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被稱為「ABCD」的西方四大糧商,是怎麼大發「戰爭財」的?

2022-08-08 07:35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伍鐸克 環球時報記者 楊沙沙】法新社7日報道稱,烏克蘭駐黎巴嫩大使館表示,第一艘從烏克蘭出發的運糧船「拉佐尼」號將無法於7日當天抵達黎巴嫩的黎波里的港口。當被問及無法按時抵達的原因時,該使館表示「無法提供更多信息」。此前一天,「FULMAR S」號乾貨船抵達烏克蘭南部切爾諾莫斯克港口,這也是俄烏衝突以來首艘駛往烏克蘭港口採購谷物的船隻。全球糧食市場看起來將逐漸擺脫俄烏衝突的影響,最近,已有多方在警告「世界糧食危機」。但事實上,全球糧食市場的走勢一直控制在西方四大糧商手中。就在西方企業紛紛從俄羅斯撤資,向莫斯科施壓的同時,四大糧商卻低調攥緊當地的市場資源,希望能夠繼續控制全球糧食市場的走勢。

  「ABCD」都是誰

  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被稱為國際四大糧商。這四家被簡稱為「ABCD」的國際糧商,控制着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是全球最大的農業生產、加工及製造公司,也是全球最大油菜籽、玉米、小麥等農產品加工廠商。嘉吉是美國規模最大的私營企業,邦吉是全球最大油籽加工商。這3家都是美國企業,路易達孚來自法國。

  據彭博社報道,2022年第二季度,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核心農業業務和油菜籽產業税前利潤從去年同期的5.7億美元增至11.2億美元。邦吉公佈今年第二季度營收情況,顯示利潤較去年同期增加15%。彭博社引述邦吉首席執行官赫克曼的公開講話説:「由於需求持續強勁,供給更為緊張,我們的利潤向好,今年的盈利預期在20%以上。」

  英國《衞報》曾這樣形容四大糧商——「只要你活在世上,就不可能擺脫四大糧商」。人們日常生活中吃到的米麪糧油、白糖巧克力、肉類海鮮等,絕大部分都掌控在四大糧商手中。正當俄烏衝突引發全球糧價大漲時,國際糧商巨頭卻在忙着發「戰爭財」,利用糧食供應短缺的機會大肆推高糧價。

  作為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俄羅斯境內的四大糧商分支企業不計其數。俄烏衝突爆發后,這些公司的業務雖然受到影響,但間接推高的糧價足以彌補這部分損失,甚至賺得比之前更多。俄烏衝突爆發后,西方多個企業陸續退出俄羅斯市場,但這些糧商不為所動。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和嘉吉表示,繼續在俄羅斯開展農業業務是合理的。市場研究機構Logistic OS稱,自烏克蘭局勢升級以來,國際糧商的農作物產量並未大幅改變。數據顯示,近幾個月來,嘉吉、路易達孚均從烏克蘭出口小麥。

  他們的「殺手鐗」

  四大糧商控制全球糧價的「殺手鐗」是掌握着全球糧食運輸的進度。以嘉吉為例,該公司掌控全球最大的水路運輸船隊(包括內河運輸和海洋運輸),擁有一支由超過500艘輪船組成的干散貨運輸船隊,在全球近1000個港口進行貨物裝載工作,年運輸量超過20億噸。

  爲了確保高利潤的周期儘可能延長,糧商們並不急於加快運輸速度,而是將責任推給衝突國以及西方政府。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首席執行官盧西亞諾近期接受採訪時表示,俄烏衝突后,該公司幫助烏克蘭的糧食出口,但嘗試的均是內陸河道的運輸方式,影響有限,所以糧商還是指望俄烏簽署糧食出口協議。

  其實,四大糧商發「國難財」「戰爭財」由來已久。美國嘉吉創始人威廉·嘉吉在1865年美國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靠倒賣糧食發家。嘉吉多次瀕臨破產邊緣,但最終被兩次世界大戰救活,並且藉着戰爭的機會,成功地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東方艾格農業諮詢有限公司高級分析師馬文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ABCD四大糧商已經在全球市場形成壟斷主體。種種跡象表明,早在6年前,俄羅斯、烏克蘭等產糧國的農產品大量流入世界市場后,四大糧商就注意到自己利益受影響。以美國農場主、軍火商等組成的財團,不斷遊說美國政府挑起俄烏衝突。衝突爆發后,俄烏糧食出口能力受損,四大糧商則從中賺取大量利潤,最新的季度財報就能説明問題。

  馬文峰告訴記者,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四大糧商都是在全球危機期間發家的,多數時候都少不了美國政府背后的推動。美國控制他國農業主要有兩個辦法:第一,收購糧食時壓低價格,形成壟斷后,再抬高價格賣出;第二,農民所需的種子、化肥等大都掌握在四大糧商手中。他表示,美國就是採用「兩頭欺負農民」的辦法,將高度分散的農業市場逐漸壟斷在自己手中。

  對中國影響

  四大糧商對於中國糧食市場也有不小的影響。以大豆為例,中國是全球大豆最主要的買家之一,巴西是全球大豆主要生產國,但都沒有大豆定價權。美國則牢牢掌握着全球大豆定價權,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決定着全球大豆價格走向。四大糧商通過操縱大豆價格收割全球財富。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近日在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報》發表署名文章「全球糧食危機的幕后黑手」。文章提到,全球糧食生產、貿易包括定價權等都掌握在美西方國家及其糧商手中,包括中俄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際上並沒有多少話語權和影響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糧食問題矛頭對準俄羅斯和中國,譴責俄軍事行動構成「戰爭饑荒罪」,炒作所謂「中國超需囤糧」等謬論,給中俄扣上製造糧食危機的帽子。

  馬文峰表示,破解四大糧商壟斷的關鍵,就是要發展本國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力。「國際糧商最害怕糧食生產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越低下,意味着當地農業越落后,越容易被糧商操作控制,」馬文峰稱,目前,中國農業生產力比過去20多年有很大提高,但跟國際農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在擴大。只有國家農業變強,中國在國際上纔有糧食定價權,國內糧食價格纔不會受國際糧價波動影響。

責任編輯:李思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