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數據「造假」?油價單周暴跌10% 但最大的利空卻可能誤導人

2022-08-07 11:43

對於拜登政府而言,本周國際原油和美國汽油價格雙雙大跌的景象,或許是他們眼下最為樂於見到的一幕。

美國WTI原油本周重挫近10%,創下了4月初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周五收盤時更是失守了89美元關口,徹底回到了俄烏危機前的低位水平。與此同時,美國汽油價格也大幅下挫。數據顯示,美國普通無鉛汽油均價本周已降至每加侖4.16美元,較6月14日創下的每加侖5.02美元的前期高點低了約17%。

從消息面看,本周原油市場的利空消息確實不少——OPEC+會議宣佈的微幅增產,雖然對壓制油價未能起到太大的幫助,但利比亞宣稱原油供應恢復至巔峰的120萬桶/日,仍令供應端的緊張局面有所緩解。而在需求端,美國官方數據顯示汽油需求驟降,更是給油市空頭提供了最具殺傷力的「武器」……

然而有意思的是,臨近本周結束時,不少業內人士卻開始對美國汽油需求是否真的出現大幅下降,產生了質疑,而且拋出了諸多能證明官方數據不準確的「力證」,這毫無疑問也再度在原油市場和華爾街引發了一番熱議!

油市最大利空可能是「捏造」的?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本周報告稱,7月美國四周汽油需求均值已降至了2020年同期水平下方。要知道,當時美國可是正處於新冠疫情大流行帶來的經濟陣痛之中。

image

該報告一經發布,就引發了原油和汽油市場的大量拋盤,紐約汽油期貨在當天盤中的跌幅一度高達25美分/加侖。

毫無疑問的是,雖然年內的高油價對大多數美國司機來説都是一筆不菲的開銷,也勢必會令他們削弱消費,但官方汽油需求數據的下降幅度之大,仍讓許多人感到驚訝,也因此令他們對數據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

「這是我第一次在就業市場強勁的情況下,觀察到汽油需求減弱,」Again Capital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John Kilduff表示,「強勁的就業和近來較低的價格表明,EIA的需求數據是反常的」。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儘管汽油需求下降有很多看似合理的原因:更多的人在家工作,歷史性的通脹導致家庭預算縮水,汽車正變得更加省油等。然而,EIA的數據似乎仍與其他需求指標不一致,這些指標描繪了一幅需求更為旺盛的圖景。

例如,就在EIA表示汽油需求量開始低於疫情第一年同期之際,另一項需求指標卻顯示它在上升。根據美國知名加油站導航網站GasBuddy的數據,截至7月24日當周,零售汽油日需求量達到了逾950萬桶,為今年以來最高。GasBuddy調查了15萬家加油站的交易量。

image

此外,煉油企業也並未看到需求放緩。美國煉油巨頭Valero首席商務官Gary Simmons上周表示:「我可以告訴你,通過我們的批發渠道,確實沒有任何需求下降的跡象。數據顯示市場出現了3%到5%的需求破壞,但我們的系統中並沒有看到需求下降的情況。」

美國的汽油儲量數據似乎也與需求的下降並不相符。鑑於煉油企業面臨增產汽油的壓力,今年夏天它們一直在開足馬力,如果汽油需求真的下降,汽油庫存應該會迅速上升。但上個月汽油庫存基本持平,仍處於五年來的低點。

對此,有網友甚至認為,拜登政府是在「捏造數字」以壓低油價。因為自EIA延迟公佈數周的報告后,汽油需求數據一直很糟糕。

真相究竟如何 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美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提供如此詳細的全國石油供需狀況數據的主要石油消費國和生產國。

EIA每周和每月供需庫存報告,都會記錄國內庫存的流入和流出情況,併爲往往不透明的市場提供更多清晰度。這些數據通常也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能源市場的價格波動,因此其準確性和完整性至關重要。

EIA發言人Chris Higginbotham本周在被問及這一潛在異常時表示,「我們目前無法做出解釋。」

目前,一種相對合理的猜測是,鑑於該機構的汽油供應量數據衡量的是煉油廠和散貨碼頭等主要儲存場所剩余的產品數量,並無法完全追蹤司機從加油站購買了多少加侖汽油。

當然,最終真相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不過投資者可能得要等上近兩個月……

EIA的月度汽油需求數據往往會與周度數據存在嚴重分歧,前者的準確性要高很多。例如,今年2月最后一天發佈的12月需求數據,就比同期的周數據高出了77.7萬桶/天,相差高達9%。如果9月底公佈的7月月度數據顯示較周度數據多出了數十萬桶,也將完全在EIA的「典型」誤差範圍之內。

image

Higginbotham指出,每周的數據來自對受訪者的抽樣調查,而每月的數據則來自對受訪者的普查。

Tudor Picking Holt & Co.能源研究主管Matt Murphy也建議投資者不要太迷行周度數據,「儘管汽油需求在進入夏季后確實低於我們的預期,但EIA報告中提供的周數據可能在每周之間有很大波動,不一定能反映需求趨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