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8-10 21:09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閲號:techsina
文/熊宇翔
來源/遠川研究所(ID:caijingyanjiu)
在電動車的發展過程中,看空機構雖然會迟到,但絕不會缺席。
特斯拉在實現連續盈利之前,曾被知名空頭「香櫞」連續做空五年,在華爾街引發了一場史詩級的「多空大戰」;2020年,香櫞盯上了當時股價暴漲的蔚來,認定其股價嚴重虛高,今年6月份,做空機構「灰熊」又再度出手,稱蔚來通過電池租賃業務誇大了收入和淨利潤率,導致蔚來股價波動。
做空機構猶如一位「老大哥」,緊盯着每家上市公司的一舉一動,隨時都準備給予沉重一擊,某種程度上也扮演着市場「清道夫」的角色,讓一些騙子公司原形畢露。
過去兩年,生於美國的兩家新勢力Nikola和Lordstown就曾被做空機構狠狠教訓過,也讓世人領略了美國版PPT造車有多野。
「下一個特斯拉」
2014年,特斯拉剛剛在硅谷掀起熱潮,特雷弗·米爾頓(Trevor Milton)用著名電氣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名字的另一半創辦了卡車公司Nikola,此舉用意明顯——電動車的世界里,我和特斯拉二分天下。
在這之前,米爾頓是一位不太成功的連續創業者。在員工口中,他精力充沛、巧舌如簧,「可以在沒有雪的情況下將雪賣給愛斯基摩人」,活脱脱一個青春版馬斯克[1]。但Nikola要走的路和特斯拉不完全一樣。
2016年,氫燃料半掛卡車Nikola One發佈,在這場商業首秀上,米爾頓充分展現了口才與野心。在對外公開的規劃中,Nikola不僅會打造氫能與電動卡車One、Two、Tre,而且會負責氫能卡車的運維,同時還售賣氫燃料,並計劃在北美建設700座加氫站[2]。
這種全鏈條生態化反的玩法,只比樂視汽車晚了一年。不過美國資本市場當時更喜歡將Nikola稱之為:卡車領域的特斯拉。
當米爾頓摸着馬斯克過河時,史蒂夫·伯恩斯(Steve·Burns)創辦的電動貨車公司WorkHorse快撐不住了,2018年虧損了3650萬美元,賬上一度只剩150萬美金,這讓他決定另起爐灶[3]。
2019年10月,通用位於俄亥俄的洛茲敦工廠因連年虧損即將關閉,數千名汽車工人面臨失業。關鍵時刻,伯恩斯以白衣騎士身份降臨,宣佈收購該工廠,成立同名公司Lordstown,將其改造為年產能50萬輛的電動車生產基地,在此生產電動皮卡Endurance。
伯恩斯當時還不知道,他挑中了一個完美的時間點。
數日后,特斯拉發佈電動皮卡Cybertruck,三天時間就獲得20萬個訂單,轉年,Nikola亦發佈氫燃料皮卡Badger。在美國,皮卡每年銷售超過200萬輛,新能源皮卡將是一個兵家必爭的千億市場。
原本與特斯拉錯位競爭的Nikola與Lordstown,和特斯拉殺入了同一個賽道。2020年6月,特斯拉股價同比暴漲3倍,未能搭上這艘火箭的投資人急於尋找下一個特斯拉。在資本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下,Nikola和Lordstown被推到了舞臺中央。
同月,Nikola在納斯達克上市,一輛車沒產的Nikola市值達到3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第二大車企福特,而后者的年銷量是200萬輛。Lordstown的上市也箭在弦上,由於手握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訂單,二級市場對其也如飢似渴。
如果一切順利,Nikola和Lordstown的高光時刻將在2020年9月降臨。
當月,通用宣佈將以價值20億美元的資產和技術換取Nikola 11%股權,併爲后者生產Badger皮卡保駕護航,雙方結成聯盟對抗特斯拉。Lordstown也獲得通用7500萬美元投資,並在即將上市的關頭,作為特朗普拯救製造業的重要政績亮相白宮,由總統親自帶貨。
這看起來會是個碩果累累的秋天:Nikola和Lordstown收穫資本支持,高管們實現財務自由;通用招安了兩位助其電動化轉型的小弟;投資人找到了下一個特斯拉;政府正在完成製造業迴流的大美中興——所有人都擁有光明的未來。
直到有人站起來發問:為何大家都在矇眼狂奔?
泡沫破裂
做空機構「興登堡研究(Hindenburg Research)」成立於2017年,這家公司以起火墜毀致使36人遇難的氫氣飛艇「興登堡號」命名,意在指出很多人為的災難本可避免。
成立前三年,興登堡籍籍無名,直到2020年他們想明白了一件事——名字又反氫氣又反過熱,自己命中註定是做空新能源車的料。
2020年9月10日,在通用宣佈計劃投資Nikola兩天后,興登堡拋出一份2萬字的做空報告,指控Nikola的故事是一個由大量謊言交織而成的複雜騙局[4]。而這份報告也揭示了一個道理:構建前景宏偉的光鮮騙局,往往只需朴素的造假手法。
比如,Nikola One在發佈時號稱功能完整,但其實只是個車殼子,連亮燈的電都是舞臺下的插頭提供的。
又比如,Nikola聲稱研發了所有關鍵零部件,然而關鍵的逆變器實質上採購自供應商,但Nikola用電工膠布遮住供應商商標,成功掌握了自研能力。
還有,Nikola曾放出自家卡車上路行駛的「實拍」視頻,但實際上卡車上根本沒有動力裝置,團隊將其拖到了一個長下坡的坡頂讓其滑行,再特意調整拍攝角度,讓卡車看起來動力澎湃……
這些淳朴的手段,大洋彼岸永遠在「大干三個月」的恆大汽車看了也要直呼內行。
面對揭了老底的做空報告,Nikola怒斥空頭嘗試操縱市場,唯恐聲譽受損的通用則出面幫腔,表示已對Nikola進行適當盡職調查,交易對雙方都有利[5]。但在興登堡邏輯嚴密、壓迫感拉滿的53連問下,這些避實就虛的表態顯得蒼白無力。
投資人們猛然驚醒,他們以為的氫版馬斯克,其實是北美賈躍亭。
做空報告發布兩周后,米爾頓被憤怒的董事會轟下了台,但這絲毫沒有挽救Nikola的信譽,通用后續宣佈取消投資計劃,僅與Nikola保持採購關係[6]。Nikola股價跳水,市值跌去80%,一批高管認定大勢已去,相繼離職。
當Nikola墜落神壇時,Lordstown恰好登頂,創始人伯恩斯與特朗普在白宮談笑風生后,2020年10月帶領Lordstown成功上市,籌資5億美元,但過於招搖的他們不幸成爲了興登堡下一個目標。
僅僅半年后,興登堡發表了一份針對Lordstown的做空報告,指出這家公司只是金玉其外,手中的核心科技其實與許多網紅奶茶店別無二致——僱託排隊,虛增訂單。
興登堡發現,Lordstown公開宣稱有10萬個訂單,但公司不僅不向客户收取訂金,反而會以50美元/個的價格,委託一些中介機構下「空單」,從而誇大訂單數量,營造炙手可熱的假象。向Lordstown下訂1.4萬輛皮卡(價值7.3億美元)的最大客户,其實只是一家2人工作室。
在真正的技術方面,Lordstown拿得出手的沒幾個,在覈心的電池技術上甚至試圖照抄Model 3的開源專利(未果)。而在首次路試時,Lordstown的測試車上路10分鍾后就自燃起火[7]。種種跡象顯示,Lordstown距離量產遠不止其聲稱的半年。
面對已經打響名聲的興登堡,Lordstown在象徵性的掙扎后,迅速走完了更換CEO-股價暴跌-生產陷入困境的流程,最后不得不將工廠賣給轉型造車的富士康,指望后者代工來逆天改命。
然而,Nikola、Lordstown的故事甚至只是美國PPT造車的冰山一角。
2020年以來,特斯拉的示範效應疊加美元大放水帶來的流動性氾濫,掀起了美國新一輪的新能源車資本熱潮,Nikola、Lordstown、Canoo、ELMS、 Fisker以及賈躍亭的FF集中上市,獲得了數十億至數百億美元的市值。
但特斯拉在上市前造出了上千輛Roadster,而上述公司上市前交付的量產車數量總和是——0。
兩年過后,它們依然未能開始交付。行業中到處都是股價大跌、泡沫破裂的慘像——Canoo表示手中資金不足以造車,Fisker告訴用户再等2年,而ELMS則在一年之內完成了整車企業從上市到破產的最速傳説。
那麼問題來了,在馬斯克吹個私有化牛X就被罰2000萬美元且丟掉董事長席位的美國證券市場,這些公司為何能在一輛車都造不出來的情況下,大搖大擺上市,大大方方暴雷?
資本饕餮
每一段壯觀的資本亂象背后,都有一次用力過猛的金融創新。
2020年,肆虐的新冠疫情和暴跌的美股,讓許多公司IPO的計劃難以進行,大量公司嗷嗷待哺之際,SPAC被推到了臺前。
SPAC是已經上市但沒有實際業務的公司,與A股的殼公司類似。它們的存在為初創企業提供了一條曲線找錢的途徑:通過收購SPAC公司借殼上市完成融資。相對於美股傳統IPO,SPAC上市的速度更快、限制條件更少,監管格外寬松。
過去,SPAC並非主流融資渠道,但在2020年的美股IPO蕭條期,高盛、美銀、花旗等投行大力開闢SPAC上市業務。在頂級投行的背書下,SPAC市場迅速繁榮,當年融資830億美元,同比暴漲500%[8]。
在這場資本盛宴中,最受青睞的行業是電動汽車,主力參與者則是散户。
這帶來的結果是,這些公司不需要經歷嚴格的層層篩選,通過SPAC,他們可以甚至只攢出一個車殼子,就開始向普通投資人兜售另一個「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轉變」的夢想。
在這些監管缺位的逐夢之旅中,普通投資者能夠獲得多大保障,主要取決於SPAC公司以及保薦商的負責程度。但熱錢過於洶涌,良心難承其重。
2020年春天,Lordstown跑遍了傳統融資渠道但顆粒無收后,高盛向其介紹了一家前高盛高管創辦的SPAC公司:DiamondPeak。公司創始人Hamamoto此前投資房地產,對汽車製造一竅不通,但這並不妨礙他在pass掉150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多家房地產公司)后與Lordstown一拍即合[9]。
《紐約時報》在一篇報道中爆料,這位前高盛合夥人在考察Lordstown時,主要關注的是電動汽車的火熱「錢景」,而非Lordstown團隊的靠譜程度。因為其獲得Lordstown的股權成本夠低,即使股價崩盤也不會遭受損失[10]。
不過,造車新勢力的創始人和高管不會眼睜睜看着股價崩盤而無動於衷,由於SPAC更寬松的限制,他們可以更快套現,不需要在漫長的股權鎖定期內和公司同呼吸共命運。
在Lordstown 2020年10月上市后至2021年3月暴雷前的短暫窗口期內,多位高管人士精準操作,累計套現了超過1000萬美元。
而在Nikola於2020年6月SPAC上市前,創始人米爾頓就迫不及待地在購買私人農場時用公司股票的購買權來抵押。在公司因涉嫌欺詐陷入困境、股價暴跌時,他仍然兩度減持,套現了價值2.84億美元的股票。
與此同時,Nikola則為米爾頓的謊言,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繳納1.25億美元的罰款,讓本不富裕的現金流雪上加霜。
由於SPAC的鐮刀實在太利,2022年,SEC宣佈將緊急加強對其監管。為規避責任,投行一改熱情態度,紛紛削減乃至取消這一業務,但SPAC催動下的PPT造車已然是一地雞毛。
美國律師LaCroix 統計,2021年有10家電動汽車公司涉入SPAC相關訴訟中,其中大部分仍在進行[11]。
儘管如此,至今仍未有任何一人受到刑罰。在這場來去匆匆的資本盛宴中,造車新勢力高管、SPAC公司以及華爾街實現共富,歲月靜好。
但總有人要替他們負重前行。
2021年,投資人對Lordstown發起集體訴訟,70歲的散户投資人George Troicky出面作為原告首席代表。在對Lordstown的投資中, 他虧掉86萬美元——這相當於一個美國普通家庭10年的收入。
參考資料
[1] Nikola founder Trevor Milton is facing criminal fraud charges. Insiders say a history of lies brought down the billionaire once considered the new Elon Musk. Business Insider
[2] 尼古拉:氫能源重卡的「特斯拉」樣本,中信建投
[3] GM sells Lordstown factory to the offshoot of a struggling EV startup,The Verge
[4] Nikola: How to Parlay An Ocean of Lies Into a Partnership With the Largest Auto OEM in America,Hindenberg Research
[5] GM conducted ‘appropriate diligence’ on $2 billion Nikola deal, CEO Mary Barra says,CNBC
[6] GM cancels deal to build Nikola (NKLA) electric-hydrogen pickup truck after many controversies,Electreck
[7] The Lordstown Motors Mirage: Fake Orders, Undisclosed Production Hurdles, And A Prototype Inferno,Hindenberg Research
[8] SPACs Party Like It's 2020,Ruth Saldanha
[9] Electric Vehicle Makers Find a Back Door to Wall Street,紐約時報
[10] Behind the Lordstown Debacle, the Hand of a Wall Street Dealmaker,紐約時報
[11] And Again: Another Post-SPAC Merger EV Company Hit with Securities Sui,Kevin M. LaCro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