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8-05 17:55
北京時間8月5日凌晨,特斯拉在美國得州超級工廠舉行年度股東大會,就13項提案進行投票表決。其中,第四項提案,即特斯拉將按照3比1進行拆股的提案獲得股東會通過,這意味着特斯拉將在兩年內實現第二次拆股。
特斯拉盤后股價未見明顯升幅,不過自7月21日公佈今年第二季度財報后,特斯拉的股價已上漲超過20%。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股東大會上表示,特斯拉有望在今年衝擊150萬輛的交付目標,並承諾今年將推出Beta版的全自動駕駛軟件(FSD)。馬斯克預計,今年有望公佈下一個超級工廠的選址,並預期特斯拉最終將擁有10到12個超級工廠,2032年特斯拉有望賣出1億輛電動車,而目前特斯拉累計生產電動車只有300萬輛。
「沒有人懷疑特斯拉和馬斯克取得的成績,但投資者對馬斯克與推特的收購糾紛,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和特斯拉的產能問題感到擔憂。」Wedbush分析師Daniel Ives在股東大會開始前表示。
受二季度上海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特斯拉的電動車交付量遭到另一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的反超,失去全球電動車銷量冠軍的位置,而且這一趨勢很可能在下半年繼續擴大。根據乘聯會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比亞迪的批發量達16.5萬輛,遠超特斯拉中國的3萬輛。
兩年內兩次拆股,推動股價大幅走高
在此次股東大會上,最受關注的提案莫過於進行拆股,而這項提案也獲得股東的認可。事實上,拆股對公司的經營並無影響,但拆分后股價降低,可以增強股票的流動性,讓更多中小投資者參與。
特斯拉上一次拆股是在2020年8月,當時公司宣佈對股票進行5比1拆分,引發公司股價出現一輪急升,股價從2020年8月11日不足1400美元快速上升至2000美元以上。根據特斯拉的統計,自2020年8月股票宣佈拆分到2022年6月6日期間,公司的股價累計上漲43.5%。
在此前向SEC遞交的文件中,特斯拉表示再次拆股是為員工管理股權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同時也讓普通人更容易購買到特斯拉的股票。
「我們的成功取決於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不僅通過提供尊重、安全、包容和公平的工作場所,還包括提供出色的福利和極具競爭力的薪酬待遇。與其他製造商不同,公司為每位員工提供獲得股權的選擇。」特斯拉表示,希望通過拆股確保所有員工,無論何時加入特斯拉,都能享受相同的紅利。
不過,來自部分激進投資者的提案並未得到通過,例如是否允許員工組建或加入工會的提案,沒有得到超過三分之二的股東支持。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一直對員工成立工會表示反對,他在2018年曾發表推文,暗示如果員工成立工會,將需要放棄公司提供的期權。不過,2021年美國國家勞資關係委員會裁定馬斯克此舉違法,要求他刪除推文。
年底衝刺200萬輛產能 明年量產Cybertruck
在股東大會結束后,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向現場股東發表講話。他透露前幾周特斯拉已累計交付共300萬輛電動車,並有望在10年后賣出1億輛車。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馬斯克稱特斯拉將繼續擴大生產規模,預計最終將擁有10-12座超級工廠,每座工廠的平均產能將達到150萬輛至200萬輛。此前他曾表示,特斯拉有望在2030年實現2000萬輛的年化產能,相當於目前產能的10倍。
馬斯克表示,今年年底4680電池將進入大規模量產,目前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可以支撐公司今年年底衝擊200萬輛產能。早前在第二季度財報中,特斯拉四大超級工廠的產能合計共190萬輛,其中上海超級工廠年化產能大於75萬輛,並有望在今年內通過產線改造提升至100萬輛以上。
對於新工廠的選址,馬斯克僅表示有可能在今年內公佈新選址,沒有透露具體地點,但他透露明年年中特斯拉有望啟動電動皮卡車Cybertruck的生產,這意味着特斯拉的供應鏈問題將得到緩解。馬斯克表示,通脹問題將開始走低,而且大宗商品價格將在未來半年呈下降趨勢,電池供應將不再是特斯拉產能的限制因素。
受上海超級工廠停產以及原材料價格大漲的影響,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的汽車業務毛利率較一季度明顯下降,從一季度的32.9%下降至27.9%。此外,上海工廠停產也導致特斯拉二季度在歐洲的銷量減半,市場份額下降超過50%。
對於特斯拉而言,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寶座極有可能保不住。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電動車交付量達到64萬輛,同比大增314.9%,領先特斯拉8萬輛,這是2018年特斯拉超越比亞迪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新能源車企后,比亞迪首次對特斯拉實現反超。
目前,比亞迪的產能和交付規模仍保持快速增長,根據乘聯會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比亞迪7月的批發量達16.5萬輛,較去年同期的5.04萬輛大增221%,比特斯拉50%的年增速更高。
因此,特斯拉希望擴大上海和加州工廠的產能,並繼續提高柏林工廠和得州工廠的產能爬坡,在6月中旬,柏林工廠已經實現每周1000輛的產能,但仍遠低於上海工廠每周近萬輛的水平。馬斯克在股東大會上就表示,柏林、加州和得州三大超級工廠將展開良性競爭,但它們無法打敗上海工廠。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編輯 宋鈺婷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