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新規想將電動車產業鏈「去中國化」?但「這不可能一夜實現」

2022-08-09 18:49

  美國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需求增長,以及當局出於保護美國當地產業鏈而推出的法案之間,正在發生割裂。

  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AA)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隨着汽油價格攀升至歷史新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正在考慮購買電動汽車。調查中,大約四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下一輛車想換成電動車。汽車製造商持續地將酷炫的造型和最新的技術應用於電動汽車中,從而吸引了不少用户。

  汽車行業分析公司Recurrent的研究發現,自1月以來,美國人購買電動汽車的興趣飆升了70%。不過,電動汽車價格的持續上漲或將會抑制這種需求。

  根據凱利藍皮書信息,5月份美國電動汽車的平均價格為64,300美元,比上年同期上漲了近15%,比所有類別的新車平均價格高出17,000美元。由於原材料價格飆升,Rivian、通用和特斯拉等車企都提高了電動汽車價格。汽車行業專家表示,這樣下去,即便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但無休止地價格上漲會超出人們的承受能力。

  購買電動車給補貼,但又好像沒給

  近日,多家汽車製造企業表示,美國參議院一項民主黨的最新的氣候與能源協議,提議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中低收入個人提供高達7,500美元的補貼——看上去力度很大,但都是有條件的。比如,對動力電池原材料中使用國內供應的比例做出了嚴格要求。提議要求,2024年起,電池原材料至少40%來自北美或美國貿易伙伴,該比例還將每年上升,到2029年,電池組件必須100%在北美製造。

2022氣候變化與能源安全協議 2022氣候變化與能源安全協議

  另外,對用户收入和車輛價格也進行了限制。提議要求,電動貨車、SUV和皮卡價格不能超過8萬美元;轎車價格不能超過5.5萬美元,才能獲得補貼。而購車用户年收入不得高於15萬美元,夫妻兩人購買則年收入不得高於30萬美元。

  這項提議引發了美國汽車業界的強烈反響,最吃虧的就是那些供應鏈體系不成熟的美國新勢力。Rivian公司的公共政策副總裁James Chen表示,由於公司剛開始生產電動汽車,所以車輛成本比特斯拉等老牌電動汽車廠商的成本更高,因此Rivian公司旗下車輛幾乎都沒有資格獲得補貼。而根據這家公司的規劃,它在2024年前都不打算推出低價車型。

  該公司指出,一些美國本土車企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海外低成本地區,這樣就能進一步降低成本和售價,從而符合這次的「新法案」標準。而Rivian的工廠都設在美國本土,這「很吃虧」。Rivian希望能夠推迟新法案的實施,提供更長的過渡期。

  代表通用、豐田和福特等車企的汽車創新聯盟組織負責人John Bozzella表示,該提案一旦通過,將使美國市面上在售的72款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中的70%無法符合補貼條件。「當新的採購要求生效之后,沒有車型能夠獲得完整的税收減免資格」他表示。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在8月3日發佈的一項分析顯示,2023年,將僅有1.1萬輛新電動汽車可以享受這一優惠。儘管如此,該提案的發起者之一——民主黨參議員Joe Manchin堅稱:「我不認為我們應該依靠國外供應鏈來實現電氣化轉型。」

  眼下,美國一邊計劃到2030年時,新車總銷量中的一半來自電動或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另一邊卻相當於為電動車行業發展鋪設了「障礙」。

  「購買美國貨」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國無論在電動車市場規模、電動車產業鏈成熟度,乃至相關原材料的市佔率方面,都處於世界前列。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近日發佈的《中國鋰電產業發展指數白皮書》顯示,2021年全球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約為545GWh。其中,中國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為324GWh,約佔全球市場的59.4%。另根據美國先進電池聯盟(FCAB)可查詢到的最新數據,2020年,美國鋰離子電池產量59GWh,全球佔比8%。

  因此,分析人士認為,上述法案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讓電動車產業鏈「去中國化」。

  事實上,美國曆屆政府在保護本國產業鏈方面都不遺余力。1933年,時任美國總統胡佛於其任期最后一天簽下《購買美國法》(Buy American Act),要求聯邦採購須優待美國公司,在超過1萬美元的合約招標中,須在價格不超過進口貨6%的前提下,優先使用美國產品,產品中有至少一半組件由美國生產。

  1983年的《購買美國法》則進一步要求在合約總額超過10萬美元、有聯邦部份出資的大型運輸項目的相關採購中優先採用美國產品。

  2021年1月19日,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任期的最后一日,聯邦有關當局公佈《聯邦採購規則》的新修訂,將《購買美國產品法》的美國產品含量標準,以及美國產品高於進口品的價格上限提升:前者由50%提升至55%,在鋼鋁產品上則提高至95%;后者則由6%提升至20%。換句話説,就是要求美國人民放棄購買外國便宜商品,而買美國製造的更貴的商品。

  而拜登上臺后,雖然暫停執行上述法案,但他自己又在1月25日簽署了新的「買美國貨」(Buy American)行政命令。

  短期內無法「擺脫」中國

  然而,命令歸命令,但操作起來還得實事求是。就當前來説,各方企業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博拉對此坦言,雖然法案中的國內採購規則「將有助於推動對美國製造業和可持續、可擴展和安全的供應鏈的進一步投資」,但這些目標「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

  某些情況下,公司甚至可能無法追蹤自己產品組件的來源。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公司Beam Global總裁Desmond Wheatley提出了新的擔憂:「我們是一家生產美國產品的美國公司,我們相信我們遵守‘購買美國貨’命令。然而,實際上很難真正瞭解公司正在使用的組件和原材料的來源。」他指出,公司有多層級供應商,沒有人會知道三級、四級供應商的材料供應是否來自一家海外公司。

  歷史案例中,阿斯頓·馬丁因旗下車輛油門踏板存安全隱患進行召回。其踏板一級供應商是英國公司Precision Varionic International,二級供應商是來自香港的Fast Forward Tooling,層層轉包到N級供應商深圳科翔模具有限公司。而科翔則再度轉包給東莞合成塑料公司。

  這在汽車行業里是一個普遍現象。因此,回到「購買美國貨」的背景下,企業極有可能發生「我認為我遵守了法案,但實際上卻沒遵守」的情況,堪稱「薛定諤的貨」。

  那麼,目前完全不依賴海外的美國動力電池公司存在嗎?存在,但太弱了。根據美國媒體INSIDEEVS報道,唯一一家完全獨立,不屬於任何外國公司的美國本土電池製造商,是位於印第安納波利斯的「EnerDel」。不過,這家企業的電池產能僅為200MWH。相比之下,7月,寧德時代宣佈在德國投資新建的電池工廠,計劃在2022年達產后形成14GWH的產能——兩者產能相差70倍。

  原本,寧德時代還將在美國建廠,但根據《彭博社》8月4日的報道,原計劃在未來幾周公布美國建廠消息的寧德時代,現在鑑於中美關係將延期公佈建廠計劃。雖然這對於寧德時代而言會造成一定的業績影響,但這對於當地消費者而言更為「致命」,他們將不得不因為法案而被迫支持國貨,從而錯失電動車成本下降帶來的福利。

  現在,壓力來到了美國這邊:到底是繼續「保護國產」,還是放松口徑,與海外供應商,尤其是中國供應商展開合作。

責任編輯:李墨軒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