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7-23 09:40
來源:觀點
其實早在調查結果出來前,夏海鈞就有了淡出恆大團隊的跡象。
觀點網 一筆牽涉中國恆大、恆大物業和恆大地產乃至金融機構的134億元存款在「離奇失蹤」,四個月后終於浮出水面。
7月22日深夜,據中國恆大披露初步獨立調查所得信息,恆大物業約134億元的存款,為第三方提供質押保證金,被相關銀行強制執行。該質押相關的貸款透過第三方(扣除費用后)劃轉回流至恆大集團,用作一般營運。
初步調查結果出來后,恆大並未掩飾操作過程的違規性質,參與相關質押擔保安排的中國恆大執行董事、行政總裁夏海鈞,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潘大榮,恆大集團執行總裁柯鵬將因此辭職。
而實際上,恆大爆雷以來,夏海鈞近一年時間內已基本沒有公開露面。
相關的風險評估和團隊建設都是后話,人們此時關心的是134億存款如何「消失」與「迴流」,夏海鈞們又將何去何從?
「消失」的134億
這筆經歷了「消失」與「迴流」的巨資還需追溯到3月22日,中國恆大當天舉行的全球債權人電話會議上,執行董事肖恩表示,公司在審覈2021年度財務報告過程中,發現恆大物業有約134億元的存款,向第三方提供的質押保證金,已被相關銀行強制執行。
為保障中小股東和各位債權人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恆大物業將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及委聘專家對該質押保證進行調查。中國恆大也將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相關調查,由恆大獨立非執行董事周承炎及何琦和非執行董事梁森林組成,並將及時公告調查進展和結果。
四個月過去,獨立調查委員會終於給出了初步結果:「該質押相關的貸款透過第三方(扣除費用后)劃轉回流至恆大集團,用作集團一般營運。」
該質押涉及三組存單質押,具體包括20億元的存單質押擔保、87億元的存單質押擔保及27億元的存單質押擔保。
其中,20億元的存單質押擔保最先繫於2020年12月期間,恆大物業的子公司以定期存款為一家第三方公司提供,使該第三方公司獲得銀行貸款,所得資金(扣除費用后)透過其他第三方間接轉至中國恆大。
這筆貸款本來在2021年3月到期並已償還,相關存單質押也被解除,但就在2021年3月,恆大物業的子公司以定期存款為另一家第三方公司提供20億元存單質押擔保,使該第三方公司獲得銀行貸款。所得資金(扣除部分費用后)透過其他第三方間接轉至中國恆大。
結果第二筆銀行借款於2021年9月期間到期,借款方未能還款,恆大物業的子公司20億元的存單質押於2021年9月期間被強制執行。
其余存單質押的情況也基本接近。
2021年1月、7月及8月期間,恆大物業的子公司以定期存款為多家第三方公司提供兩組存單質押擔保,使第三方公司獲得銀行貸款。第一組80億元,相關貸款於2021年7月期間償還,質押已被解除。第二組87億元。相關資金透過中國恆大聯營公司轉至中國恆大。
涉及第二組存單質押的銀行貸款於2021年11月及12月期間到期,相關借款方未能還款,存單質押被劃轉及強制執行。
最后是2021年6月期間,中國恆大直接向第三方借款,借款金額為人民幣27億元,用於支付對恆大物業的子公司應付款項,恆大物業子公司同時以等額定期存款提供存單質押擔保使該第三方獲得銀行貸款——恆大物業就這樣從收款方變成了擔保方。
有關銀行貸款於2021年9月期間到期,中國恆大未能還款,恆大物業子公司提供27億元存單質押被強制執行。
恆大集團新任行政總裁、執行董事肖恩對此總結道:「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8月期間,當時集團面臨巨大的流動性壓力,在集團有關高管的授意安排下,恆大物業以存單質押擔保方式,通過第三方,分三次向中國恆大集團提供了這筆大額資金。」
「這筆資金被用於集團的運營和償還集團境內外債務,暫時沒有發現個人侵佔資金、中飽私囊等情況。」
中國恆大執行董事夏海鈞及潘大榮,以及子公司恆大集團執行總裁柯鵬參與了上述違規事件安排。鑑於此,董事會決議要求三人辭任集團職務。
肖恩表示,「向社會和市場公佈獨立調查的初步結果特別是資金去向,並要求曾經擔任高管的直接責任人離任,是集團化解風險的重要舉措,也是按照香港上市規則和市場慣例對違規行為作出的處理,體現了公司管理層正視問題的積極態度和推動整改的堅定決心。」
至此,三組存單質押「對賬」初步完成,三位高管成了主要責任人。
「打工皇帝」
因此次違規操作被董事會「勸退」的三位恆大高管中,無論職位、資歷乃至話題性,夏海鈞都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
其實早在調查結果出來前,夏海鈞就有了淡出恆大團隊的跡象。
2月10日香港聯交所資料顯示,夏海鈞於2021年7-8月期間出清多隻恆大債券,總面值1.2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8.14億元)。
部分投資者對此難以接受,認為夏海鈞拋售恆大債券的行為發生在流動性危機徹底爆發前,且拋售半年后才向香港聯交所申報。而在此之后恆大的幾次內部會,包括重要的保交樓大會,夏海鈞均未出席。
如果房企是一艘船,高管團隊就是船上的水手,一方面他們明辨風浪,掌握航向,一方面他們也比乘客更早知悉船舶現狀,更清楚財報紙面下是風平浪靜還是暗流洶涌。
在2007年6月登上恆大這艘船之前,夏海鈞也非等閒之輩。他先后畢業於中南大學、暨南大學,具有金屬材料學本科學歷、工商管理碩士和產業經濟學博士的頭銜。
遇到許家印前,夏海鈞任職於中信華南集團東莞公司,將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地方性房地產開發企業,發展成為東莞市房地產界龍頭企業。
夏海鈞入職恆大集團的第一個頭銜就是副總裁,彼時恆大集團2007年營業收入31億元,2008年香港上市失敗后更是跌到了25億元。但從此以后就開始迅速擴張,2010年一舉突破百億元,達到了203億元。到2016年,恆大集團以3733億元的收入奪得國內房地產業銷售桂冠。
2018年,許家印坐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二把手夏海鈞則被人看作寶座背后的男人。
恆大在集團官網對其個人介紹中寫道:夏海鈞擁有逾30年的房地產開發及企業管理經驗。目前全面負責集團日常工作,包括集團的財務及資本運營管理、綜合監察及法律事務管理、集團信息化建設、海外事務及公共事務管理等。
操持恆大諸多事務的同時,夏海鈞也擔任過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廣東省房地產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企業聯合會副會長等職務。
伴隨恆大系大起大落的夏海鈞在媒體和公眾面前曾有不少知名言論,例如他曾經表示,住宅是商品的一種,理應像其他商品一樣獲得「包退」承諾,實施無理由退房是企業發展的需求,將推動房企提高產品質量,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在2017年恆大中期業績會上,提起恆大的過往,夏海鈞感慨道,相比萬科、富力等較早崛起的房企,前20年恆大一直是追趕者的角色,規模擴張是首要的目標,而這樣的戰略下,只能靠高負債、高周轉、高槓杆和低成本的「三高一低」模式來達到快速發展。
「追趕過程很辛苦,但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
如今看來,夏海鈞當時所説的「三高一低」模式正經受艱鉅考驗,他自己則將退出「過程」。
無論如何,空降恆大十五年,夏海鈞已獲得了豐厚薪酬。從 2015年起夏海鈞就年薪過億, 2017年福布斯發佈的《香港上市中資股CEO薪酬榜》中,以薪酬2.7億元位居榜首,被業內稱為「打工皇帝」。
這個數字不僅遠超集團內幾位副總裁,也超過了同行一眾總裁,或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仍會被視為地產人職業生涯的頂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