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8-09 16:29
受貴金屬價格波動影響以及落實監管相關要求,商業銀行正在逐步加大對貴金屬業務的調整力度。繼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大行之后,近日,招商銀行也停辦了個人紙貴金屬雙向交易等多項業務。
招商銀行公告顯示,招商銀行個人紙貴金屬雙向交易業務、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個人實盤紙黃金紙白銀買賣業務及「招財金」業務即將停辦,上述業務的持倉客户及現貨庫存客户請於2022年10月17日前擇機自主平倉。
受訪專家對此分析認為,近期多家銀行收緊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的原因主要還是防範潛在風險,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另外,落實監管相關要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多家銀行收緊個人貴金屬交易
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已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等多家銀行收緊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具體措施包括提高風險評級、上調保證金比例、設置持倉限額、調整部分渠道交易功能等。
對於業務調整的原因,多家銀行在各自的公告中提到,貴金屬市場價格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加劇,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顯著增強,個人貴金屬交易類業務的投資交易風險上升。
招商銀行在公告中解釋相關業務調整的原因時表示,「為順應市場形勢變化,更好地保護投資者權益。」根據招行2021年年報,當年該行財富管理手續費及佣金收入358.41億元,其中,代理貴金屬收入1.96億元,佔比約為0.55%。
那麼,什麼是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以紙黃金買賣業務為例,它是一種個人憑證式黃金,投資者按銀行報價在賬面上買賣「虛擬」黃金,買賣交易記錄只在個人預先開立的「黃金存摺賬户」上體現,不發生實金提取和交割。
今年以來,受美聯儲大幅加息等因素影響,貴金屬價格並不穩定。以黃金為例,今年國際金價接連下挫,根據同花順數據,倫敦現貨黃金價格從3月的最高超過2000美元一度跌破1780美元關口,跌幅超14%。
貴金屬等中間衍生品業務將有序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貴金屬等中間衍生品業務的有序退出,亦被認為是商業銀行按照監管要求作出的整體舉措。
2021年12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共同發佈《關於促進衍生品業務規範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將商業銀行面向個人客户發行的「紙貴金屬」之類產品,劃歸為衍生產品。
《徵求意見稿》特別強調了對個人投資者的保護,金融機構應當堅持主要面向非個人投資者開展衍生品業務的原則,嚴格實施合格投資者標準審查。銀行保險機構不得通過櫃檯與個人客户直接開展衍生品交易,不得為企業提供以非套期保值為目的的交易服務。其他金融機構確需為個人客户提供衍生品交易服務的,應當對個人客户制定更為審慎的參與要求。
實際上,早在2021年8月,招商銀行就已宣佈暫停相關業務的新開倉交易功能。特別是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后,商業銀行已經認識到這類業務較高的風險特徵,特別是對於個人客户而言。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商業銀行逐步退出代理上金所個人貴金屬業務將按照如下思路進行:暫停新增客户→提高交易門檻和風險測評標準→暫停新開倉→關閉符合條件的無持倉客户賬户→壓縮客户體量、交易量→只有少量存量客户→完全暫停。
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
面對收緊的貴金屬投資通道,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如何選擇?
「短期看,投資者需要增強對貴金屬市場波動風險的防範意識。在市場波動大時,適度調整倉位,增強投資穩健性。」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雖然貴金屬投資渠道收緊,但國內市場發展很快,投資者可以選擇的投資品種日益多元化,投資者可以按需選擇。
而「優先選擇低風險投資渠道」是業內專家普遍的建議。專家認為,外匯產品、商品期貨、金融衍生品等高風險投資,對投資經驗和風險承受能力要求較高。對於投資者而言,如果仍打算繼續從事貴金屬交易,應及時關注國際金融市場變化,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適當調整投資倉位,更有效地防範投資風險。此外,個人投資者可以優先選擇相對低風險的替代投資渠道,如黃金ETF基金、黃金類股票、投資金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