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8-04 10:38
來源:華盛證券
今日半導體概念再度走高,A股市場中,中芯國際概念股集體走強,中芯國際A股上漲超2%,敏芯科技,正帆科技領漲,至純科技大漲6%,清溢廣電,長電科技,亞翔集成大漲5%。
行情數據來自:華盛通
截至發稿,港股市場中,中芯國際大漲4.82%,華虹半導體漲超4%,晶門半導體漲超3%,上海復旦漲超2%。
行情數據來自:華盛通
200港元福利馬上搶,極速0門檻解鎖港股投資權限,無香港卡也能入金交易,點此出發>>
當前正處於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大變革階段,一方面在各國加大政策補貼背景下,產能擴張持續加碼,擴產潮下設備企業受益顯著;另一方面在施加外部限制背景下,供應鏈安全得到重點關注,本土設備材料零部件供應商更多承接本土需求,獲得持續份額提升。券商機構認為,中國大陸擁有全球最廣泛的電子製造、終端品牌和市場需求優勢,下游需求帶動上游供應鏈轉移是順應歷史潮流的趨勢,一方面國內在成熟製程領域仍與海外廠商具有充分合作基礎,強調商業共贏,另一方面從供應鏈安全考量有望加速國產設備、零部件的研發、驗證,建議關注國產化趨勢下設備、零部件的發展機遇。
▍美國參衆兩院已通過芯片法案,推動芯片製造迴流美國。
美國提出5年內為半導體行業提供527億美元補貼的「芯片與科學法案」 (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2022年7月19日、7月28日,美國參議院、眾議院分別以64票贊成對33票反對、243票贊成對187票反對,通過了該「芯片與科學法案」,該法案在總統拜登簽署后即可生效。法案目的是強化美國本土的晶圓廠建設,減少對亞洲製造商的依賴。扶持對象以全球龍頭芯片製造企業為主,如英特爾、三星、臺積電和格芯等,通過補貼以及四年25%的投資税收抵免等措施鼓勵其在美國建設先進芯片製造工廠。法案同時規定受到芯片法案資助的公司十年內禁止在中國大陸、伊朗、朝鮮和俄羅斯建設或擴建先進晶圓廠。
▍除美國外,全球多個經濟體此前陸續推出本土芯片扶持計劃,包括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芯片製造本土化趨勢明顯,促進設備採購。
歐盟委員會於2022年2月8日推出《歐洲芯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擬動員超過430億歐元(約480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強化歐洲的芯片研究、製造,目標是到2030年將歐盟的芯片產能全球佔比從目前的10%提高到20%。日本於2022年1月初亦通過一項芯片補貼法案,總計6000億日元(約52億美元)的預算將用於支持芯片製造商,其中向臺積電提供4000億日元(約34.7億美元)的補貼。2021年5月,韓國發布「K半導體戰略」,宣佈未來十年將攜手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153家韓國企業,投資510萬億韓元(約4510億美元),目標是將韓國建設成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引領全球的半導體供應鏈。2021年12月,印度政府亦批准一項約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旨在吸引全球芯片及顯示器製造商進入印度。
200港元福利馬上搶,極速0門檻解鎖港股投資權限,無香港卡也能入金交易,點此出發>>
▍在各地區補貼政策支持下,半導體制造企業積極擴大產能。
根據研究機構SEMI的預估,2020年到2021年,全球共有34個新晶圓廠投入使用,從2022年到2024年,全球計劃有58個新晶圓廠投入使用,這將使得全球芯片產能提高約40%。其中,臺積電2022年將建設兩座海外工廠,分別為美國亞利桑那州Fab21以及日本熊本工廠,目前均已經開始建設;英特爾宣佈在美國俄亥俄州投資200億美元建造至少兩座晶圓廠,計劃2025年投產,此外還將在德國馬格德堡市投資190億美元建造至少兩家晶圓廠;三星宣佈將耗資170億美元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建立一座芯片生產基地,最快在2024年投產。
中國大陸企業亦加速擴產,2020年6月,總投資240億美元的長江存儲項目二期開工;2021年9月,中芯國際宣佈投資88.7億美元在上海市建設新的半導體工廠中芯東方;2021年6月,長鑫存儲項目二期開工,項目的三期總投資超過2200億元(約325億美元)。
▍全球擴產帶動半導體設備交期延長,半導體設備廠商在手訂單飽滿。
TrendForce調研數據顯示,全球半導體設備交期再度延長至18~30個月不等,因此全球製造廠商的成熟及先進製程佈局均受到影響,整體擴產計劃遞延約2~9個月不等。設備中DUV光刻機缺貨情況最為嚴重,其次為CVD/PVD沉積及蝕刻設備等。在全球設備需求暴增的背景下,相較於海外設備,國產設備交期相對較好,在配套服務、響應速度方面具有優勢,供應鏈安全方面具有保障,均實現了營收快速增長。
▍外部限制加碼,券商機構推測美國或採取「小院高牆」式精準封鎖,可能限制用於14納米及以下工藝以及128層以上NAND Flash存儲芯片的美國半導體設備銷往中國大陸,設備供應安全得到重點關注。
▍下游需求龐大,供應鏈安全考量催化國產設備、零部件的研發、驗證,相關國產廠商有望崛起。
中國大陸擁有的全球最廣泛的電子製造、終端品牌和市場需求基礎,相應帶動國產芯片採用和本土芯片製造規模成長。近年來中國大陸本土產能快速增長拉動龐大的設備需求,根據SEMI數據,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82.3億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296.2億美元,四年CAGR為37.7%,對應全球市場佔比也從14.5%迅速提升至28.9%,成為半導體設備的最大市場。
券商機構認為國內28納米及以上成熟製程擴產或暫不受影響,否則將衝擊全球芯片供應鏈、加劇缺芯並打擊美國本土設備供應商。中國大陸目前是美國半導體設備企業銷售的第一大地區,中國大陸與美國設備企業在成熟製程領域仍具有充分合作的基礎。國內目前擴產中28納米及以上仍佔主流,券商機構認為成熟製程部分受到完全封鎖的可能性較小,擴產或不受影響。同時在擴產過程中,為保障供應鏈安全,有望積極引入設備國產化。
券商機構測算了國內主要晶圓廠的設備招標採購數據,設備整體的國產化率已經從2018年的10.34%上漲到2022年上半年的24.38%,其中化學機械拋光、清洗、氧化擴散/熱處理、測試、刻蝕、薄膜沉積設備在2018年國產率分別為11.1%/27.1%/14.6%/1.3%/14.3%/7.0%,到2022年上半年,國產率分別提升到 50.0%/ 48.0%/ 35.3%/ 33.3%/ 31.8%/ 23.8%,四年時間國產化率實現高速增長。
預計隨着國產設備廠商的工藝技術持續升級,產能及產品種類不斷擴大,疊加國產替代需求持續激增,國產設備滲透率有望在未來實現進一步攀升。
温馨提示:新浪集團旗下的華盛證券,持有香港證監會1/2/4/5/9號牌照,足不出戶,新浪財經用户0成本開户入金,開通服務后就能同時交易港股,美股。
新人200港元福利馬上搶,一個賬户玩轉港美A,直通優質長牛港美股,點此出發>>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