增加餐飲新渠道,積極拓展電商新零售業態,與快手、拼多多、抖音等合作開展線上業務,以期實現品牌的年輕化、時尚化。

  在產品端,雙匯也一直在推出「辣嗎?辣」「智趣多鱈魚腸」等新品,調整產品結構。近兩年,雙匯還涉足了預製菜、調味品等多項新業務領域,其產品介紹中新增了雙匯家宴、速凍丸子等預製菜。在同日披露的公告中,雙匯發展還表示,擬成立團餐事業部。

  來源:雙匯發展年報

興業證券相關研報指出,隨着疫情影響褪去及新品放量起勢,預計下半年肉製品銷量將提升。但考慮到目前豬價處於高位震盪,預計下半年肉製品噸利較上半年將有所回落。

  萬隆的左右互博

  一直以來,雙匯發展的豬肉原材料供應嚴重依賴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后者是雙匯發展母公司萬洲國際(0288.HK)在美國的經營主體,其業務涵蓋生豬養殖、生豬屠宰、肉製品和生鮮豬肉的加工和銷售等。

  2013年9月,雙匯國際(萬洲國際前身)以大手筆71億美元收購美國排名第一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收購后第二年,雙匯國際在港交所上市,成爲了今天的萬洲國際。同時,萬洲國際又通過間接全資附屬公司羅特克斯,控股雙匯發展和史密斯菲爾德。

  而羅特克斯不僅是雙匯發展的控股股東,也是第一大供應商。2017-2021年,雙匯發展向羅特克斯及其子公司的採購金額分別為31.08億元、24.10億元、51.99億元、120.84億元和93.21億元。五年時間關聯採購額漲超200%。

  不過,隨着中美豬肉價差縮窄,以及近13億元的資產減值的教訓下,雙匯發展調整了原材料採購策略,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偏向國內。報告期內,雙匯對羅特克斯的採購額從2021年上半年的60.63億元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7.59億元。

  相應的,如果雙匯發展從美國關聯公司採購的豬肉少了,也將間接影響到萬洲國際的中國市場數據。半年報顯示,萬洲國際的生鮮豬肉和冷凍豬肉在中國市場的經營利潤同比減少 47.1%至3600萬美元。主要系國內生豬產能恢復、價格下跌,進口豬肉的貿易利潤減少。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披露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進口豬肉總量為80萬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65.1%。採購國產豬肉運輸更方便,也能避免外匯風險,進口豬肉亦不存在價格優勢時,屠宰企業自然會更傾向於國產豬肉。

  儘管業績尚未完全恢復,今年中期雙匯發展依舊大手筆分紅,擬派發現金紅利20.79億元,羅特克斯將拿到14.6億元。

  從萬洲國際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2013年開始一直到2021年,雙匯發展累計分紅416.36億元,羅特克斯獲得分紅收入約291.45億元。作為羅特克斯的母公司,萬洲國際平均每年能拿到約32億元的分紅。

  一方面,將雙匯發展的鉅額分紅裝入口袋,另一方面,萬洲國際每年還要償還數億美元的債務。

  《證券市場紅周刊》曾報道,近5年萬洲國際年均還款額超過9億美元,但史密斯菲爾德的利潤和雙匯的分紅無法支撐其還債。故萬洲國際2017年起不斷進行債務置換,借新還舊,將債務后移,使得其每年都有新增借款,年均新增約5億美元。

  萬洲國際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后,一躍成為國際肉製品龍頭企業,但這筆依靠槓桿撬動的收購,導致萬洲國際在2013年底債務總額飆升至74億美元。萬隆長子萬洪建去年曾爆料,2015年至2020年,雙匯在國內的屠宰量由1230萬頭跌到710萬頭。而史密斯菲爾德進行廠房改造,建設冷庫,擴大對中國的豬肉出口,2014年到現在,史密斯菲爾德資本的支出達到30億美元。

  高負債、高資本支出促使萬洲國際不斷發新債還舊債,2018年,建立了一個17.5億美元的商業票據計劃;2019年,發行了4億美元的無抵押票據等。

  來源:萬洲國際2019、2020年財報

  半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萬洲國際未償還的借款本金總額為39.19億美元(約合265.95億元人民幣),而今年內到期的借款本金總額超過5億美元。

  來源:萬洲國際財報

  但慷慨分紅的雙匯發展並不是不差錢。2020年,雙匯發展還曾拋出70億元的定增方案,主要用於佈局上游養殖業務和補充流動性。

  值得一提的是,定增募資的2020年也是雙匯分紅最為豪氣的一年,分紅金額達到80.38億元,佔當年淨利潤的128.49%。而萬洲國際2020年內到期的借款為9.02億美元。

  自1998年上市以來,雙匯已實施現金分紅22次,平均分紅率超過8成。高比例分紅使得雙匯的利潤無法留存,擴大經營規模需要新發股份,但代價是稀釋母公司股權。持股比例下降,萬洲國際能拿到的分紅也會減少。如何平衡股東利益與雙匯長遠發展,或是擺在萬隆面前的一大問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