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8-10 18:12
作者 | 鍾升
編輯 | 小白
近十年來,衞星通信相關的投資在一級市場可謂是十分活躍。
截止到2022年Q2,共有1727家相關企業,總融資額達到了2640億美元(此處及以下均為Space Capital VC Fund統計口徑)。
(來源:Space Capital)
按融資地區分佈,美國境內相關企業融得1210億美元,其次就是中國約為790億美元,兩國的企業融到了超過總融資額的75%。
(來源:Space Capital)
和地面通訊的發展日新月異不同,衞星通訊的發展十分緩慢。早期的對地靜止軌道衞星(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Satellites)提供的通訊能力和只能和古老的撥號連接提供的帶寬接近。
現在人們的視頻流媒體、視頻會議以及各種物聯網設備都對網絡連接有着高帶寬和低延迟的要求。GEO衞星由於距離地球最遠,帶寬十分有限,延迟動輒700ms以上,只能在特定場景中使用,如廣播、電視、軍事等。
中軌衞星(MEO)的150ms,以及低軌衞星(LEO)的40ms顯然更符合現在的個人用戶的需求。
但GEO衞星相對地面靜止,能24小時在線,MEO衞星的覆蓋時間為2~4個小時,LEO只有半個小時。要想做到大範圍的全時覆蓋,所需的衞星數量也急劇增加。
(來源:Space Capital)
2020年由於疫情因素,國際互聯網吞吐量達到了600Tbps,同比上升了35%。衞星通訊帶來的吞吐量近約2Tbps,不到總額的1%(除Starlink和OneWeb)。
但即使是如此,幾個GEO衞星的運營商仍然可以每年創造十億美元級別的營收。
截止到2020年末,衞星通訊營收最高的幾家公司分別是衞訊(VSAT.US)(Viasat)、歐洲衞星公司(SES Global)、國際通信衞星組織(Intelsat)等。
(來源:Space Capital 報告)
衞星電視是衞星通訊運營商的主要營收來源。但隨着流媒體平臺在獨家內容的競爭中獲勝,有線電視和衞星電視開始走下坡路,衞星運營商也亟需對寬帶設施進行重大投資以跟上步伐。
衞星相當於是在天空的信號基站,是一種基礎設施。但由於其高昂的製造及發射成本,這類基礎設施的建設必須考慮到潛在需求,否則摩托羅拉的銥星計劃就是前車之鑑。
但這種保守做法也使運營商投資動力不足,從而有意限制用户的帶寬,增加該類服務的稀缺性,也限制住了其他潛在用户使用該服務的可能性。
在Space Capital的調查中,使用Viasat服務的樣本平均下行速度為18Mbps,HughesNet用户的平均下行速度約為19Mbps。
而市場上的新秀Starlink星鏈,其用户的平均下行速度可以達到97Mbps。
而且根據SpaceX的「每次發射1Tbps容量上天」的宣言,截止到2021年Q4,Starlink星座甚至可能已經有20Tbps的容量在天上,這是2020年末整個市場的十倍。
Space Capital認為在2023年,Starlink部署完第一階段的4000個衞星后,整個星座會擁有超過75Tbps的傳輸能力,不過利用率較GEO運營商會低很多,僅約50%。
(來源:Space Capital 報告)
英國的OneWeb同樣會選擇快速增加衞星數量,而暫緩關注利用率過低的問題,在2023年大約會形成600顆LEO衞星組成的星座。
而當前的GEO衞星運營商則會在2023年之后纔開始發射LEO衞星。
另外,亞馬遜(AMZN.US)承諾投資100億美元的Project Kuiper星座項目已經通過FCC授權,計劃共發射3200余顆LEO衞星。但根據該授權,亞馬遜必須在2026年7月之前將1600顆衞星送入軌道。
我國也有虹雲星座、鴻雁星座、銀河航天、九天微星等建設的項目。
詳細信息請移步《王者新貴,羣雄逐鹿:風口上的太空互聯網 | 風雲主題》。
在SpaceX走出一條用重複利用火箭以大量降低發射成本的路線后,衞星通訊市場已經從舊時代向新時代邁進,通訊衞星數量也從此開始激增。
軌道和頻譜的歸屬採用「先到先得」原則,這兩類資源的稀缺性不用多説。
除了衞星之外,新時代的競爭也會聚焦在如何獲取用户上。
新航空工業時代的當前最大的應用方向主要聚焦於市場規模最大的民用寬帶業務,用户的獲取就是衞星運營商未來能否維持下去的關鍵。
當前的用户接入衞星網絡方式主要是通過運營商提供的衞星信號交流終端設備。
由於LEO衞星的覆蓋時間較短,終端設備必須擁有同時和多個衞星的通訊能力。以Starlink為首的公司推出了內含相控陣天線的終端設備。
另外,信號所在的頻譜越高,發送和接受天線之間的物理距離要求越大,導致終端設備的面積較大。整個終端的體積、重量、組件的複雜度使製造成本受到挑戰。
Starlink的信號接收終端的售價約為500美元,而Space Capital調查認為Starlink的兩代設備實際製造成本約在1300~2400美元之間,和售價之間的價格差都是對用户的補貼,目的是快速擴大市場規模。
但對用户來説,即使在購買設備時有補貼,更換運營商的替換成本和沉沒成本仍是不可輕易忽視的。
截止到2021年11月,Starlink已經向10萬名用户提供了終端設備以供測試,另外還有50萬用户在候補名單中。
SpaceX賦予Starlink的低發射成本優勢,疊加先發優勢,衞星通訊界的領導者已經展現出其身姿。
馬斯克也承諾會將Starlink剝離出SpaceX,單獨進行IPO,不過還有3~4年時間。
除了個人用戶之外,傳統政商用户同樣也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比如用於低功耗的單頻段物聯網設備,或高通量、高冗余度的連接能力,或要求同一終端設備連接不同頻段、不同軌道、甚至是不同運營商的衞星。
現階段要達到這些要求,用户就必須和多個運營商簽訂不同的合同,而且還得使用不同運營商的終端設備,較低的集成度也會影響服務整體的可靠性。
但運營商之間也開始了合作甚至是合併,如OneWeb和SES開始合作打造可同時連接各自LEO和GEO衞星的終端設備。
Viasat在2021年Q4宣佈出資73億美元收購Inmarsat。
另外,衞星通訊也可能成為地面蜂窩網絡的延伸,3GPP也在推動5G毫米波設備與衞星通信的集成。
當前的主要應用是通過衞星提供手機通訊回程服務,如OneWeb已經與AT&T合作,HughesNet已經與Omantel合作,亞馬遜的Kuiper在具有規模之后也將與Verizon合作。
在未來,可能會形成天網和地網一體化的新格局。
最后附上原文鏈接:
https://spacecapital.docsend.com/view/x93w97yaj4cf5dqw
免責聲明:本報告(文章)是基於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雲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雲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