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銀行業,負債如何變遷?

2022-07-27 09:21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劍的角度(ID:wangjianzj0579),作者:國信證券分析師田維韋、王劍、陳俊良,原文標題:《【國信銀行】利率市場化后美國銀行業負債變遷》,頭圖來自:《大而不倒》劇照

一、美國商業銀行負債結構變遷

1. 銀行業負債結構變遷

1970年代利率市場化以來美國商業銀行負債結構變遷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

  • 第一階段:

1970年代美國存款佔總負債比重維持在90%以上,1978年至2008年存款比重趨勢性下行。美國利率市場化初期,1970年代存款佔總負債的比重穩定在93%~95%的高位,1978年開始存款佔總負債比重趨勢性下降,降至2008年末的63.0%。

美國存款比重持續下降:一方面是受到美國居民投資渠道多樣化的衝擊,如1978年開始美國貨幣市場基金出現爆發式增長,對存款有較大的替代作用,居民的儲蓄率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是利率市場化后銀行間市場融資更加便捷,同時開啟混業經營后美國非信貸類業務快速發展,因此美國商業銀行加大了借入資金、交易負債和次級債務等相關融資規模,帶來存款比重有所下降。

  • 第二階段:

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存款佔總負債比重持續提升,提升至2021年末的87.1%。次貸危機后居民資產大幅縮水且風險偏好持續下降,導致居民更願持有低風險的存款資產,居民儲蓄率持續提升。

另外,次貸危機后監管機構加大了對美國商業銀行創新業務的監管,促使美國商業銀行迴歸傳統業務,因此商業銀行通過非存款方式融資的需求下降。

整體而言,美國商業銀行負債結構變遷主要受到銀行負債成本、資產端資產配置行為、經濟形勢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與我國商業銀行相比,長期以來美國銀行存款增速以及佔總負債比重都不及我國,這與我國間接融資體系以及居民高儲蓄意願等因素相關。

但近年來隨着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不斷提升以及居民投資渠道多元化,我國商業銀行存款增速以及佔總負債比重均持續回落,已低於美國商業銀行存款比重。

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當前面臨着1970年代以來美國商業銀行面臨的存款流失和利率市場化后存款成本上行的壓力。

2. 不同類型銀行負債結構明細

我們主要選取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合衆銀行以及硅谷銀行四家代表性銀行為樣本,分析不同類型銀行負債結構。

2021年末四家銀行總資產規模分別為3.74萬億美元、1.95萬億美元和0.57萬億美元和0.21萬億美元。從四家銀行2021年末負債結構來看,存款是美國銀行業負債的核心部分,且規模越小的銀行存款比重越高。

2021年末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合衆銀行以及硅谷銀行存款佔總負債的比重分別為71.4%、84.3%、88.1%和97.1%。

二、美國商業銀行存款結構和存款利率

1. 存款結構:創新MMDAs與MMF抗衡

(1)美國存款賬户類型

美國商業銀行存款賬户主要分為支票賬户(Checking Account)、儲蓄賬户(Savings Account)和定期存款賬户(Certificate of Deposit)三種,其中一些銀行會將儲蓄賬户和定期存款賬户鏈接在一起。

各類賬户體系下又會推出多種存款產品,產品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期限、利率、最低開户存款額、賬户日均余額/聯合賬户余額、服務費用(優惠或者懲罰)、賬户管理費等,這與我國存款產品體系僅期限和利率兩個核心構成要素形成鮮明的對比。

以富國銀行個人存款賬户為例:支票賬户類存款就包含四種,分別是Clear Access BankingSM、Everyday Checking、Prime Checking、Premier Checking。儲蓄賬户存款種類包含兩種,分別是Wells Fargo Way2Save® Savings和Platinum Savings。定期存款賬户(CD)根據賬户余額和期限設計了多款產品。

按照監管要求,美國存款賬户則被劃分爲交易賬户和非交易賬户,其中交易賬户主要包括活期存款賬户,該類賬户主要是爲了簽發支票,不支付利息或者利息非常低。非交易賬户包括定期存款賬户和儲蓄存款賬户,該類賬户一般不能直接簽發支票,是客户為獲取利息收入或存取資金的安全方便等目標而開設的賬户。

交易賬户和非交易賬户的關鍵區別在於是否存在支取或轉賬限制,其中,交易賬户不限制客户支取或轉賬,但大多不支付利息;而非交易賬户存在法定的支取或轉賬限制,其中定期存款必須設置提前取款支取罰金,儲蓄存款僅提供有限的轉賬次數。

以富國銀行個人存款賬户為例,期限少於3個月的定期存款提前取款罰金為1個月利息,期限在3~12個月的定期存款提前取款的罰金為3個月利息,期限在12~24個月的定期存款提前取款的罰金為6個月利息,期限在24個月以上的定期存款提前取款的罰金為12月的利息。

(2)美國存款結構與MMDAs的創新

根據美聯儲統計,2020年4月末美國活期存款余額2.0萬億美元,儲蓄存款余額10.7萬億美元(根據2020年美聯儲發佈的存款準備金要求最新規則,商業銀行將之前某些劃分在非交易性存款賬户的儲蓄存款重新分類為交易性活期存款,美聯儲不再披露相關數據),定期存款余額2.8萬億美元。

其中儲蓄存款自1980年代以來持續高增,尤其是2008年次貸危機后增速進一步抬升,定期存款增速則呈現持續下行的態勢,活期存款自1980年代到2008年期間呈現小幅擴張態勢,但2008年后活期存款增速大幅抬升。

美國儲蓄存款余額中貨幣市場存款賬户(MMDAs)比重處在高位,商業銀行創設MMDAs主要是爲了應對貨幣市場基金(MMF)的衝擊。美國國會於1970年取消了「Q」條例中關於10萬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制的規定,但卻造成對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視,1972年美國第一隻貨幣市場基金應運而生。

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連續幾年的通貨膨脹導致市場利率劇增,貨幣市場工具如國庫券和商業票據的收益率超過了10%,但由於美國Q條例對存款利率上限修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改革進程中存款仍然受利率上限的限制,於是出現儲蓄存款不斷流向貨幣市場基金的現象,貨幣市場基金從1977年的不足40億美元躍升到1982年三季度末的約2400億美元。

除了儲蓄替代功能,支付功能創新對於貨幣基金市場的繁榮一樣功不可沒,著名的富達基金在1974年就率先推出了可以開支票的貨幣基金,開創性的增加了貨幣市場基金的支付功能。之后貨幣市場基金發展到可以即時贖回、即時到賬,且投資者還可以直接支付消費賬單,通過ATM提取資金等。

2008年末貨幣基金規模高達3.83萬億美元,2022年一季度末達到5.09萬億美元。

貨幣市場基金爆發式增長給商業銀行存款穩定性構成了巨大沖擊,這也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速,存款產品創新也層出不窮。

1980年《存款機構放松管制和貨幣控制法案》決定設立存款機構自由化委員會(DIDC),並明確提出在6年內逐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管制Q條例。隨后,美國國會於1982年10月通過《加恩-聖傑曼存款機構法案》,該法案授權存款機構可以為客户開立貨幣市場存款賬户(MMDAs)和超級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户(DIDC),這兩種賬户可進行轉賬和簽發支票,且不受存款利率的限制,以期與貨幣市場基金類似並形成競爭,推動解決利率雙軌制問題。

1982年12月,MMDAs正式誕生,該賬户具有四個主要特點:

  • 第一,沒有利率上限。銀行參照貨幣市場利率自行決定MMDAs定價水平,可以提供高於傳統存款產品、更為市場化的利率。MMDAs利率與貨幣市場基金利率相當,高於一般儲蓄存款利率。

  • 第二,屬於儲蓄存款,受到存款保險的保護,安全性高於貨幣市場基金。MMDAs是法定範疇的儲蓄存款並且納入核心存款監管,且受到存款保險的保護,安全性高。2008年金融危機后,MMF出現大規模的贖回,而MMDAs的高安全性使得其規模大幅擴張,拉開了與MMF的差距。

  • 第三,無需繳納存款準備金。MMDAs根據《聯邦儲備法案》的標準劃入非交易賬户,而《聯邦監管法典》規定非交易賬户無需繳納存款準備金。

  • 第四,具備支付和轉賬功能,流動性好。MMDAs最初規定了最低2500美元的賬户余額,每個月最多6次轉賬(其中不超過3次支票轉賬);隨后1986年,最低賬户余額被取消;1988年,每個月不超過3次支票轉賬的要求被取消。隨着最低賬户余額和支票轉賬次數限制的取消,MMDAs的交易和轉賬功能進一步增強,流動性不亞於MMF,在ATM取款等方面的便利性還要強於MMF。

以富國銀行和美國合衆銀行為例,兩家銀行活期存款(包括非計息活期存款和低息活期存款)和儲蓄存款(MMDAs)比重超過90%。

2021年末富國銀行存款結構:非計息存款比重35.6%、計息活期存款比重31.4%、儲蓄存款(包括MMDAs)比重為29.7%,定期存款比重為2.0%,其他存款比重為1.3%。

2021年末美國合衆銀行存款結構:非計息存款比重29.6%、計息支票賬户為25.2%、MMDAs比重為25.8%、其他儲蓄存款比重為14.4%、定期存款比重為5.0%。

2. 存款利率:跟隨市場利率變動,低利率環境下處在低位

2008年次貸危機后美國進入低利率環境,存款成本長期處在低位。美國利率市場化程度高,存款利率跟隨市場利率變動,同時,由於美國存款中包括大比例的不計息活期存款和低息活期存款,因此次貸危機后美國存款成本處在低位。

以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合衆銀行和硅谷銀行為例,2008年次貸危機后美國實施零利率,且同步實施四輪量化寬松政策(QE),四家銀行存款成本也大幅下行,2015年末四家銀行存款成本分別降到0.13%、0.11%、0.21%和0.06%。

2015年底至2018年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四家銀行存款成本也跟隨上行,2018年末四家銀行存款成本分別提升至0.72%、0.77%、0.94%和0.48%,但仍處在低位。

2020年疫情衝擊后美國再次實施零利率,且實施無限量的量化寬松政策,美國四家銀行存款成本也基本降到零利率,2021年末四家銀行存款成本分別是0.03%、0.04%、0.10%和0.14%。

MMDAs的推出看似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存款的利率(MMDAs利率高於其他儲蓄存款利率),但由於對貨幣基金產生了較強的替代作用,MMDAs重新把銀行融資鏈條從「客户—貨幣市場基金—銀行」縮短為「客户—銀行」,貨幣市場基金壓縮又相應減持了大額存單,資金直接以低息的MMDAs形式流入銀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存款綜合成本。

因此,MMDAs不僅實現了存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的有效聯動,還對穩定存款成本和避免存款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美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關鍵一步。

三、低利率下美國銀行淨息差仍處在較高水平

美國商業銀行淨息差長期高於我國銀行業淨息差,即使2008年次貸危機后以及2020疫情后美國實施零利率政策,同時還採取了大規模量化寬松政策,美國銀行業淨息差依然處於較高水平

我們認為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中美國商業銀行淨息差讓保持較高水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較高且美國存款產品豐富,因此美國存款利率跟隨市場利率變動。

同時,由於美國非計息活期存款以及低息的活期存款比重較高,因此低利率環境下存款成本處於低位,如上文描述的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合衆銀行和硅谷銀行2021年存款成本基本上接近零利率。

我國存款雖然已經完成利率市場化,但多因素制約下存款成本剛性仍比較強,與市場利率相關度明顯低於美國。另外,我國金融市場不發達且居民儲蓄意願較高,因此我國存款結構中定期存款比例較高,這也帶來我國存款成本處在較高水平的情況。

美國商業銀行淨息差長期高於我國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即美國貸款收益率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下仍處於較高水平,體現了美國資產端定價能力較強,是美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之一。

第一,美國商業銀行信貸投向中小企業和個人貸款的比例高於我國。這與美國直接融資體系(大中型企業融資以直接融資為主)以及消費主導的經濟體系相關。

第二,美國商業銀行市場化程度更高,因此擁有較強的資產端定價能力。一方面也是取決於美國的經濟體系,另一方面美國商業銀行競爭激烈,經歷了多輪倒閉潮后銀行的經營能力進一步增強。

四、啟示

借鑑美國商業銀行經驗,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配合利率市場化進程商業銀行需要積極創新適合我國的存款產品和服務,未來我國商業銀行存款結構和成本都有較大改善的空間。

另外,市場擔憂我國未來如果進入低利率市場環境,商業銀行淨息差會大幅下行至低位,但從美國商業銀行來看,低利率市場環境不一定意味着低息差,只要經濟仍有增長動能,以及銀行具備較強資產負債經營能力,低利率市場化環境中銀行也能保持較高的淨息差。

目前我國處在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期,轉型效果顯著,我們認為我國經濟未來仍能實現較好增長,因此我國銀行淨息差也有望保持在不錯的水平。

短期來看,6月社融和信貸實現高增,信貸結構也得到優化,表明實體經濟邊際回暖,預計2022年下半年銀行板塊估值將隨宏觀經濟企穩改善有所提升,維持行業「超配」評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劍的角度(ID:wangjianzj0579),作者:國信證券分析師田維韋、王劍、陳俊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