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真實生物「逆襲」:創始人煤礦起家,10 年前買下阿茲夫定

2022-08-12 16:44

頭頂首個國產抗新冠口服藥光環,真實生物的資本化之路備受關注。

7 月 15 日,真實生物宣佈,阿茲夫定片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適應症註冊Ⅲ期臨牀試驗結果達到預期,已正式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交上市申請。10 天后,阿茲夫定便獲得國家藥監局應急附條件批准上市。

8 月 2 日,真實生物在平頂山舉辦 " 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片投產儀式 "。8 月 4 日,港交所披露了真實生物遞交的上市申請書,此時距離阿茲夫定拿到上市批文也僅 10 日,可謂神速。

實際上,向資本市場衝擊之前,真實生物已經名聲大噪。在 2020 年僅有其他收入 6.8 萬的情況下,藉着阿茲夫定針對新冠治療的早期臨牀數據,迅速獲得各路資本的關注,一年多時間獲得兩輪合計 7.12 億元融資。

然而,進度上撥得頭籌,並不意味着真實生物可坐享商業化紅利。券商研報顯示,全球已有 4 款新冠口服藥上市,阿茲夫定之前輝瑞的 Paxlovid 已率先在中國獲批上市;而目前國內在研的新冠口服藥,據不完全統計大約還有 10 款。

這場商業化競逐中,單看真實生物的 " 家底 ",現有資源很難有力推動阿茲夫定大規模生產和銷售工作。據招股書,截至 2021 年底,真實生物總資產僅有 1.41 億元,經營虧損高達 1.17 億元,截至今年 5 月末的在手現金為 2.63 億元。

因此,找來複星醫藥這個合作伙伴分擔壓力,原因正在此處。但如果商業化動作較慢,真實生物依靠阿茲夫定搶佔的先機,仍有可能很快被后來者 " 抹平 "。

創始人半路轉道醫藥領域

在真實生物的招股書中,有關創始人王朝陽的介紹較為簡單。

招股書稱,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王朝陽,河南平頂山人。IPO 前,王朝陽持股 48.61%,真實生物董事長兼 CEO 杜錦發持股 17.55%。

2012 年 9 月,王朝陽創立河南真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並自 2012 年 9 月至 2018 年 9 月擔任河南真實的董事及法定代表人,在現任董事長兼 CEO 杜錦發加入之前,負責集團的決策及制定發展戰略。

2019 年 9 月起,王朝陽曾擔任非執行董事,但在真實生物赴港上市前已經辭任,目前並未在真實生物擔任董監高職務。

另據披露,王朝陽還自 2013 年起擔任中國全國人大代表,自 2017 年 11 月 28 日起擔任民革中央企業家聯誼會的副會長。

在真實生物這塊業務之外,王朝陽還從事其他產業,主要包括房地產開發、物業租賃、資產拍賣、焦油深加工、煤炭產品製售。

比如根據招股書,真實生物在河南向平頂山興宇 ( 一家由王朝陽間接擁有 80% 權益的公司 ) 租賃了總建築面積約為 2.23 萬平方米的物業用於運營。

除了招股書披露的上述履歷,根據媒體報道,不懂醫藥的王朝陽從礦業起家再到進入製藥領域,創業經歷十分豐富。

天眼查顯示,王朝陽共控制 18 家企業,經營業務涉及房地產、煤炭、金融及化工等領域。截至目前,上述 18 家企業中已註銷 7 家。

梳理上述王朝陽名下公司,最早在 2003 年,其出資成立了平頂山市寶源焦化,並通過寶源焦化持有兩家煤業公司,其中一家目前仍在正常運營,另一家已於 2019 年註銷。

2007 年,王朝陽與人合夥成立了嵩縣聚鑫礦業,該公司目前也已經註銷,同一時間設立的平頂山市石龍區金井煤業仍然存續。

2008 年,北京興宇中科投資有限公司(下稱 " 興宇中科 ")成立,王朝陽持股 95%。兩年后,興宇中科對外投資成立了河南省朝陽置業有限公司、河南照邦置業有限公司,主業皆是房地產開發。

不過,王朝陽的這些產業經營狀況可能並不樂觀。有消息稱,照邦置業曾在 2016 年拿下平頂山市西高皇村城中村改造項目,但 6 年過去了,該項目至今仍未完成。

並且天眼查顯示,上述王朝陽持股 95.5% 的朝陽置業多次被列入被執行人名單,當前被執行總金額約 2.03 億元;寶源焦化歷史上也有 5 次被強制執行記錄,金額合計爲 1207 萬元。

2011 年,在傳統產業中發展的王朝陽,不得不面臨轉型的問題。

平頂山日報的一篇報道提及,由於重特大煤礦安全事故沒有得到遏制,安全生產形勢嚴峻;地方煤炭企業兼併重組,給安全監管構成較大壓力。在此背景下,平頂山市出臺了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多項政策措施,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這次大跨度的轉型中,王朝陽迎來了他人生創業的又一個新階段,開始進軍新葯研發領域。

阿茲夫定的前世今生

創始人半路出家,沒有醫藥背景,然而在新冠藥物研發這場大賽中,為何走在前面的卻是真實生物呢?

要知道競爭對手君實生物、拓新葯業等一大批從事新冠口服藥研發的企業早已上市,具備成熟的研發體系和豐富研發管線,理論上資源和技術儲備都勝過真實生物。

實際上,王朝陽的真實生物能在創新葯研發這條九死一生的路上走的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提早拿到了阿茲夫定的知識產權,以及多位光環披身的科學大牛的加盟。

阿茲夫定的發明人為常俊標,其當時的身份是鄭州大學副校長兼化學系教授。根據平頂山日報上述報道,從 2003 年起,常俊標就開始研發治療艾滋病的特效藥阿茲夫定,后在 2009 年取得了化合物專利。

2011 年,常俊標從鄭大的實驗室轉化出來了阿茲夫定項目,找到王朝陽一起落地,北京興宇中科以 4000 萬元買下了阿茲夫定的全部專利。

2012 年真實生物成立后,興宇中科再度與鄭州大學進一步訂立補充協議,將相關知識產權轉讓予真實生物。

2013 年,真實生物自主研發的抗艾滋病 1 類新葯阿茲夫定獲得 I 期臨牀批件,第二年在國內開啟了臨牀 I 期試驗,兩年后啟動Ⅱ期臨牀試驗。

此時,阿茲夫定的商業化方向是 " 廣譜抗病毒、治療艾滋病 " 為主。不過王朝陽明白,醫藥領域自己不懂,要走通從化合物到上市新葯的轉化之路就只能借智借力。" 我一定要把人請過來。只要杜博士來了,這事就能成。"

王朝陽口中的杜博士是曾在美國工作的杜錦發。據悉,杜錦發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物化學博士,在美國擁有 23 年新葯研發經歷,曾擔任 Pharmasset(后被吉利德收購)高級主任科學家,基本成就了吉利德向 TOP10 藥企的轉變。

后來,真實生物又先后挖來了曾經美國默克的首席科學家、后來擔任石藥集團副總裁的黨羣博士,以及現任真實生物副總裁的郭昌月博士和李磐博士。

新冠疫情出現后,2020 年 2 月,阿茲夫定被發現可以抗新冠病毒后,當年 4 月便獲國家藥監局批准開展抗新冠病毒Ⅲ期臨牀試驗。

這也成爲了真實生物的轉折點。2021 年 2 月,藉着阿茲夫定針對新冠治療的早期臨牀數據,真實生物迅速吸引資本關注,完成 1.49 億元的 A 輪融資。

隨着阿茲夫定進入三期臨牀,更多資本涌向真實生物。2022 年 4 月 5.63 億元 B 輪融資后,公司投后估值約 35.6 億元,投資方為盈科資本、倚鋒資本、亞商資本、富強金融、上海迪賽諾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從招股書可知,在外部資金進入之前,真實生物處於 " 入不敷出 " 的狀態。因為除了后來對新冠病毒療效較好的阿茲夫定外,公司進度最快的是抗腫瘤藥物哆希替尼,目前尚處在 I 期臨牀,距離上市較遠。

儘管阿茲夫定作為抗 HIV 藥物在 2021 年 7 月獲批上市,但並沒有創造多少營收。

2020 年初至 2022 年 5 月末,真實生物累計收入 989.5 萬元,其中 643.4 萬元為匯兌收益淨額,其余還有政府補助和銀行利息等;同期公司累計研發支出為 2.84 億元,累計虧損 5.66 億元。

截至今年 5 月末,真實生物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約 2.63 億元。以 2022 年前 5 個月 1.14 億元研發支出的 " 燒錢 " 速度來看,這些資金支持不了多久。因此,抓住阿茲夫定片上市的窗口期去資本市場募資,成了真實生物最緊要的事。

商業化紅利有多大空間?

如果僅看財務數據,真實生物的過往業績乏善可陳。其未來的最大亮點,不外乎是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片上市后的銷售表現。

據招股書,商業化方面,真實生物已做好充分準備以啟動阿茲夫定的商業銷售。

7 月 25 日晚間,復星醫藥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復星醫藥產業與真實生物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就推進雙方聯合開發並由復星醫藥產業獨家商業化阿茲夫定等事宜達成戰略合作。

據公告,真實生物將負責阿茲夫定的臨牀前研究(如需)和工藝、生產、質量方面的研究,並承擔相應的費用;復星醫藥則負責按照國家藥監局的要求開展附條件批准后的臨牀試驗,並承擔相應的費用。

新冠口服藥被視為抗疫的最后一塊拼圖,據方正證券預測,我國新冠小分子藥物市場空間約為 420 億元。

輝瑞 2022 年 1 季度報顯示,去年 12 月 22 日 FDA 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的新冠口服藥 Paxlovid,在今年一季度實現了 14.7 億美元的收入。

業內預計,阿茲夫定片在首款國產新冠口服藥的盛名下,有望為真實生物業績增色不少。不過從真實生物列出超過 60 頁的風險因素分析,現在來判定市場空間還尚早。

綜合來看,疫情持續時間、病毒的突變、患者服藥意願、政府採購價格、復星等合作方的努力程度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阿茲夫定的銷售。

此外,不容忽視的是,公司面臨來自全球製藥企業日益激烈的競爭。

截至 2021 年底,全球已經有 50 家公司將治療新冠的抗病毒候選藥物推進至臨牀開發階段,國內包括開拓藥業、先聲藥業、前沿生物、騰盛博藥及君實生物等 10 余家企業在推進各自的新冠口服藥臨牀試驗。

簡單對比,和跨國製藥巨頭相比,真 實生物的阿茲夫定擁有價格優勢,和國內同行相比佔得先機。 但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真實生物能否將先發優勢轉化成真正的收入,目前而言尚未可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