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芯片荒」結束了?

2022-07-25 08:25

困擾全球近兩年的芯片短缺問題,似乎正在緩解甚至消失。

據路透社報道,從5月底到6月的三周之間,全球疫情引發的芯片供應鏈危機突生變化,從各類商品生產所需的芯片紛紛告急,轉為部分領域芯片庫存過剩。美國存儲芯片巨頭美光科技表示在6月底前減產,其*商務官Sumit Sadana承認,市場的逆轉令美光措手不及。TechInsights芯片分析師Dan Hutcheson表示,這一現象還將蔓延到更多的芯片企業:「美光用他們的誠實做了鋪墊。」

美光科技股價在進入6月后迅速下跌圖片來源:百度股市通 美光科技股價在進入6月后迅速下跌圖片來源:百度股市通

「芯片荒」緩解的另一個表現,是芯片的大幅降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在國內市場意法半導體的L9369-TR型芯片,價格已經降至671元,在去年三四季度,這款芯片的價格還長期處於3500元的高位,甚至有價無市。

上海賽格電子市場一家集成電路店鋪的銷售經理表示:「現在現貨充足,下單就可以立馬發

貨。」除此之外,不少其他芯片產品的價格也開始了「跳水」,比如型號為STM32F103C8T6的芯片,目前售價爲21.5元,此前該芯片的價格維持在200元的高位。

從海外到國內,芯片廠商的減產和芯片價格的下降,是否意味着「芯片荒」即將結束呢?

01.電子產品需求下降是主要因素

首先,為什麼會有「芯片荒」?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供給滿足不了需求,進而拉高了芯片的價格。供不應求的原因又有兩個,首先是需求的不斷提升,除了包括手機、電腦在內的芯片「消耗大户」外,智能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也增加了對芯片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供給提升的緩慢,芯片行業不同於其他領域,投資成本高,從投資到生產的時間長,因為即使看見市場需求火熱,也沒辦法短期內提升產能。

實際上,全球芯片市場自出現以來,就在反覆重複從供不應求到供過於求的周期,過去兩年的「芯片荒」並不是孤例,而近幾個月來,「芯片荒」的緩解同樣有跡可循。

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出於居家辦公等需求,全球電子產品的銷量有所上升,同樣帶動了對芯片的需求增長。但最近半年來,受限於疫情的長期持續,全球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在放緩。

不久前,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公開表示,由於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以及疫情等原因,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出現放緩跡象,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電視等領域均受到波及。

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5月,全球手機市場銷量環比下降4%,同比下降10%,至9600萬部。這也是8年來,全球智能手機月銷量第2次跌破1億部。

在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中國市場6月手機出貨量約為2566.4萬部,同比下降10.4%。全球消費電子行業也顯示出承壓態勢。

而終端市場的需求的滑落,讓砍單成為近期芯片行業的常見現象。

除了上述的美光外,公開資料顯示,高通近期將其驍龍8芯片訂單縮減了10%至15%,並計劃在今年出貨驍龍8*代芯片時,將現有驍龍8系列處理器的價格降低30%至40%;聯發科則將2022年第四季度與供應商簽訂的入門級和中端5G芯片訂單削減了30%至35%;IDM巨頭德州儀器也通知客户,稱下半年供需失衡狀況將緩解,以電源管理芯片為首的模擬IC將面臨價格大跌。

對不少下游企業來説,這算是個好消息,比起之前芯片「供不應求」被卡脖子,當下供貨充足而且價格下降的芯片產品,更有利於他們的運營。

此前,許多對「芯片荒」焦慮的製造商囤積起了大量芯片,這反而進一步加劇了「芯片荒」,也提高了企業自身的成本。對製造業企業來説,儘量縮短零部件到貨與付諸使用之間的時間差,以避免庫存過剩、縮減倉庫空間和削減前期支出,纔是真正高效且廉價的做法,只是在「芯片荒」的時期,一切都亂了套。

另一方面,正如芯片產品有着不同的類型和製程,其生產和銷售差異懸殊,芯片行業供需大幅逆轉對各行業的影響也是不均衡的。

目前,低端芯片市場和電子行業的芯片供需問題大幅緩解,正如Baird半導體*分析師Tristan Gerra稱,消費電子製造商,尤其是低端智能手機的大型芯片供應商,受到的衝擊最嚴重。

但汽車行業的「芯片荒」問題依舊存在,Wedbush分析師Matt Bryson認為,相關需求有增無減。

02.車企的「芯片荒」仍未解決

Jefferies分析師Mark Lipacis在7月1日的報告中稱,雖然業內高管和分析師無法確定全球倉庫中有多少過剩芯片,但主要電子製造服務公司的*季庫存創下同期歷史新高,上次紀錄還是在20多年前,在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相比這下,汽車芯片製造商目前並未出現類似過剩的問題。

據路透社報道,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國際芯片製造商高管所在公司的芯片工廠正在「重組」生產線,以生產更多的汽車電源管理芯片,減少射頻芯片生產,這可能有助於緩解部分汽車芯片短缺的狀況。這可以理解為,芯片生產商正將目前過剩的,消費類電子芯片上的產能,向依舊緊缺的,汽車行業所需的芯片上轉移。

對汽車行業來説,這顯然是一個好消息。2021年,多家知名車企對外表示,芯片不足導致了產能的受限,而汽車行業「芯片荒」的重要因素就是消費類電子芯片的需求高漲,相比陌生的汽車行業,如臺積電等芯片廠商更願意優先為訂單更多、利潤更高的消費類電子企業生產芯片。

近年來,汽車行業,尤其是銷量快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化汽車,對芯片的需求量很大。一輛傳統汽車需要的芯片數量約在500至600顆,而一輛具備L2駕駛級別的高配燃油車需要1000顆以上的芯片,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車則需要2000顆以上芯片。

中金公司曾發佈研究報告稱,2022全球新能源車進入復甦通道。在政策加持、新車型產品力驅動、以及供給彈性釋放背景下,基於中性預測,預計2022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約943.1萬輛,同比增長41.8%。據公安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止至2022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1001萬輛。

可以説,無論是在全球還是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化汽車銷量的快速增長,都將帶動對芯片需求的新高峰。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就曾表示:「智能電動車的芯片成本已經超過電池包。因此,單顆萬元的激光雷達很難持續熱下去。這也意味着電動車的行業賽道(競爭)從電池轉到了芯片。」

雖然芯片廠商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向汽車芯片傾斜,但考慮到生產周期等因素,目前汽車行業的「缺芯」問題還沒有明顯的緩解。

6月底,梅賽德斯-奔馳CEO康林松表示,預計芯片短缺問題會持續到2023年。有消息稱,受芯片短缺影響,大眾汽車集團軟件開發部門Cariad開發延迟,導致大眾集團旗下包括奧迪、保時捷和賓利在內多個品牌全新純電動車型預計延迟發佈。

近日在股東大會上,豐田採購本部長熊倉也表示:「現在芯片生產的實際情況是,一方面芯片廠商不斷增強生產能力,生產狀況逐漸好轉;另一方面,芯片需求旺盛,還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不過,對於汽車行業的「芯片荒」,也有人認為不必太過擔心,Bernstein分析師Stacy Rasgon曾表示,汽車製造商訂購的芯片數量遠遠超過他們的需求。剛剛發佈二季度的特斯拉也表示沒必要自制芯片,通過與供應商合作,特斯拉已經使用了大量定製芯片,也在通過改寫軟件、把多種功能集合起來等方式,來減少芯片使用、應對芯片供應問題。

總體來説,目前在家電等主要需求中低端芯片的行業,已經呈現供過於求的現象;電子消費品行業目前需求飽和,則更多來自於終端市場需求的下降;而汽車行業仍處於「芯片荒」中,但隨着車企如特斯拉一樣通過改寫軟件等方式降低對芯片的使用,以及芯片產能從消費電子轉向汽車行業,「芯片荒」有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解決。

對中國來説,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為4325億美元,芯片進口量在全球市場中位居*,芯片也是我國*大進口商品,是石油的兩倍多,而中國的先進製造業,也極大受限於芯片產業的發展。雖然目前「芯片荒」有緩解的趨勢,但我國仍應該大力發展芯片產業,在芯片領域做到自立自強,避免未來行業或企業出現被「卡脖子」的情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