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實探上海賽格電子市場:芯片一天一個價,MCU需求出現分化

2022-08-12 19:01

  作者/樊雪寒

  上半年以來,消費電子市場需求持續減弱,三星、戴爾、LG等大廠紛紛下調訂單,而另一方面,汽車芯片供應依舊保持緊缺態勢,整個芯片市場結構性分化加劇。那麼,市場具體情況如何?近日,記者實探上海賽格電子市場,瞭解市場情況。

  上海賽格電子市場,坐擁超過18000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地處上海市黃浦區,商圈核心,毗鄰外灘金融中心,可謂「黃金交易街」。而在當前「缺芯」的關口,一些商户卻對記者表示,諮詢的人多,下單交易的卻寥寥無幾。

  「芯片一天一個價」

  王曄是上海賽格電子市場的一名商户,代理了部分車規芯片。他對記者表示,一款型號為STM32F402RCT6的意法半導體產車規MCU目前報價為18元,有現貨,而兩周之前的價格為20元,一個月之前的價格為140元。根據他能夠查到的報價歷史記錄,這款芯片在供貨緊張的時候曾經一度被炒到450元一顆。

  王曄對記者表示,一顆型號為TLE8888QKXUMAI的英飛凌產汽車電源芯片兩周前的報價為70元,此先曾有過123元的報價,而目前信息顯示該芯片處於短缺狀態。

  劉學風也在賽格電子市場里從事代理服務,他表示,一款型號為F505CALMCANP的英飛凌產MCU芯片一周前還能找到渠道拿貨,需要等待2周左右的時間,報價為500元一顆。但現在市面上已經沒有貨了,等待的時間並不確定。

  王曄告訴記者,芯片價格的漲跌是沒有天花板的,價格漲幅超過10倍甚至20倍的芯片他都見過。「STM32F130系列的一些芯片,便宜的時候十幾塊錢,緊張的時候漲到了160元、180元,你還都搶不到貨。我們五月份有一塊芯片只要4塊多,現在40都買不到,價格變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汽車芯片供應依舊緊缺,車規MCU的價格出現分化。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告訴記者,芯片的具體用途、生產廠家等都會影響芯片的供應量繼而影響芯片的價格,目前英飛凌的幾款車規MCU都處於缺貨狀態。

  最近找李岑諮詢車規MCU報價的人不少,但是下單交易的客户缺寥寥無幾。「除了幾個老客户會聯繫下單之外,其余的人都是來問報價的。這幾天天氣熱,線下來的人不多,但是諮詢電話基本每天都有。」李岑説。

  「其實心態我也能理解,芯片的價格變化非常快,有的時候甚至是一天一變,查的時候是一個報價,買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價格了。」李岑説,在價格下跌的時候,持觀望態度的人是最多的。

  對於那些明顯持觀望態度的顧客,李岑會拒絕對方查詢報價的請求。「現在這個行情下,有的芯片我們后臺也不一定能查到報價和庫存,只能打電話再找別人問。那麼如果花了大功夫幫你對接到渠道了,你不下單或者在那邊觀望等待,等你想要片子了,人家可能庫存清空了,沒有貨了,這不就是白忙活了嗎?」

  在記者探訪的過程中,一家店的店員直截了當地告訴記者,某些市場緊張地芯片他們只能整包出。「某些芯片也是新料,現在市場上的貨並不多,要拿的話有貨期,估計要從美國直接進貨。你要的量又不多,沒幾個利潤,誰想幫你去找?」

  一位在賽格電子市場經營超過十年的店員對記者表示,「現在芯片的市場價格一天一個樣,你也不知道未來價格會怎麼走。我們都是接到訂單直接聯繫廠商或者渠道,現在沒人敢隨便囤貨了。」

  MCU需求出現分化

  現在劉學風在幫助客户查詢車規MCU報價的時候往往都會先習慣性地問一句「有沒有替代方案?」或「能不能接受同規格的其他芯片?」。王曄也表示,當查詢到的芯片顯示短缺時,他會推薦客户嘗試用國產規格類似的芯片代替。

  Counterpoint分析師Brady認為,目前中國企業在技術上是有能力佈局車規MCU市場的。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汽車上搭載的芯片關係到駕乘者的人生安全,它需要公司用很長的時間去驗證芯片的性能,公司要在這方面投入很高的成本。而目前,這對於中小型公司來説是最基本的困難點。對於國產車規MCU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可以做得到,但需要時間,也需要投資。

  招商證券的研報顯示,國內MCU廠商下游集中在消費類、小家電等領域,且MCU產品型號大多集中在8位MCU和32位低於100MHz的中低端消費應用領域。

  2022年以來隨着終端市場需求疲軟,下游砍單潮不斷在業內上演,而上游晶圓廠表現又很強勢,消費類MCU廠商不僅面臨成本、價格戰等多方壓力,庫存積壓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目前市場方面有觀點認為在8位MCU領域,市場已經處於氾濫的狀態。

  Brady表示,在國產車規芯片市場,尤其是8位MCU級別,無論是在供給層面,還是在市場賽道的佈局層面,都不必用「氾濫過剩」這樣的描述。

  「中國市場上8位車規MCU的主要競爭者還是來國際廠商。」他告訴記者,國際廠商目前在汽車芯片的產能是有限的,其他民用芯片領域過剩的產能可能會供給一部分給車用,但是這同樣需要時間。「我們預估可能達到明年的Q2或者Q4之后,車用(MCU)纔會是一個平衡的狀態。」

  中信證券公佈的研報顯示,MCU板塊國內廠商處於追趕階段,車規市場正開始初步滲透,但從市場份額上,國際廠商仍佔據主要位置。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學風,李岑,王曄均為化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