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8-02 01:00
農曆的七月初七又名七夕節,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日。儘管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人們過節的習俗不盡相同,但幾乎都將這一天和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的鵲橋相會故事聯繫起來。
作為我國四大民間傳説之一,「牛郎織女傳説」與天上的星宿關聯緊密,寄託着古人對星空的無盡想象。
七夕不僅有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傳説,還是古代女性的特有節日,別名「乞巧節」,農曆七月也因此別稱為「巧月」。女子在這一天穿針、觀影、占卜、祭拜,祈求織女賜給自己靈巧、美貌,已婚女子還希望滿足多子多福的心願。七夕,早已成為一個獨特的民俗文化符號,深植於一代代中國人的記憶中。
壹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
在陝西西安的斗門鎮,有兩座歷史悠久的男女石人像,當地人稱之為「石爺」「石婆」。男像位於斗門鎮街東,高約2.15米,女像位於鎮東六里常家莊村北,高約2米。這兩座造型朴拙的石像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一般認為它們代表着牛郎星和織女星的人格化形象。據記載,漢武帝曾在長安西南建昆明池,池中刻置石鯨,將牛郎星、織女星石像樹立在池水兩岸,模擬天界的銀河兩邊雙星相對的景象,「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在夏末秋初的北半球星空中,牛郎星和織女星是兩顆較易觀測到的亮星。銀河貫穿夜空南北,位於東西兩側的織女星和牛郎星隔「河」相對。在我國古代,它們同屬於二十八宿的「牛宿」。若按現代天文學界的劃分,牛郎星又名牽牛星,屬於天鷹星座,織女星屬於天琴星座,兩星之間距離約16.4光年,並不像看上去那樣近在咫尺。
《大戴禮·夏小正》最早記載了古人對織女星方位的觀測:「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僅僅一顆星是無法判斷方位變化的,這里的「正東向」指的是織女星和旁邊兩顆比較暗的小星形成的「開口」朝東。「織女」名字的由來,與它運行至天頂位置時的季節變化有關,七月流火,秋收在望,婦女開始織布準備冬衣,所以古人認為織女星主瓜果,也主紡織絲帛。
而「牽牛」之名,同樣與古代秋收后的祭祀儀式相關,古人認為「牽牛為犧牲」,主管祭品。另外亦有「河鼓三星,在牽牛北,主軍鼓,蓋天子三將軍也。中央大將軍也,其南左星,左將軍也,其北右星右將軍也,所以備關梁而拒難也」的記載,但這主管人間關隘、橋樑的「河鼓三星」卻在后世和牽牛星合為一談,牽牛也有了「河鼓」「擔鼓」「黃姑」等別稱。
《詩經·小雅·大東》中寫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是目前所見關於牛郎、織女二星最早的文學描述。「七襄」指的是織女星在白晝的七個時辰內,每個時辰位移一次,「從旦至莫(暮)七辰一移,因謂之七襄」,另一種説法是「七襄,織文之數也」,后來亦引申為精美的織物之意。當時的人們主要用織女星不能真的織布、牛郎星也不能真的駕車,來諷喻現實中不事勞作的統治階層,尚無以雙星喻「夫婦」之説。
及至秦代,「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己酉,牽牛以娶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等占卜文字出現在睡虎地秦簡里,這或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早期詮釋。漢代的「天人感應觀」令這一故事更加完善,甚至我們今天熟悉的「鵲橋」細節就是在當時出現的,如白居易《六帖》引《淮南子》佚文:「七月七日織女赴牽牛,烏鵲填河成橋而渡。」《風俗通義》描述得更為細緻:「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夕鵲首皆髡,因為梁以度織女故也。」今人耳熟能詳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亦成詩於漢代,「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惆悵,奠定了牛郎織女故事的悲劇基調,但也隱含了河漢可渡、雙星可會的希冀。
魏晉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故事已經基本定型,但和今人熟悉的故事仍有較大差異,牛郎並不是凡間的農夫,沒有「趁織女沐浴偷走天衣」的橋段,也沒有「王母娘娘劃出天河」的結局。現代較為普及的牛郎織女故事,其實是民間將多種傳説雜糅后的結果。如牛郎偷織女天衣,讓織女留在人間,來自於《搜神記》中「毛衣女」故事:「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他民間神話傳説中亦有類似題材。民間傳説里牛郎帶兒女上天尋織女的橋段,則與敦煌殘卷《董永變文》里董永與仙女成婚后被迫分離、攜子尋妻的內容相近。
《續齊諧記》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暫停,與爾別矣,后三千年當復還。’」《小説》則作出了牛女每年相會一次的解釋:「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杵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紝。天帝怒焉,責令歸河東,但使其一年一度相會。」(實際上牛郎星在銀河東岸,織女星在銀河西岸。)《日緯書》引用的《道書》記載里,被責罰的一方卻是牛郎而非織女:「牽牛娶織女,取天帝二萬錢備禮,久不還,被驅在營室(即二十八宿的室宿)。」
牛女皆為天上神仙的設定,數千年來在文人的歌詠里並無太大變化。古人相信天上的銀河與地上的大海相通,為人間和天上提供了一條可能的通路,《博物志》中的「浮槎」故事,令古人感覺牛郎織女並不遙遠:「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槎上,多齎糧,乘槎而去……去十余月,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有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此人回去后訪問蜀地嚴君平,得知自己居然到了天界,見到了牛郎星和織女星,而人間在他遇到牛郎星的那一天,觀測到了「客星犯牽牛宿」,后來「乘槎客」就成了遊仙之人的代稱。《荊楚歲時記》里,這個故事的主角成了西漢名臣張騫:「張騫尋河源,得一石,示東方朔。朔曰:此是天上織女支機石。」《五國故事》寫道:「南唐后主李煜每七夕延巧,必命紅白羅百匹以豎為日宮天河之狀,一夕而罷。」明清時期,廣州人過七夕時「多為素馨花艇,遊泛海珠及西濠香浦,以象星槎」,用掛滿小舟的素馨花串象徵天上的星辰,人們泛舟珠江之上,儼然行於銀河之中。
貳
彩絲貫針望星拜
古人在為牛郎織女不得朝暮廝守而傷感的同時,過節的主體人羣逐漸賦予這個節日另一重含義。在女性的生活環境受束縛、社會地位被壓制的封建時代,「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學女事」是女子的主要人生價值,擅長女紅針黹才能覓得良婿、生活幸福,善織雲錦的織女就成為她們在七夕敬拜的對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不憂針眼小,只要月明多」,月下穿針的乞巧習俗自古流傳,女子藉助朦朧的月光,將纖細的絲線穿入小小的針孔內,以此比賽眼明手快,最先全部穿過的被稱為「得巧」。《西京雜記》記載:「漢綵女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荊楚歲時記》的描繪與之相近:「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
在穿針比巧的基礎上,后來又出現了「用盆水浮針,觀其所示之象,以定女工工拙」的習俗,它的技術含量沒有穿針那麼高,占卜意味卻更濃。在七月七日的正午將一碗水放在陽光下暴曬,等到水面上形成一層塵埃薄膜后,將纖細的繡花針或是松針輕輕地放在水面上,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針不會下沉,再觀察針在水中投下的影子形狀。這當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以之占卜的女子卻極其虔誠:「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婦或歎,女有泣者。」
蜘蛛占卜也是七夕常見的風俗,或許是因為蜘蛛織網能讓人們聯想起女子織布。在南北朝時期,人們把瓜果擺放在庭院中向織女上供,早上查看是否會有別名「喜蛛」的小蜘蛛在瓜上結網,「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雲仙雜記》寫道:「洛陽人家乞巧,使蛛絲結卐字。」唐宋時期的占卜方式稍有改變,如《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遊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於庭中,求恩於牽牛織女星也。又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東京夢華錄》里,宋代人似乎對蜘蛛結網的要求更高了:「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隨着時間的推移,七夕時女子不僅要「乞巧」,還增加了對容顏變美的祈求,二者可謂相輔相成。如無錫舊時有風俗:「七夕乞巧,女子以雜花浸水露,置庭中。旦則取以靧面,謂能好顏色。」這或許可以追溯到漢文帝竇皇后的傳説:「世傳竇后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遇七夕,皆看織女,獨不許后出。乃有神光照室,為后之瑞。」「神光照室」可能改變了竇皇后的容貌,也改變了她的命運。「以木槿葉、春水沐發」至今仍是浙江一些地方過七夕的特有風俗,《詩經》里用「顏如舜華」「顏如舜英」形容女子之美,「舜」指的就是木槿,因其花朵朝開暮落,不知晦朔。木槿葉片中含有皂苷成分,可以用於洗滌,唐寅在以織女為題材的詩中寫道:「靈津駕鵲將言就,咸池沐發會令晞。」屈原《九歌》中有「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來自於古時祓除不祥的沐浴儀式。
清代,蘇州女子還會特意在七夕用鳳仙花將指甲染紅,為閨閣中的節日氣氛更增一重妍媚,《吳郡歲華紀麗》中專門寫了這一習俗:「閨房中七月間,盛行染指甲之俗,多染無名指及小指尖……留護至明春元旦,老年人閲之,令目不昏。」時人在詩詞中寫道:「碎搗金盆,染成霞膩……七夕星期又是,乞巧筵前,女伴穿針偷比。」「七月七日侵曉粧,牛郎廟中燒股香。回塗更把裙衫整,織女橋邊鑑春影……君不見東家女兒結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紅。」
叁
「宜子之祥」的祈願
《風土記》中記載了當年的人們七夕許願的場景:「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有耀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由於長期以來,女性羣體是組織七夕節慶儀式的主力,在崇尚「多子多福」「不孝有三無后爲大」的封建時代,已婚女性對生兒育女尤為重視,因此在七夕「乞巧」「乞容顏」之余,「乞子」也成為重要的主題。
有唐詩云:「芙蓉殿上中元日,水拍銀臺弄化生。」《歲時記事》解釋道:「七夕,俗以蠟作嬰兒形,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這種風俗在宋代進一步興盛,時人稱七夕購買的嬰孩形吉祥物為「摩睺羅」,亦作「魔合羅」「磨喝樂」,有人認為此名來自梵語。市面上的摩睺羅通常以泥、木為材質,做成可愛的孩童造型並精心加以裝飾,如《東京夢華錄》所述:「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數千者。」商家還應景地推出了「關撲」活動,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抓娃娃機」,顧客付錢后試試手氣,看能否贏得一尊摩睺羅,「轉睛底工夫不少,引得人愛后如痴。快輸錢,須要撲,不問歸迟」。宮廷所用摩睺羅的材質更加貴重,衣飾更加華美,《武林舊事》中描述:「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鏤,或用龍涎佛手香製造。悉用鏤金珠翠衣帽、金錢釵鋜、佩環真珠,頭須及手中所執戲具皆七寶為之,各護以五色鏤金紗廚。制閫貴臣及京府等處,至有鑄金為貢者。」小孩們在七夕節也模仿摩睺羅打扮,「小兒女多衣荷葉半臂,手持荷葉,效顰摩睺羅」,荷葉裝飾應來自於佛教中「蓮花化生」的概念。直到明代,杭州過七夕尚有「市中以土木雕塑孩兒,衣以彩服,而賣之」的習俗。
除了爭相購買形如嬰兒的摩睺羅,宋代人在過七夕時,還會擺設特殊的盆景「種生」,亦名「生花盆兒」:「以菉豆、小豆、小麥於瓷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縷束之,謂之種生」,「以水漬綠豆或豌豆,日一二回易水,芽漸長至五六寸許,其苗能自立,則置小盆中。至乞巧,可長尺許,謂之生花盆兒」。現代一些地方仍有七夕「種巧芽」的習俗,或可追溯於此。對豆、麥等作物水培令其生芽的儀式,應也是寄託着繁衍后代、開枝散葉的祈願。有趣的是,古希臘婦女在每年夏季會慶祝「阿多尼斯節」,旨在追悼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的愛人、春神珀耳賽福涅的養子阿多尼斯,這一節日同樣基本為女性專屬,並且也有着培育種子的風俗。在節日到來之前,婦女們在陶盆里種植萵苣、茴香等植物種子,叫作「阿多尼斯花園」,待種子發芽后,將它們放在屋頂上令其枯萎。在節日慶典時,婦女們圍着「阿多尼斯花園」跳舞、唱歌,然后將它和阿多尼斯的小塑像扔進海水或河流中,象徵着阿多尼斯的葬禮。這一節日儀式一度擴展到地中海周邊各地,它源自兩河流域的古蘇美爾和古巴比倫,其根本內涵是在歲序更替時祈禱作物豐產。
在我國福建、臺灣、廣東等地,七夕還是祈求兒童平安成長的特殊節日,民間敬拜的對象也從織女擴大為「七仙女」,俗稱「七孃媽」,又名「七星娘」。在端午節系在小孩手腕上的「長命縷」,要在七夕才能摘下來。清代《臺灣通志》有「七月初七日,富厚之家子女年達十六歲者,糊一紙亭祀織女」的記載,父母舉着紙亭,子女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在亭下繞三次,表示自此脱離「七孃媽」的庇護。潮汕地區還有着與之相近的「出花園」儀式,類似「成人禮」,年滿15歲的少男少女要在七月初七這一天用浸泡過十二種鮮花的水沐浴,身穿新衣、腳蹬紅木屐,在子時祭拜孩童的守護神「牀婆」,隨后吃公雞頭和其他名字吉利的菜蔬。這一系列儀式表示,孩子已經告別了「花園」一樣無憂無慮的童年,將踏入社會打拼,未來要出人頭地,不負父母期望。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經歷了數千年的時光變換、人事更迭,七夕這個流傳至今的節日,以指點河漢的遐想、金風玉露的浪漫,將特有的傳統文化密碼根植在我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