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7-22 17:58
作者|金天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看懂app專家
來源:看懂經濟
客户細分的行業實踐
1950年代中期,客户細分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温德爾史密斯提出。其理論依據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買方需求的異質性,二是賣方資源的有限性。在多數行業中,一個企業80%的利潤來自於20%的客户,這部分客户由此成為企業需要重點維護的核心人羣。與此同時,其余80%的「長尾客户」以其可觀的基數效應,也能積少成多,為企業創造不容忽視的價值貢獻。面對不同人羣差異化的特徵和需求,企業需要由「粗放式管理」轉向「精細化運營」,才能降本增效,激發更加明顯的競爭優勢。
客户細分在許多行業得到了長期實踐。比如在航空業,航司通常根據旅客消費的多少,將其劃分爲多個等級,旅客可以通過購買機票獲得里程積分或點數積分,並在累積至一定數量上提升客户等級,享受票價折扣、里程兑換等多種權益。在酒店業,除面向最普通客户的門市價格外,還根據目標受眾的差異,設計了商務合約價、會議價、會員價、團隊價、長包房價、政府優惠價等多個梯度的價格標準。在時尚消費領域,蘑菇街將客户細分為「時尚達人」、「超級達人」、「活躍用户」和「需求大眾」,圍繞各自人羣制定具有明顯區分度的核心運營策略。
互聯網是應用客户細分較為成熟的行業。從行業特性出發,互聯網公司的客户細分最主要是兩種思路,一是用户直接購買高等級會員,從而為公司帶來最當期和直觀的收益,二是用户不斷增加使用,創造更多流量積累和轉化變現的機會,為公司創造更長期和間接的收益。
這里,我們可以舉京東金融的例子。京東金融(現隸屬於京東科技)深植於京東生態內部,一方面要通過金融業務(如信貸、支付、財富、保險等)創造收入,一方面要服務好京東用户,促動更多的商城GMV。從以上訴求出發,京東金融設計了自己的會員成長體系。從新用户到黃金、鉑金、黑金會員,不同等級的用户可以在積分、卡券、禮包等方面享受不同基礎權益,激勵用户不斷增加登錄、購買、業務申請行為,密切平臺粘性和活性。
中國銀行業引入客户細分的經營理念已近二十年了。與互聯網行業「流量為王」的特性不同,銀行業在很長時間內更為看重客户資產長期沉澱帶來的存量價值。在今天,主流銀行都是以資產規模作為客户分層的最主要標準。比如,建設銀行理財金卡VIP客户要求一年內月均資產在20萬以上,或一年內個人貸款月均余額達到50萬以上、龍卡消費額累計在5萬以上。理財白金卡VIP客户要求金融資產月均資產在50萬以上,或一年內個人貸款月均余額達到100萬以上。浦發銀行月日均資產在100萬以上,可成為「浦發卓信」鑽石貴賓客户。在800萬以上,可成為私人銀行客户。上海銀行月日均資產在100萬以上,可成為高端VIP客户。達到800萬以上,可成為私行客户。作為「宇宙行」的工商銀行則設計了更為複雜的「七星客户等級」,涵蓋了客户價值的方方面面。
銀行客户細分案例
招商銀行是較早開始探索客户細分的銀行之一。2002年,招行率先推出金葵花卡,后來又先后推出鑽石卡、私人銀行卡等。在此方面,招行的客羣經營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又形成了哪些值得學習的領先實踐呢?
我們可以將這些年來招行的客户細分大體歸結為以下三種思路:
第一種思路,是以AUM(可管理總資產)為中心的客户分層體系。
如前所述,招行的零售客户中,AUM5萬以下的客户為普卡客户(大眾客户),5萬至50萬之間的客户為金卡客户,50萬至500萬之間的客户為金葵花客户(金卡與金葵花客户合稱為財富客户),500萬至1000萬之間的客户為鑽石卡客户,1000萬以上的客户為私人銀行客户。不同資產段的客户經營重點存在差異,比如,為大眾客户提供的主要是快捷結算、綜合理財等最基礎的銀行服務,為金卡客户提供的是「入門級」的專業理財服務,為金葵花以上客户提供的是成熟的專業理財服務(1對1),為私鑽客户提供的則是「頂級」的專業理財服務(1+N),等等。從現在看,很多銀行都已經具有類似的分層管理設計,但這里我們特別提到招行,是因為其在以下幾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招行最早開始以AUM而不是以儲蓄存款作為客户分層的主要標準。存款是相對簡單、單一的產品,如果以存款為中心,談不到客户經營。並且,如果以存款作為主要分層標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對銀行價值貢獻的差異(假定存款是銀行利潤貢獻最高的產品),無法有效反映中高端客户在金融需求方面的差異。把AUM擺在中心位置,實際就是以客户為中心(而非以銀行為中心),全面覆蓋客户的金融服務需求,根據不同資產端客户的需求差異,提供與之匹配的產品和服務,這纔是客户分層的意義所在。
其次,招行的客户分層以具有明顯區分度的產品和服務體系作為有力支撐。客户分層並不只是一種形式,銀行需要有動作,客户需要有感知,且這種感知不能僅滿足一部分客户的體驗需求,而以另一部分客户的體驗為代價。比如,招行在為高端客户提供更專屬、更私密服務的同時,為大眾客户提供的是更便捷、更有科技感的服務,這不是因為大眾客户「不值得」專屬服務,而是因為「不需要」,高效、友好的手機銀行已經可以滿足大眾客户的使用需求,遠程銀行客户經理也可以滿足金卡客户的人際交互需求,這些年輕客户基本不會到訪網點、也幾乎不會基於客户經理面對面的溝通作出投資決策,所以就不需要一對一、甚至1+N的服務支撐。
再次,招行的客户分層是動態、發展的,而不是靜態、僵化的。比如,AUM不足5萬、但超過3萬的客户,可作為臨界金卡客户去經營。AUM不足50萬、但超過20萬的客户,可作為臨界金葵花客户去經營,等等。這樣設置的目的,就是不斷推動客户資產的向上提升。客户資產如何提升呢?無非三類,一是自身工作、成長帶來財富積累,二是出現了資產的跨行遷移,三是通過購買銀行銷售的產品實現增值。投射在銀行端,需要的完成是三件事,一是找到更有成長潛力的客户,二是密切客户關係(留存更多行內資產,吸引更多行外資產),三是強化自身的財富管理專業能力。對於中高端客户而言,銀行直接獲取新户是越來越難的,即使通過階段性、局部性的產品優勢吸引到新户,也很難長久地經營(因為這部分價格敏感型客户的品牌粘性、忠誠度低),因此更可持續的經營之道就是從小培育、共同成長,這是動態化客户分層經營的價值所在。
第二種思路,是基於客户特徵與需求的戰略分羣體系。
所謂的客户特徵與需求,也可以細分為靜態的特徵和需求與動態的特徵需求。靜態很好理解,比如客户具有職業特徵的差異,這會在產品選擇偏好上有所反映。我們舉例來講,在招行的客户中,小微企業主也會大量沉澱存款,文體明星也會大量沉澱存款,但二者的動機和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因為要結算、要有高流動性,而后者是更多無暇打理,同時由於財富積累很快,也看不上理財收益。客户經理向小微企業主營銷保險的成功機率是比較高的,因為客户是高危人羣,又缺乏體制內的穩定的保險保障。而向文體明星營銷保險是相對難的,雖然這一部分客户也比較高危(拍攝片場和交通中的意外傷害等),但其保險產品的配置早已非常專業、全面,同時其也往往無暇與銀行客户經理進行過多交流,不當打擾會適得其反。對於這種分羣差異,都需要在客户經營和營銷策略上進行區分,總行會基於客户分羣,對分支行、客户經理給予更多指導。
動態的特徵和需求,實際上就是指客户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的特徵和需求。這里,招行把生命周期分為兩類:一是客户自身成長的生命周期,二是與銀行關係變化的生命周期。
自身成長的生命周期就是從小到大、生老病死。比如,18至24歲的未婚年輕人初涉社會,經濟收入低但花銷大,風險偏好強但實際承受能力低,這時銀行服務的重點是便利的居家服務和線上結算,以及信用卡、消費貸款、基金定投等產品(此時發掘和培育的信用卡客户很有可能成為長期優質客户,招行稱之為「年輕學歷男」)。25歲至30+的客户進入成家立業階段,經濟收入增加且生活穩定,需要更大的家庭建設支出,此時房貸、車貸等貸款融資類產品有助於長期鎖定這一人羣。30至40歲的客户步入養兒育女階段,財富積累增加,投資風格較為進取,基金、理財、家庭保險等配置需求明顯增強,子女教育成為家庭重要支出和銀行密切客户關係的重點方向之一。40歲至50+的客户事業有成,子女走向自立,生活壓力逐漸減輕,投資風格轉向均衡,高端理財、高等級信用卡、保管箱服務、結售匯等需求增加。55歲以上客户開始享受人生,投資偏好趨於保守,存款產品和穩健理財的需求增強。從「炫彩」、「浪漫」、「和美」、「豐碩」到「悠然」,招行的經營理念是「夥伴一生」,也即滿足不同成長階段客户的不同訴求。
客户關係生命周期是指銀行從客户獲取、客户提升、客户成熟、客户衰退,再到客户離網的全過程。當前,其中部分客户還會經歷「再激活」,從而構成客户成長的完整閉環。招行在不同階段的經營重點具有很大差異。比如在客户獲取的階段,要重點做好代發批量獲客、線上渠道獲客、財富客户MGM、小微供應鏈、網點選址模型的應用等。在客户提升階段,要做好功能類產品綁定(如手機銀行和信用卡關聯還款)等、信用卡交叉銷售、客户潛力增長和臨界客户提升的模型應用。在客户成熟階段,要做好產品交叉銷售(從購買A產品到購買B產品)和提升銷售(從一次購買A產品到多次購買A產品)的模型應用,做好客户的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管理。在客户衰退階段,要做好客户流失預警的模型應用。在客户離網階段,要做好客户流失挽回的模型應用。可以説,與其他很多銀行相比,基於客户行為大數據的營銷模型植入各環節經營,是招行客户關係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特色和突出亮點。
第三種思路,是基於特定營銷目的的戰術分羣體系。
如前所述,招行在客户經營中積累了大量的營銷模型,這些模型都可以用於在特定營銷方向上的客羣判定。比如,可以有「保險交叉銷售模型的前20%客羣」、「金葵花潛力提升模型的前20%客羣」、「中央電視臺代發客羣」、「高端信用卡挖掘潛力私行白名單客羣」等等。
重點經營客羣的篩選是怎樣一個過程呢?我們可以舉例説明:比如,招行發現在同等條件下,持有白金信用卡的客户更有潛力被挖掘為金葵花客户,基金投資活躍、信用卡消費旺盛的客户更有潛力被挖掘為金葵花客户,聯繫地址為高端樓盤的客户更有潛力被挖掘為金葵花客户,緊急聯繫人、轉賬關係人為其他高端客户的客户更有潛力被挖掘為私行客户,等等。這些從金融屬性、消費行為、地理位置和社交關係數據中選取的指標項會被賦予相應指標值,生成初版的營銷模型,並在一線應用過程中得到反覆校驗、不斷迭代,從而形成更可用、也更容易被客户經理理解和説明的模型,在客户分層分羣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
中小銀行啟示與借鑑
中小銀行往往是客户細分實踐的后進者。與包括招行在內的領先同業相比,中小銀行可以在哪些方面找準差距、重點優化呢?
第一,是「專屬化」。專屬化當然意味着「有差異」。比如在招行,金卡客户和金葵花客户在所能享受的產品和服務上是有差異的。在金卡、金葵花客户內部,普通金卡客户和重點金卡(資產接近於金葵花標準,或向上提升潛力較大)客户、內環管理的金葵花客户(核心資產佔比高,客户關係密切)和外環管理的金葵花客户也是有差異的。財富客户和高端的私鑽客户之間,當然差異更大。現在部分中小銀行也做了客户分層,但中端、高端、超高端客户之間服務同一化,不僅在產品上區分度不高,在客户權益和感知上區分度也不高,這樣的客户分層和分羣管理就失去了意義。
第二,是「完備化」。所謂完備,就是需要全面覆蓋客户、特別是中高端客户的財富管理和金融服務需求。比如,高端客户、特別是私行客户的需求是多元的,不僅需要基金、信託等財富增值產品,也需要更多的財富保障產品,還需要必要的財富傳承產品。部分私行客户還有配置另類資產、甚至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產的需求,這就對銀行的產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產品體系不健全,也就難以很好地服務不同客户的需求,甚至因此無法吸引較高資產等級的客户。
第三,是「場景化」。很多銀行從業人員已經熟知的一句話是「銀行服務無處不在,就是不在銀行網點」。如何拓展和觸達不同客户、特別是中高端客户的生活場景呢?方向很多,我們可以試舉幾例。比如,圍繞出國金融場景,從最早的代辦簽證業務開始,招行已有很多積累,但多數中小銀行還涉獵有限。再如,在推動「共同富裕」的宏觀和政策背景下,高端社交、公益慈善日益成為先富人羣的一大剛需,在此方面銀行同樣大有可為。
綜上,商業銀行零售客户的分層分羣管理是一件「知易行難」的大事,既需要管理者理清思路、明確方向,也需要全行上下達成共識、長期堅持。只有真正以客户為中心,從不同客户的真實需求出發,匹配適當的產品和服務,銀行纔能有效獲客、粘客、活客,最終實現與客户的長期共同成長。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